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六年 / 西元一九八七年

聖嚴法師


民國七十六年 / 西元一九八七年

聖嚴法師五十八歲

〈牧牛與尋劍―新英格蘭禪七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66[法鼓全集2020] )

〈美教授訪問佛研所〉《人生》,41期,1987年1月15日,版1

〈無量義經宣講圓滿〉《人生》,41期,1987年1月15日,版1

〈中華佛學研究所十年大事記〉《法鼓》,創刊號,1989年12月,頁19

案:夏威夷大學教授該次來訪,並促成該校與中華佛研所締約交流,由中華佛研所支持夏威夷大學開設研究佛教之博士課程,同時鼓勵中華佛研所優秀畢業同學前往深造。合約當自明年起生效。(參見:〈三、獎學金與合作契約〉《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20[法鼓全集2020] )

目前臺灣佛教界,已在自動地走出了響應慈濟事業的路來,相信這項慈濟工作的業績,將會逐年增加其從事的人數及所推動的件數。但是社會福利,尚宜包括教育及文化事業。

慈濟工作雖不容易,尚比較容易。教育與文化,則首應從培育人才做起。培育一般人才已不容易,培育佛教的行解相應而又是高度文化修養的僧尼人才,更不容易。佛教所辦的教育及文化事業,也尚在起步階段,故亦尚未有立竿見影的宏效,比起慈濟事業之已受到廣大社會所重視者,尚有一段距離,願我全體佛教徒,都能有此共識,而急起直追。〈推展佛教福利事業〉《人生》,41期,1987年1月15日,版1;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11-113

〈禪七心旅〉《人生》,56期,1988年4月15日,版3

〈農禪寺活動預告〉《人生》,41期,1987年1月15日,版1

〈中華佛學研究所十年大事記〉《法鼓》,創刊號,1989年12月,頁17

〈農禪寺新春聯誼會〉《人生》,42期,1987年2月15日,版1

對於一貫道的化暗為明,我們應持如此的態度―佛說眾生有種種性、種種根、種種業、種種因緣而起種種心行。佛法是為一切眾生提供正確知見來抉擇正確的道路,有些人因善法而進入佛門,有些人以鬼神信仰而進入正信的佛教;由一貫道的天道信仰轉而為佛、法、僧三寶的弟子者也不少,雖然他們會付出痛苦的代價,但也很有可能因此而成為進入佛門的階梯。〈一貫道化暗為明〉《人生》,42期,1987年2月15日,版3;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14-118

一、教育方面,由各級佛教會聯合設立僧侶生活養成訓練道場,並應參考西藏、日本、泰國、錫蘭等各佛教團體的僧侶教育制度。

二、教團方面,佛教會在不違背佛法原則及社會背景的基礎上,參考西方教會、日本宗派以及民間社團等公會組織及運作方式,以完成健全教會制度,發揮其正常功能。〈佛教的教團與教育制度〉《人生》,43期,1987年3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19-124[法鼓全集2020] )

〈京都佛教大學校長水谷幸正訪佛研所《人生》,43期,1987年3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替他安排的住處,是在文化館後面山坡一間民房,也可以說是佛研所的教師宿舍。住進去很有家庭般的舒適感,來所裡上課也很方便,幾步路就到。開講座的這段期間,每天晚上我們幾乎都是由所長帶領到玉城教授的「家」,坐下來跟他聊天。所長問起東京的學術界,一些師長們的近況,或是什麼人有了新的著作發表等學術界動態,同學們則在一旁聆聽新聞或教內知識,也是別有一番趣味。〈聖嚴師父與我的因緣〉,會靖法師,《傳燈續慧─中華佛學研究所卅週年特刊》,2010年4月,頁185

〈厚觀法師公費留學日本東大〉《人生》,44期,1987年4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指導禪修
摩根灣禪堂獲益多〉
《人生》,45期,1987年5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靈源長老捐贈獎學金〉《人生》,44期,1987年4月15日,版1

佛法既然是苦海的慈航,應該是從現實人間的苦難作為救濟的重點。如果不從人間疾苦的救濟著手,而僅把目標放在死後的超度,這不是佛法的本意。

西方宗教的傳教士,初到中國以及未開發的國家傳教之時,都是從科學知識的傳播、醫療衛生的服務、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傳授,作為他們傳教的工具和媒介,以服務為先導,再以傳教為目標。西藏的喇嘛……教育既重視修持,也重視對於信徒的服務;東北亞以及東南亞國家的佛教界,也有計畫地培養青年比丘、比丘尼,接受大專以上的教育,並且送至各國深造,他們在受完基礎的佛教教育之後,也依據各人的興趣和意願專攻經營管理、社會福利、歷史、文學、宗教哲學、教育行政,乃至於兒童教育、特殊教育等專門科目,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把佛法經過種種的管道,輸送到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中去。

我們邁向明日的第一步,應該是培養人才、教育人才、儲蓄人才,鼓勵更多的青年從事於更多的佛教弘法事業,開發更多的佛教的相關事業,以消化、接納、培養佛教的明日之星,創造佛教繼起的前途。〈邁向明日的佛教〉《人生》,44期,1987年4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25-128[法鼓全集2020] )

〈東初禪寺浴佛節談改造命運〉《人生》,46期,1987年6月15日,版1

釋迦世尊出生不久,相師看了也斷定他若不出家成佛,便成世界仁王―轉輪聖王。所以命相之學,並非無稽之談。此一生的命運,是由先世所積的善惡業力,所得的果報,出生之後,一邊受報,一邊再造業,若不造大善大惡的業因,此生的命運,便循著出生時的既定路線走下去了。不過,佛法說:「境由心造」及「境隨心轉」,若能信佛學佛,轉貪瞋等煩惱為智慧與慈悲,他的命運,便會立即改觀。
“The Fate of
Buddhists”
, Chan Newsletter, No.61, August
1987
;中譯見〈佛教徒的命運〉《法鼓》,265-268期,2012年1-4月,版7

〈新生代的佛教〉《人生》,45期,1987年5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29-134[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紐約主持佛化婚禮〉《人生》,46期,1987年6月15日,版1

〈禪七修行四方際會〉《人生》,46期,1987年6月15日,版1

〈普賢學社介紹禪法〉《人生》,46期,1987年6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272-284[法鼓全集2020] )

〈牧牛與尋劍―新英格蘭禪七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68[法鼓全集2020] )

〈牧牛與尋劍―新英格蘭禪七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37-271[法鼓全集2020] )

《禪門》,法鼓全集4輯11冊,法鼓文化,頁103-107[法鼓全集2020] )

〈禪七修行四方際會〉《人生》,46期,1987年6月15日,版1

〈牧牛與尋劍―新英格蘭禪七記行〉《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240[法鼓全集2020] )

〈佛研所核准立案
學分為國外承認〉
《人生》,47期,1987年7月15日,版1

〈文化館熱心公益 許市長親頒獎牌〉《人生》,48期,1987年8月15日,版1

〈癌與愛滋的防範之道〉《人生》,47期,1987年7月15日,版3;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35-140

〈聖嚴法師佛學講座 北投基隆共沐法喜〉《人生》,48期,1987年8月15日,版1

〈星期法會〉《人生》,48期,1987年8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佛學講座 北投基隆共沐法喜〉《人生》,48期,1987年8月15日,版1

急速推展的方向和步驟,是要造就各種層面的人才,從國際的學術人才、宗教人才,到各級教會的行政人才及寺院的住持人才。

造就人才必須賴以教育的環境和教育的體制,因此除了國際佛教人才,各級佛教教育的教師人才之培養,是當務之急。以前的中國僧尼,是靠師徒傳授,逐日成長,今天因為知識範圍廣闊,作為一個弘法人才,必須具備普通知識和佛教的專門知識,故也必須給予現代學校教育的培養。

否則佛教對物質貧乏、心理空虛的社會大眾無法提供他們所需要的安慰和服務;對尋求精神領域之開發的人們,佛教無法提供正確、有效、簡易而實用的修行方法,對思想層面的需求,佛教也無法為新文明的開發和新社會的建設,提供啟發性的幫助。〈當代佛教的衝擊〉《人生》,48期,1987年8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41-145[法鼓全集2020] )

〈中外學者訪佛研所 稱讚備至期勉有加〉《人生》,49期,1987年9月15日,版1

我的願望和我出國留學的動機,不是為了求得一份謀取生活的教職,是為我中國維繫已經危若懸絲的佛教慧命,期竭盡棉力,從國外引進新的學術成果、研究風氣、教育制度,及其教學方法等,以資我國佛教,也能趕上國際佛教的時代潮流。這也就是我對於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之職位和責任,感到興趣和滿意的原因。在那裡,我得到成一法師的大力支持,在張其昀先生的鼓勵下,我們也招收三屆相當於碩士班的研究生,已經培養了幾位人才,為佛教的高等教育開了風氣之先。

一九八四年,由於張其昀先生的年事日高,長期住院療養,該所即奉命停止招生,卻使我們因此在離開該所之後,尚有勇氣以北投的現址另創中華佛學研究所。到今年為止,也已招收了三屆研究生。同時,在今年七月,已獲得教育部立案,成為今日全國唯一造就國內及國際高等佛教學術人才及師資人才的研究機構,這是值得我們慶幸的事。

最近數年來,走向出家學佛之道的大專青年愈來愈多。今日佛教界的有識之士,有力的緇素大德,應該為了教育、消化已有高等教育基礎的青年,必須興辦具有國際水準,及制度化的佛教教育。使他們對於未來的中國佛教及我們的社會,能夠提供更多的貢獻和更大的成就。〈佛教高等教育的開展〉《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29-132[法鼓全集2020] )

〈華視新聞雜誌播出禪的世界〉《人生》,49期,1987年9月15日,版1

〈中外學者訪佛研所 稱讚備至期勉有加〉《人生》,49期,1987年9月15日,版1

〈佛道與神道〉《人生》,49期,1987年9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46-148[法鼓全集2020] )

〈七青年發願出家〉《人生》,50期,1987年10月15日,版1

〈中華佛研所年會 選出新任理事長〉《人生》,50期,1987年10月15日,版1

案:楊正居士為泰豐染織關係企業創辦人兼董事長,曾任臺灣紡織工業同業公會常務理事。因長媳楊黃玉淑而親近農禪寺。經法師勸促接任理事長工作後,對佛研所經費之籌募護持甚有力,為法師推展教育事業之重要助手。

在我的學位論文問世之前,學界對於明末的佛教,尚是一塊等待開發的處女地。學術界對於明末佛教的研究,短短十二年來,已成了國內外及東西方學者間的熱門課題。明末佛教,在中國近代的佛教思想史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上承宋元,下啟清民,由宗派分張,而匯為全面的統一,不僅對教內主張「性相融會」、「禪教合一」以及禪淨律密的不可分割,也對教外的儒道二教,採取融通的疏導態度。諸家所傳的佛教本出同源,漸漸流布而開出大小、性相、顯密、禪淨、宗教的局面。到了明末的諸大師,都有敞開胸襟,容受一切佛法,等視各宗各派的偉大心量。

本書所收四篇稿件,是對明末的居士佛教、禪、淨、唯識,作了全面性的調查研究,所用的心力和時間,相當可觀,對於資料的蒐集、分類、研判,多半是在精讀多讀的方式下產生。我的目的,僅在為後賢提供可用的資料及其線索,至於進一步的研究,不論是消融或創發,仍有待諸後賢的努力。〈自序〉《明末佛教研究》,法鼓全集1輯1冊,法鼓文化,頁3-5[法鼓全集2020] )

從歐美文化史的觀點,既可發現基督教的偏狹,也可肯定基督教的貢獻。

可是中國基督徒中的若干人士,依舊喜歡針對著佛教,做多樣性的論斷與抨擊,甚至到佛寺中散發傳單,也有基督徒發出中國全面基督化的論調,其實這些人,既無誠意理解佛教,也未真正理解基督教,僅憑狂熱的信心,形成一股排他揚己的氣焰而已。由於此種現象的推動,使我對於基督教產生了研究的興趣,結果寫成了本書,也寫成了另一本交給臺灣中華書局出版的《比較宗教學》,希望對於《新約》、《舊約》的品味,以及對於基督教教會史和教理思想史的探索,來認識基督教。

本書的主題部分,寫成於一九六六年,初版於一九六
七年;附錄部分初版於一九五六年,可見是我二十多年前乃至三十多年前的早期作品,當時我的年事尚輕,行文的詞鋒比較銳利,今天如果要我再寫一本類似的書,已是不可能了。
〈《基督教之研究》再版自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47-148[法鼓全集2020] )

〈美智日法師訪農禪寺〉《人生》,50期,1987年10月15日,版1

〈序宏印法師《怎樣讀妙雲集》〉《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49-50[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赴美弘法忙〉《人生》,51期,1987年11月15日,版1

《人生》,50期,1987年10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49-151[法鼓全集2020] )

我在出國前的當日早晨,為諸同學勸勉的話,第一段是兩句話:「多聽多看少說話,快手快腳慢用錢。」第二段是三句話:「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

民初乃至目下,凡是保守傳統的教界大德,無不以持戒、習定、頭陀行求急了生死為佛法的正軌,對於研習經教並從事著述,則持懷疑,甚至輕視的態度。這是有原因的,因為文學之士,多在紙上談兵而少實修,以致生活散漫、不顧道心、不重行儀,故雖善說能寫,卻無感化能力。此無他,乃由於佛教教育的偏失。所以本所同學雖為研究而來,仍盼以道心為首,鼓勵每日的行持,並要求於假期中參加農禪寺的禪七,規定分擔所內的清潔等各項工作,勿得養成嬌嫩袖手的惡習;菩薩以其身體為眾生床座,役使於眾生而非役使眾生,否則便落於經中所指責的「說食數寶」之流,絕不能成為佛法門中傑出人才。

學問有兩種作用:一為歷史文化的回顧與創新,一是有利於人類人格心向的淨化與提昇;若僅屬於第一種,於一般學者即可,於佛教學者則不足也。〈給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學與理事〉《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33-137[法鼓全集2020] )

紐約創立的東初禪寺,經過將近十年的弘化活動,由於信眾日漸增加,法務也日益開展,空間已不夠應用,故於今年夏初售出了舊址而購入了原地區對面臨街的三層樓房一棟,增加幾乎一倍,佛殿可同時容納一百五十至二百人聽經。〈紐約東初禪寺換新址〉《人生》,51期,1987年11月15日,版1

案:新址在原地對面,地址為:紐約市皇后區艾姆赫斯特可樂那大道九十之五十六號。

樂觀長老享年八十有六,僧臘六十有七,戒臘六十六夏。他的一生,親見滿清覆亡,民國肇始,又歷八年抗日,四十載大陸動盪,他見到了許多滄桑,人物浮沉。生逢亂世,邪說橫行,法運蹇塞,教勢式微,道消魔長,佛日隱晦;既有可歌可泣之事,也有孤掌難鳴之感。

樂老滿腔熱血,一身豪氣,專找大人名人的毛病,只是他論人論事,往往出諸豪情,欠缺理性的考察,難免沒有偏失。不過,有人敢說話,雖未必都能代表公是公非,如果無人敢說,那就更加顯不出公是公非了。〈悼念樂觀長老〉《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84-85[法鼓全集2020] )

我之出國留學,目的即在引介國際佛教教育,為國內佛教教育導入新鮮的活水,並將中國佛教向今日的國際推廣。今日國際間,殊少有人提及中國的現代佛教,佛教之為國際接受及傳播者,不論是學術的或實踐的,不是仰諸日本的禪,即是歸向西藏的密,甚至是拜錫蘭上座部佛教之所賜。原因不在於中國無佛法,乃在於現代中國佛教缺少具有現代意識,及現代適應能力的弘化人才。我們的教育目的,既為造就第一流的弘法人才,也寄望他們是住持佛法、以德化眾的法門龍象。

本所諸位護法理事會的緇素大德,能在此一佛教教育環境及教育方針的更新成長之初,參與大業,實在都是有智慧、有遠見、有悲願、有熱心的大善知識。中國新生代的佛教前途與佛法慧命,端賴諸位的努力。〈給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同學與理事〉《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38-139[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接受訪問〉《人生》,52期,1987年12月15日,版1

〈東初禪寺貴賓雲集〉《人生》,52期,1987年12月15日,版1

《人生》,51期,1987年11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152-154[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美中行 聽眾反應熱烈〉《人生》,52期,1987年12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東初禪寺教禪法 各方禪眾同嘗法味〉《人生》,53期,1988年1月15日,版1

〈文化館果照尼師捨報往生〉《人生》,52期,1987年12月15日,版1

我於東老人圓寂後的第二天,自美東的紐約趕回臺北第一項覺得要做的工作,是保全並收藏他老人家生前的遺著遺稿。雖然東老人於其一九七七年二月初二日所留的遺囑中自稱:「余出身農村,未受過國家正軌教育,雖於佛學,稍有研究,仍覺未入堂奧。」可是他是太虛大師的學生,在擔任焦山定慧寺的監院及方丈期間,辦了佛學院及佛學期刊,到了臺灣,創辦《人生》月刊、《佛教文化》季刊。創建的道場,不以寺名,也不稱精舍,而稱中華佛教文化館,倡導影印《大正新脩大藏經》,他有極其崇高的愛國情操及護教熱忱,對於佛教的文化教育,抱有不能自已的使命感,特別在他晚期的十多年間,深感護教弘法,必須以歷史為基礎,所以全力以赴地完成了《中日佛教交通史》、《中印佛教交通史》、《中國佛教近代史》三部偉構。以他一位不懂外文而僅能利用中文及部分日文資料的老人,有此氣魄與成就,實在難得。他的研究功力可能不算深厚,對於資料的蒐集編寫,確已足供後人的研究參考。

朱碧真小姐,參加了文化館的禪七之後,願為東老人的全集做校訂工作,……發現原作初版時的校對工作疏漏之處甚多,乃至初版前為老人抄稿者的疏漏也不少,朱小姐便不厭其煩地逐一查對原稿所引的原始資料。是以花的心力和時間,相當可觀,但也是非常值得。……她由於編校工作住進文化館,到一九八六年也在我們的下院農禪寺,發心披剃,現了出家相,法名果徹,也可以說,她是由於東老人的遺作得度的。

全集工作的另一功臣,是方甯書教授,是文化館法人的董事兼主任祕書,十年來對於館務的協助,對我個人的支持,不遺餘力,對此次全集的出版,他也給予最大的關懷,在此一併申謝。〈序《東初老人全集》〉《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51-53[法鼓全集2020] )

廣欽長老乃近代閩僧之中極為突出的一位,他未受過多少文字教育,僅以苦行禪修終其一生,確係承自唐以前初期中國禪師的風範。

從廣老一生的事蹟而言,既是一位頭陀行的禪師,也是一位傳奇性的神異僧。但他最不為人重視確是最重要的部分,乃在以正法化世,以慈悲接眾,復以廣大的心量包容一切。〈追念廣欽長老圓寂二週年〉《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86-87[法鼓全集2020] )

正如唐太宗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而且佛制規定:身心有殘障、發心不正確、意志不堅定,以及欠了債、犯了法,都不能出家;唯有身心健康、勇毅堅貞之士,才適合出家過修行生活,以及從事弘法利生的工作。否則,以破碎的心態、殘缺的身體、惡名昭彰的身分來出家,佛教的僧團豈不成了垃圾箱、廢物堆、社會揚棄物的收容所?這不是續佛慧命,而是斲傷佛教慧命的作法。所以,出家人都應有共同的認識:剃度徒眾必須寧缺勿濫,重質而不重量。不然,等於自毀門楣、自拆城牆,不但不能維護佛教,相反地是在破壞佛教。

中國佛教會,為了正本清源,還是從認真傳戒,審查資格,通過考試及體格檢查,和家庭背景、社會關係的審核著手,凡此應該是可以做到的。

為了維護佛教僧尼形象的神聖和莊嚴,全國僧俗、緇素大德應該共同勉勵、互相規勸,全體努力推動,對各個寺院及對各級教會,對已經出家和打算出家的個人,對正在接受徒眾剃度的每一個僧團,都以此自勉和互勉。〈維護佛教出家僧眾的形象〉《人生》,52期,1987年12月15日,版3

〈東初禪寺教禪法 各方禪眾同嘗法味〉《人生》,53期,1988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五年 / 西元一九八六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一冊|第三卷 1976~1988 禪師‧住持‧所長|民國七十七年 / 西元一九八八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