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七十九年 / 西元一九九○年
聖嚴法師六十一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東、西德統一。
- 蘇聯廢止共產黨一黨專政,戈巴契夫當選第一任總統。
- 李登輝就任中華民國第八屆總統。
- 華梵工學院成立。
法師大事
- 舉辦「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擔任總召集人。
(〈韓國曹溪宗奉寧僧伽大學比丘尼訪問團參訪農禪寺〉,《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
(〈首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 元月十二日起假中央圖書館隆重舉行〉,《人生》,77期,1990年1月15日,版1)
協辦單位有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東吳大學哲學系、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國內各佛學院、佛研所師生,如妙林巴利佛教研究所、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圓光佛學研究所、華梵佛學研究所、中華佛教學院、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開元佛學院、華嚴專宗學院、華文佛教學院、福嚴佛學院、寶華佛學院等皆熱烈與會,更有天主教、回教等其他宗教人士參加。(〈教育部撥款新臺幣三十萬元 贊助「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
(〈教育部撥款新臺幣三十萬元
贊助「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
(〈印順導師捐資二十萬 贊助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人生》,77期,1990年1月15日,版1)
近代佛教的學術研究,創始於歐洲,繼之於日本,到了二十世紀,已漸成為世界各國研究東方學和宗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領域。在我們中國,用現代的學術觀點和研究方法對傳統的佛教作探討的風氣,尚在起步的階段,所以我們正在全力以赴地從世界各先進國家,引進研究的方法及其成果,一邊鼓勵優秀的佛教青年出國深造,同時也邀聘國際的佛教知名學者來到我國,傳授他們的學識和經驗。
提倡佛教學術的研究,發揚佛教文化的精神,這是我們要召開這次國際會議的第一個主旨。也由於此,我們這個「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永遠主題是「佛教傳統與現代社會」。
從中國佛教的立場,放眼於世界佛教,把世界佛教引回中國,把中國佛教傳到世界。這是我們要召開佛教學術會議的第二個主旨。
我們目前是迫不及待希望引進國際的佛教學術成果,也希望國際佛教學術界知道我們正在向這個方向努力,讓他們來提供經驗和訊息,同時也讓國內的教內外人士,很快的認同佛教學術研究的重要和必要,然後讓我們共同來努力於佛教人才的培養。這是我們今天要召開本會的第三個主旨。學術的研究,一向是屬於少數人的工作,但它是帶動和指導多數人生活方向的軸心,為每一個時代和社會負起了帶動、指導、設計、影響的任務。如果我們佛教界沒有專家學者,為我們做承先啟後的研究,便無法因應時代的潮流,佛教便會受到時代潮流的淘汰。這是我們要召開學術會議的第四個主旨。(〈承先啟後─召開「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緣起〉,《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87-91[法鼓全集2020] )
(〈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自七十九年元月十二日起舉行四天
於元月十五日成功圓滿落幕〉,《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5)
(〈明末的菩薩戒〉,《菩薩戒指要》,法鼓全集1輯6冊,法鼓文化,頁119-133[法鼓全集2020] )
(〈明末中國的戒律復興〉,《菩薩戒指要》,法鼓全集1輯6冊,法鼓文化,頁134-152[法鼓全集2020] )
(〈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自七十九年元月十二日起舉行四天
於元月十五日成功圓滿落幕〉,《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5)
(〈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自七十九年元月十二日起舉行四天 於元月十五日成功圓滿落幕〉,《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5)
傳統的佛教學者,不論是梵語系、巴利語系、漢語系、西藏語系,沒有一位是為了學術而研究的,他們都是藉研究的方法達成實踐的目的。可是近世的印度學、佛教學、漢學,目的不在宗教的信與行,而是在於學術的真與明,故在傳統的佛教徒們,最初接觸到現代佛教學的論點之時,頗有難以適應的現象。
但是,現代學術的求真求明,乃是無可懷疑的,縱然學者們提出的觀點,未必皆能成為永久的定論,但經過精密審查的結論,必定有其相當程度的可靠性。與其禁止學者們發表新觀點,倒不如也來認真地認識學者們的新觀點,通過新觀點的試鍊,仍能落實到對於佛法的信仰與實踐,佛教才具有更大的耐力和潛力。我是基於如此的信念,籌備且召開了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總序《從傳統到現代─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72[法鼓全集2020] )
(〈新春大悲懺法會開示〉,《法鼓》,2期,1990年2月,頁2-3)
聖嚴法師在第一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的〈緣起〉中曾提及,「我們應該先在國內提倡學術研究,召集學術會議,推動學術研究的風氣,造就更多佛教學術的人才」,而在會議期間,恆清法師亦向聖嚴法師提到,召開此類論文研討會對推動國內佛學研究風氣的重要性。
達成的結論為:本年度第一屆聯合論文發表會,將由巴利文佛學研究所與《慧炬》雜誌社共同主辦,其他各佛研所負責協辦。第二屆後則以抽籤方式輪流主辦,各單位皆負協辦之職。(〈國內八所著名佛學研究所舉行「聯合論文發表研討會」的成立籌備會議〉,《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回函─覆惠敏法師〉:「前日(二月一日),由恆清法師策畫及老朽的協助,召集國內各佛研所負責人及代表,開了一次會議。決議自本夏起,以輪值方式召開國內所際學術論文發表研討會,以各佛研所及佛學院優秀學生為對象。」(〈聖嚴法師回函〉,《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2)
(〈農禪寺新春信眾聯誼會〉,《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
(〈禪.念佛.法鼓山 七十九年新春信徒聯誼大會開示〉,《人生》,79期,1990年3月15日,版5)
(〈日本大正大學校長及教授訪問中華佛學研究所〉,《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
(〈華視「早安今天」訪問聖嚴法師 錄製「每週禪話」〉,《人生》,78期,1990年2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臺中弘法〉,《人生》,79期,1990年3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臺中弘法〉,《人生》,79期,1990年3月15日,版1)
(〈施健雄的關懷與回饋〉,《法鼓》,20期,1991年8月,頁34)
中央研究院學者劉小如及立法委員陳定南指出,佛教界一些不當的放生行動,反而造成野生動物在抓、放之間折損、驚嚇而死亡。這種沒有考慮到生物對環境改變的適應性的所謂「放生」,不是護生而是傷命。
聖嚴法師在會中表示,將呼籲佛教徒改變放生的觀念,以「保育野生動物」的環保意識代替一味地盲目放生,使佛教徒的慈悲心懷得到最正確的表現。(〈「為野生動物保育法把脈」座談會 聖嚴法師籲請教界改變放生觀〉,《人生》,79期,1990年3月15日,版1)
(〈僧俗情誼.繫法脈〉,《法鼓》,3期,1990年3月,頁23)
(〈法鼓徽章.象法輪〉,《法鼓》,3期,1990年3月,頁24-25)
(〈「聖嚴法師北投.新竹.基隆弘法行〉,《人生》,80期,1990年4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北投.新竹.基隆弘法行〉,《人生》,80期,1990年4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北投.新竹.基隆弘法行〉,《人生》,80期,1990年4月15日,版1)
(〈轉識成智─聖嚴法師答殘障人士問〉,《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4)
(〈二度會勘.多次會議研討
內政部營建署原則同意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開發計畫〉,《人生》,90期,1991年2月15日,版1)
十多年來,我在中美兩地,推廣禪修方法,弘揚禪學思想,所接觸的古今禪籍,多係為了實踐而寫,殊少像冉公這樣,是以「宗教史學或比較文化史學的觀念與方法」,來對禪學作考察的。冉公能以其深厚的學養,敏銳的思辨,加上現代歐西的治學理念,把舊有的古籍對比新發現的史料,往往就能夠為我們點出前人所未聞的消息。(〈序冉雲華居士《中國禪學研究論集》〉,《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69[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79年度 大事記〉,《法鼓》,24期,1991年12月,頁12)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講詞今收〈禪悟與靜坐〉,《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9-1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講詞今題〈禪修方法的演變〉,收於《禪的世界》,法鼓全集4輯8冊,法鼓文化,頁34-4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護持東初禪寺
紐約華人社區舉辦中國之夜〉,《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東初禪寺的中國之夜〉,《法鼓》,5、6期合訂本,1990年5、6月,頁22-23)
(〈禪的文化〉,《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285-293[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79年度大事記〉,《法鼓》,24期,1991年12月,頁13)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來訪一行人)在二樓貴賓室,聽取法鼓山遷建工程師陳柏森居士講解法鼓山的藍圖及未來計畫,接著再由教務長李志夫教授,簡介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的緣由和現況;同時致贈聖嚴法師的著作、所內研究生的論著及一部手抄本《金剛經》予沈居士。
二時至四時,舉行「今日西方社會對於佛學研究及對佛教信仰的大勢」座談會,由戚肩時居士主持,與所內師生五十餘人歡談。座談會開始前,由果暉法師代表所長聖嚴法師捐贈臺幣十萬元給美佛會莊嚴寺,做為擴建經費。(〈美佛會臺灣訪問團副團長沈家楨居士拜訪農禪寺中華佛學研究所〉,《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六祖壇經》的思想系統,雖用《般若經》,實則是沿襲如來藏的觀點,用般若的空慧,實證真如佛性,即是明心見性。《六祖壇經》中引用《金剛經》者凡五見,引用《文殊說般若經》者一處。其目的是在證明相無而性有,強調本心及本性實在。所引般若經典,乃在取其作為修證的觀行方便,那便是般若三昧及一行三昧。
《六祖壇經》引用《維摩經》者計六例,共有五種觀念:頓悟、守心與直心、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即是修行、動靜一體、不二。此外尚可在《六祖壇經》中見到《涅槃經》、《梵網經》、《法華經》、《華嚴經》、《觀無量壽經》、《大乘本生心地觀經》等的思想。
《六祖壇經》的心理實踐,名為「無念法門」,它又有無住、無著、無相等不同的名稱,以無念得智慧,以無著離煩惱,以無相證佛性。《六祖壇經》的生活實踐是以懺悔、發願、受三皈依戒為準則,而又將之導歸心理實踐的「無相法門」。(《中華佛學學報》,3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0年4月,頁149-164;今收〈《六祖壇經》的思想〉,《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294-323[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禪修禪坐
佛法廣被中美人士〉,《人生》,81期,1990年5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駐錫紐約弘法 國內外宗教領袖、居士大德尋相造訪請益〉,《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信佛學法敬僧,三寶萬世明燈。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知恩報恩為先,利人便是利己。
盡心盡力第一,不爭你我多少。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為了廣種福田,那怕任怨任勞。
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
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處處觀音菩薩,聲聲阿彌陀佛。
(〈與法鼓山僧俗弟子共勉語〉,《法鼓》,7期,1990年7月,頁1)
(〈聖嚴法師駐錫紐約弘法 國內外宗教領袖、居士大德尋相造訪請益〉,《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聖嚴法師紐約弘法拓新局〉,《人生》,82期,1990年6月15日,版1)
法身寺以禪修靜坐入門,平常即有二千至四千位信眾集聚修行。在解門方面,法身寺則積極籌開國際佛學會議,建立國際間的交流合作。五月九日,法身寺與美國柏克萊大學簽約,交換佛教傳播應用的技術,預計於一九九五年成立一佛教大學。故目前尚無能力接納佛研所的學生,但可以安排四眾弟子前去學習修行法門或閉關。(〈泰籍比丘梅達難陀來訪〉,《人生》,82期,1990年6月15日,版1)
(〈法喜與禪悅〉,《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100-104[法鼓全集2020] )
在家身分的佛教徒中,自佛陀時代開始,就已有過不少傑出且有成就的人才,但以在家人為中心而取代出家僧團地位的佛教團體,至少在傳譯自印度的早期佛典之中,尚無根據可循。
佛教的本質,以其原始的面貌和精神來說,除了慈悲、智慧,還有少欲和離欲的特色,所以出家的佛教僧團,還可永遠代表著佛教特色的具體存在。
佛教希望有在家的人才,更希望有出家的人才。所以期待有大悲心和大悲願的優秀佛教青年,來投入佛教的僧團,接受佛教的教育,為明日的佛教做中流砥柱。與其批評或遠離出家的僧團,不如自己投入僧團,以健全僧團來住持佛法,則效果更大,而且更能與佛陀化世的精神相應。(〈僧中急需優秀青年〉,《人生》,82期,1990年6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明日的佛教》,法鼓全集5輯6冊,法鼓文化,頁209-213[法鼓全集2020] )
紐約開放中心,位於曼哈頓的Soho區,其目的是為人類打開精神文明及精神生活的領域,經常邀請世界各大宗教的精神領袖們,各別開設講座及指導修行的課程。中國漢傳佛教界之受邀者,據稱是以聖嚴法師為第一位。(〈聖嚴法師應紐約開放中心邀請 舉行禪修演講及禪修訓練公開活動〉,《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聖嚴法師駐錫紐約弘法 國內外宗教領袖、居士大德尋相造訪請益〉,《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他們發現,佛陀的空思想,並非等於頑空,這與吠壇多派的哲學幾乎一致。法師告訴他,當時的佛教界因無傑出學者人才,所以辯論輸了。這次Swami是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世界宗教的精神領袖會議,應邀來美國演講,慕名來訪。(〈聖嚴法師駐錫紐約弘法 國內外宗教領袖、居士大德尋相造訪請益〉,《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佛陀園地佛法中心就教教學目標和組織體系〉,《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2)
(〈聖嚴法師駐錫紐約弘法 國內外宗教領袖、居士大德尋相造訪請益〉,《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話頭公案,在我國佛教界,乃是相當熟悉的禪修方法,默照禪則即使在曹洞宗的寺院,也少人知。其實在明末之際的洞下禪德,多用念佛及話頭,已與臨濟系統幾乎難分難辨。此乃引起我要以宏智正覺的〈默照銘〉作為講本的動機。
默照禪的用功態度,可緊可鬆。緊法則是以禪修者的意志力,強壓妄念不令生起,強提念頭不令昏沉,坐姿端正,挺腰豎頸,守住身心,住於一境,久久即可漸入「忘言」的程度。但是有一輩人,宜用鬆方,則以禪修者的意識,有意無意地放鬆全身的肌肉和神經,然後既不控制妄念、也不隨逐妄念,不怕念起、不愁緣境,但求放鬆身心,不蓄意回憶過去,也不蓄意推想未來;不壓不提,恬淡清淨,漸漸地便會進入默照的佳境。
用默照的方法,便能出離煩惱乃至極微細的無明之根。煩惱心有粗有細,有根本有枝末。從粗重的煩惱,逐漸減少,達於心境的默而常照,照而常默之時,連微細的煩惱之根也會斷除。心受境動而執著任何一境之時,心量是極小的,心不著境,默中有照之際,心量是其大無限的。
在「默」而靜止的心境中,不存妄想雜念,已徹底洞識佛性如空。正因為「默」非死滅,所以默的工夫愈深,照的功力愈強。默照的工夫,成熟圓滿,便是悟入圓理,也即是明心見性。(〈禪意盡在不言中─〈默照銘〉解釋〉,《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324-34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駐錫紐約弘法 國內外宗教領袖、居士大德尋相造訪請益〉,《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中泰佛教界首次交換留學生〉,《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1)
(講詞今收〈善與惡─如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74-89[法鼓全集2020] ;〈情與理─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64-73[法鼓全集2020] )
這次活動,除了有中華佛學研究所董事今能法師與北投慈航禪寺監院常禪法師蒞臨現場外,另有行政院政務委員、前臺北市長吳伯雄及現任中廣董事長關中夫婦、司法院祕書長王甲乙、立法委員冷彭、趙振鵬、民政局長王月鏡、北投區區長葉良增、《時報周刊》發行人簡志信、《中華日報》副社長王士祥先生等嘉賓。國父紀念館湧入近五千名聽眾,不僅將大會堂擠滿,並加開四個廳放映閉錄電視。(〈聖嚴法師國父紀念館演講〉,《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1)
有幾位新聞界的名人,也因這兩次演講而皈依三寶,如《中國時報》副社長兼《時報周刊》的發行人簡志信和中廣經理徐維中及其夫人《中央通訊社》資深記者沈靜,以及《時報周刊》資深記者吳鈴嬌等。(〈五、大型演講〉,《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27[法鼓全集2020] )
(〈柳純仁博士.聖嚴法師相見歡〉,《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1)
(〈傅偉勳.華珊嘉博士等人 訪謁聖嚴法師〉,《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1)
(〈教界消息〉,《法鼓》,7期,1990年7月,頁44;講詞今收〈心淨國土淨〉,《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105-113[法鼓全集2020] )
(〈慈悲的溫暖〉,《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4)
(〈著名廣播員洽談臺語弘法〉,《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2)
本屆主題是「學術研究與宗教信仰之互動」,旨在介紹現代佛學學術研究之方法與成果,以期帶動國內學佛青年研究之風氣,並結合傳統佛教與現代佛教。參加學員包括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在學學生與社會人士共五十四位。(〈中華佛研所大專佛學夏令營圓滿閉幕〉,《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1)
(〈中佛青首屆會員大會 聖嚴法師作專題演講〉,《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1)
(〈西德教授參訪中華佛研所〉,《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2)
(〈79年度大事記〉,《法鼓》,24期,1991年12月,頁14)
法師頭戴斗笠,腳穿雨鞋,手持木杖,在崎嶇的山路中,沿途詳細解說未來中華佛學研究所的教育大樓、演講廳、圖書館、禪堂、宿舍等的位置。之後,法師在簡報室中,言語懇切地籲請學員,希望更多優秀而有學佛弘願的大專青年,來投考佛研所,共同建設並實踐正法的人間淨土。(〈中華佛研所大專佛學夏令營圓滿閉幕〉,《人生》,84期,1990年8月15日,版1)
到一九九○年七月為止,護法會各小組的成立,只有半年多的時間,北部已有三十六個小組,此外臺中、高雄、臺南、花蓮等地也有特別小組。所以我在四、五月間就計畫,要去各小組的組長家中,做一次探訪和慰問。
我告訴他們:凡是參加法鼓山勸募活動的人,不是以勸人捐款為目的,更重要的使命,是我們每一位護法會的成員,都是法鼓山理念的實踐者和宣揚者,在還沒有向人勸募捐款之前,首先考慮的不是想到他們會不會有錢給我們,而是想到我們是不是能用佛法來幫他們的忙,以及他們是不是需要佛法的幫助。
法鼓山的建設是為了以制度化和層次化來培養佛教人才,第一個目標是培養國際性的佛教教育的學術人才。第二個目標是培養國內高級佛教師資及弘法人才。第三個目標是普遍培養和成就國內外有心深造佛學及從事禪修、念佛等的四眾佛子。(〈六、慰問巡視〉,《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32-35[法鼓全集2020] )
(〈法鼓之聲訪吳伯雄.關中〉,《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以慈悲心施政的吳伯雄居士〉,《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2)
(〈法鼓之聲訪吳伯雄.關中〉,《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
(〈六、慰問巡視〉,《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3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南北行 慰問勸募各小組〉,《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
(〈六、慰問巡視〉,《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37[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行腳南下 會見政經傳播界人士〉,《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行腳南下 會見政經傳播界人士〉,《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講詞〈禪─如來如去〉收入《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128-13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南北行 慰問勸募各小組〉,《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南北行 慰問勸募各小組〉,《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
(〈世樺印刷企業捐贈新修大藏經增訂版〉,《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
護法會的勸募工作自開始以來,自動參加的人非常踴躍,但是我們從未做過有計畫的輔導工作,如何把法鼓山的理念,淨化人間的活動,普遍地讓所有的護持會員清楚,以及如何採取同樣的態度和步驟來從事這項運動的推廣。
所以我在八月二十二日、九月五日、十二日、十九日的四個晚上,做了八個小時的課程說明,以便於護法會輔導工作的順利進行。(〈七、輔導課程〉,《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42[法鼓全集2020] ;參見〈79年度大事記〉,《法鼓》,24期,1991年12月,頁14)
(〈求開悟,求入定〉,《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全集8輯1冊,法鼓文化,頁234-235)
(〈慈濟證嚴法師參觀法鼓山〉,《人生》,85期,1990年9月15日,版1)
(見該書〈preface〉,收見法鼓全集9輯2冊,法鼓文化,頁1-3)
(〈聖嚴法師九月弘法記事〉,《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九月五日下午六時,恆清法師陪同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創辦人吳尊賢伉儷、吳伉儷長公子吳昭男伉儷及四公子吳春甫伉儷、《自立晚報》社長吳豐山伉儷、坤慶紡織副總經理吳江進、與統一企業公關部經理陳雨鑫等,蒞臨農禪寺訪問聖嚴法師,並由法鼓山護法會幹部為吳居士等人簡報法鼓山的建設理念以及未來展望。(〈政商傳播界人士參訪農禪寺〉,《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九月弘法記事〉,《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樓主的書畫,在大陸及美國的東西岸,都享有盛名,但他很少把畫流通世面,已很久沒有開畫展。這次聽說東初禪寺募款,樓主自動向聖嚴法師建議,願意提供他的書畫作品,並且自費裝裱,以半價義賣,純粹是對東初禪寺善心的贊助。(〈護法弘法在紐約〉,《法鼓》,12期,1990年12月,頁15)
(〈政商傳播界人士參訪農禪寺〉,《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九月弘法記事〉,《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中華佛研所開學結業論文頒獎典禮圓滿閉幕〉,《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九月弘法記事〉,《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農禪寺剃度盛禮 六弟子發心出家〉,《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九月弘法記事〉,《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講詞今收〈人間淨土〉,《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114-127[法鼓全集2020] )
(〈韓國海印寺僧伽大學 師生十五人訪農禪寺〉,《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79年度大事記〉,《法鼓》,24期,1991年12月,頁19)
(〈法鼓山的原由與勸募〉,《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157-162[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香港弘法〉,《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一一、大會堂演講〉,《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53-59[法鼓全集2020] )
當天的問題,例如「何謂正統藏傳密宗?」、「非正統的密宗以什麼形式出現及它的流行情況?」、「佛教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及「大慈大悲的佛法對未來世界的影響」。據說這是亞洲電視台首次主動製作佛教節目,固然是他們覺得今日的香港社會,需要提倡正統正信的佛教,也是由於今日的香港佛教界,已在努力於佛教現代化、人間化、普及化的運動,並且產生了積極的效果。(〈一二、亞洲電視台的「俗世梵音」〉,《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60-61[法鼓全集2020] )
(〈一三、香港的護法居士〉,《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64-6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香港弘法〉,《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一五、大嶼山〉、〈一六、天壇大佛〉,《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72-82[法鼓全集2020] )
(〈一九、訪問美西的因緣〉,《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89[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二三、柏克萊禪中心〉、〈二四、綠谷農場禪中心〉,《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08-11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我們於約定的六點鐘準時到達,由關老師帶領去向他老師鈴木俊隆的紀念塔澆水致敬,然後又去參觀另外一座用當地的名產紅杉,剛剛修建完成的紀念塔,那是為了紀念他老師的朋友掘隆巴(Ven.
Chogyam
Trungpa),是一九八八年過世的一位西藏白教的喇嘛。我問關老師是否也學西藏的密教,他說沒有,只是對其老師的摯友表示一種懷念。因為該喇嘛也對他這地方很關心,而且他認為佛教應該是一家,雖然修行的方法可以不同,信仰和目標是一致的。這種觀念我相信是未來佛教徒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關老師雖是華裔美國人,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佛教沒有接觸過,純粹是日本系統的禪僧,卻會主動邀請一個從不相識的中國法師去訪問,就是這種胸懷的表現。
晚上演講的題目是「中國禪師與禪堂」,這也是他們指定的,我對三十多位當地的禪眾,介紹中國禪堂的規矩、模式、冬期或夏期的禪修,以及我如何修行、如何教人。因為時代和環境的變遷,我本人既沒有用日本式的,也沒有用中國傳統式的。(〈二五、蘇諾瑪山禪中心〉,《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18-120[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二十四日,晚上講〈寶鏡三昧〉其中的四句話「如臨寶鏡,形影相覩;汝不是渠,渠正是汝」,這四句話就是洞山禪師開悟的境界,也是〈寶鏡三昧〉的中心主題所在。
原來,對日本的曹洞宗而言,洞山良价的〈寶鏡三昧〉和石頭希遷的〈參同契〉,幾乎是他們每日必讀的功課,所以被譯成英文,他們既用日語的發音來讀,也用英文的意譯來讀。我把這四句話內容分作三個層次,對他們一百多位聽眾講了兩個小時。
第一個層次是普通人的立場,內在的自我和外在的環境是對立的,也就是形不是影,影不是形。
第二個層次是已經修行得力的人,他們把內在的自我和外在的環境看成虛無的、不存在的、空的。
第三個層次是修行完成而悟境現前的人,所見的內在自我和外在環境既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如果不是相對就會變成在日常生活中是非不明、黑白顛倒、善惡混淆;如果不是統一,就沒有同體的慈悲和無私的智慧。所以我說這最後兩句話是屬於第三個層次。(〈二六、三藩市禪中心〉,《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21-123[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二八、大覺蓮社〉,《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28-129[法鼓全集2020] )
(〈三六、舊金山的法師〉,《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55-159[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講詞今題〈學佛的基礎〉,收入《佛教入門》,法鼓全集5輯1冊,法鼓文化,頁273-300[法鼓全集2020] )
時代不同,環境也不一樣。縱然我也有鈴木之才,但已失去了鈴木的時機。
我沒有想到要跟誰比,只是盡一己之力,對能夠讀懂英語的世界人士,提供一分棉薄之力。特別是當年的鈴木大拙,以禪史禪理的介紹為主,我則以介紹發揮禪修的方法為主,故也有所不同。(〈三○、學者與我〉,《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34-13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應北加州人士邀請 展開為期九天共十四場演講〉,《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三二、一天禪訓〉,《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39-140[法鼓全集2020] )
該所的課程是很特別的,它將東西方的主要哲學及宗教的傳統,放在一起研究。使學生能很精確的研究東西方的傳統及語言的訓練,同時鼓勵比較及創作的綜合,並希望能超越傳統而不受傳統學派所拘束。鼓勵哲學和宗教研究所的學生,在研究語言、教學、布道、文化等方面的相互溝通,以發展出特定的知能。像這樣的研究所,我們國內還沒有,將來的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也可以像他們一樣,對佛教、佛學作縱橫面的分科研究。(〈三三、整合研究所〉,《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45-146[法鼓全集2020] )
(〈三四、金門大橋〉,《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48[法鼓全集2020] )
(〈三五、猶卡雅〉,《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53-154[法鼓全集2020] )
(〈紐約東初禪寺 經典講解.禪淨兼修〉,《人生》,88期,1990年12月15日,版1)
(〈紐約、倫敦出版社 出版聖嚴法師英文禪書著作〉,《人生》,83期,1990年7月15日,版2)
(〈送佛書到大陸〉,《人生》,86期,1990年10月15日,版1)
(〈千人朝山殊勝行〉,《人生》,87期,1990年11月15日,版1)
(〈哥倫比亞大學 學術發表〉,《人生》,88期,1990年12月15日,版1,參見:〈三八、哥倫比亞大學〉,《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64-167[法鼓全集2020] )
(〈紐約布洛倫學院 禪法介紹〉,《人生》,88期,1990年12月15日,版1)
我是從禪佛教的立場談人類意識,李博士是從道家和太極拳的立場談人類意識。同是來自東方的中國,卻是兩派不同的學術,對於西方人所提出的人類意識問題,提出各自的意見和解決的辦法。大致上李博士並未推翻禪的立場,倒是他用科學的實驗,提出量表資料的統計,加強了禪修的可信度。(〈三九、布洛倫學院〉,《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69-170[法鼓全集2020] )
佛教對人類意識的分析,有三個名詞,「心」、「意」、「識」。禪宗對意識的看法,在禪宗的修行方法叫作安心、息心、澄心、觀心的心,都是指的妄心。至於發菩提心的心,明心見性的心,是指的真心。如何處理意識的問題,心理和精神醫師是用分析及了解的方法,因為無法徹底分析,無法全盤了解,所以不能真正解決意識的問題。禪的方法是教我們擺下所有的問題,初步是練習著不要管所發生的心理問題,第二步則是在心念能夠集中統一之後,徹底予以粉碎,那就是一勞永逸地處理了意識的問題。(〈三九、布洛倫學院〉,《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70-17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禪─人類意識〉,收於《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178-184[法鼓全集2020] )
中華佛學研究所創辦人聖嚴法師,在去年十一月十日,應邀訪問密西根州立大學佛教文學研究所,並向該所介紹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師資、課程與設備等,經過一年來的醞釀,終於完成此等圓滿莊嚴的功德。合約內容包括合辦學術會議、留學生、研究人員及師資的交換、出版物的交流等多方面的互動互助。(〈中華佛學研究所.密西根州立大學 舉行合作簽約儀式〉,《人生》,88期,1990年12月15日,版1)
一、近代中國佛教從衰到興的過程。
二、寺廟興學及寺院教育。
三、佛教復興運動的主要人物:八指頭陀、楊仁山、太虛、歐陽竟無等大師在佛教思想、學術、教育等方面的努力。
四、虛雲、印光、弘一等大師對於修行實踐上的影響。
五、南傳、藏傳和日本新舊佛典的介紹及其翻譯。
六、太虛及歐陽的唯識思想、印順的阿含及中觀思想的發揚。
七、目前臺灣的各種佛教活動,包括慈濟功德會的社會事業、中國佛教會的傳戒大典、法師們的大型弘法演講等,每項活動都有幾千到幾萬人的參與。
八、臺灣佛教的出版事業,目前有一百多種佛教刊物,三十多家大小型佛教出版社。
九、中國佛教會,以及至少有四個佛教教育機構,定期召開國際佛教及佛學會議。
十、目前臺灣有三十多所佛學院,九個研究所,但學生素質從初中到碩士都有。(〈中華佛學研究所.密西根州立大學 舉行合作簽約儀式〉,《人生》,88期,1990年12月15日,版1)
教授共同研究運作方式,是採用對讀、研究、討論。那是集合不同研究領域的人,選擇同一部經、同一部論、同一篇論文,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甚至是根據不同語文與版本,研讀同一個題材的資料。
我們國內的佛教界,教育未上軌道,也沒有制度。辦學的人必須無條件的負擔師生所有的經費以及教育所需的設備,如果沒有雄厚的基金作為後盾,也沒有產業作為支援,要想維持得久,實在很不容易。我們是否也可以參考外國的制度和方式?也就是學校、學生、佛教團體,共同解決經費供需、工作分擔、計畫培養人才、任用人才的問題。這是我在訪問了密西根大學之後,所得的省思和想法。(〈四二、探鑛尋寶〉,《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84-186[法鼓全集2020] )
問:舉辦好人好事代表,可能只是治標而非治本之方,請師父開示治本之道?
聖嚴師父:標和本應該是互為體用的。喚起社會人士重視善行義舉的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從佛教的立場來看,所謂教育應該要從多方面來著手,家庭的父母對兒女要多花一點心血,教導他們從小就能知善行善。同時宗教的信仰,特別是佛教的慈悲,也要從社會各階層去灌輸及輔導。……我們希望政府和社會全體,包括佛教徒,從全面教育著手,那才真是治本之道。(〈端正人心從教育著手─傳真專訪聖嚴師父〉,《法鼓》,12期,1990年12月,頁25)
(〈四三、紐約第五十次禪七〉,《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87[法鼓全集2020] ;〈護法弘法在紐約〉,《法鼓》,12期,1990年12月,頁15)
(〈悼念常凱法師〉,《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99-101[法鼓全集2020] )
(〈冰島來的禪者〉,《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3;另參見:〈四三、紐約第五十次禪七〉,《金山有鑛》,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189-193[法鼓全集2020] )
(〈歐美諸國翻譯出版聖嚴法師著作〉,《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1)
(〈農禪寺撥出專款 興建放生農舍區〉,《人生》,94期,1991年6月15日,版1)
本所為了使得我國的佛教水準,早日趕上先進諸國,故在語文工具方面特別重視,對諸同學而言,暫時的壓力,會帶來他日的便利。唯其基礎的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的佛學知識、正確的佛學觀點必須具備。否則也許可能成為一般的傳教師或寺院的行政人員,卻難以受到高水準的學界認同,也就不易影響時代的風氣。
中國佛教自宋以下,便如江河的走勢,日漸衰落,原因在於菩提心的定義變質,忽視人間疾苦,不管佛法凋零,還以為是與世無爭的道心。其實佛陀為憐憫眾生的苦厄而發心,玄奘為佛法未明於漢地而西行,佛教的優秀青年,切勿誤解「道心」及「修行」。
唯有以經教的深入,藉以初得聞慧,再從弘化的歷練,乃能消化三藏備於一己的心性,那就是遊心法海,廣大自在了。(〈師父的祝福〉,《人生》,90期,1991年2月15日,版4;今收《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75-178[法鼓全集2020] )
(〈莊嚴寺演講〉,《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1;講詞今收《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159-177[法鼓全集2020] )
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
為利眾生故,不畏諸苦難。若眾生離苦,自苦即安樂。
發心學佛者,即名為菩薩。菩薩最勝行,悲智度眾生。
(〈內政部召集所屬相關單位 會勘法鼓山事宜順利完成〉,《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1)
(〈紐約東初禪寺 經典講解.禪淨兼修〉,《人生》,88期,1990年12月15日,版1)
(〈波蘭比丘
掛單農禪寺〉,《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年 / 西元一九九一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