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年 / 西元一九九一年
聖嚴法師六十二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波斯灣戰爭。
- 蘇聯解體,冷戰結束。
- 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結束。
- 動員戡亂時期終了,臨時條款廢止。
法師大事
- 於美國紐約東初禪寺首次傳授菩薩戒。
- 於法鼓山上首度舉辦「法鼓傳薪營」、「常住菩薩營」。
簽約儀式假臺北北投中華佛學研究所舉行,法師以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代表與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學部部長三友健容博士簽約,雙方同意今後將積極推動各項學術性交流。立正大學創立已四百年,為日本最早之佛教大學;法師於一九七五年獲得該校授與文學博士學位,三友健容博士亦當時同學。(〈中華佛學研究所.立正大學佛教學部 簽署交流合約〉,《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1)
中國佛教曾在中國文化史上,有過輝煌的歲月,而中國佛教也曾經影響了東亞的文化成長,近百年來的中國佛教,倒是反過來受到日本的影響極大。
如今,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規模,尚在草創階段,一切都在學步之中,希望從先進國家學到為我們能用和有用的經驗,聘請外籍的佛學專家來本所任教,同時派遣資優的學者及學生出國至各外國大學研究深造。相對地,我們也提供名額給國外有關學者及學生,希望他們能來本所利用地緣和語文的便利,研究他們所需要研究的主題。(〈中日佛教教育與學術交流的新旅程〉,《法鼓》,14期,1991年2月,頁7-8)
(〈聖嚴法師
宣講心經〉,《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1;宣講文今題〈心經講記〉,收於《心經新釋》,法鼓全集7輯1冊,法鼓文化,頁73-121[法鼓全集2020] )
(〈內政部營建署原則同意 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開發計畫〉,《人生》,9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91)
(〈齊聚心力.落實佛法〉,《法鼓》,13期,1991年1月,頁13)
(開示文今收〈農禪寺第四十期禪七〉,《禪的體驗.禪的開示》,法鼓全集4輯3冊,法鼓文化,頁225-284[法鼓全集2020] )
(〈放生方法上出了問題〉,《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全集8輯1冊,法鼓文化,頁60-64)
(〈《學佛群疑》越文版印製上市〉,《人生》,89期,1991年1月15日,版1)
(〈董事會議修擬各項決議〉,《法鼓》,15期,1991年3月,頁37)
(〈以重整佛教為己任〉,《法鼓》,17期,1991年5月,頁9)
(〈補述二:我是風雪中的行腳僧─法鼓山的未來與展望〉,《歸程》,法鼓全集6輯1冊,法鼓文化,頁243-256[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新春園遊會廣獲佳評〉,《人生》,91期,1991年3月15日,版1)
法鼓山就是要推動既高深且普及化的佛法,使得佛教能夠如同釋迦牟尼佛時代及中國隋唐時代一樣的興盛,受到許多人的信仰。法鼓山的鼓是讓大家來敲打的,敲打法鼓之後是希望能將佛法之音、佛法之鼓聲傳遞給每一個人,使每一個人能在煩惱之中得到清涼,在愚昧之中得到智慧。
法鼓山雖然是一個名詞、一個地方,但法鼓山的精神卻在每一位佛教徒的心中,只要我們信仰佛法,依佛法的精神來做事,我們自己就是敲打法鼓的鼓手。(〈師父開示〉,《人生》,91期,1991年3月15日,版6)
此次園遊會共十二項法寶予大眾瞻仰,項目如下:一、民國六十六年東初老人印度朝聖請回之舍利,目前正在滋生中。二、東初老人印度朝聖請回之舍利所滋生之舍利。三、泰國請回之佛陀舍利。四、尼泊爾大佛塔舍利。五、近代高僧虛雲老和尚之舍利。六、七十二年農禪寺佛七之燈花舍利。七、七十三年農禪寺佛七之燈花舍利。八、金剛舍利。九、七十八年農禪寺印度朝聖團請回之舍利。十、印度恆河沙。十一、印度靈鷲山石。十二、印度菩提樹的葉和枝。十三、佛陀感應舍利―由果雅居士提供。十四、舍利棺。(〈神聖的舍利子〉,《人生》,91期,1991年3月15日,版3)
(〈法鼓山新春園遊會廣獲佳評〉,《人生》,91期,1991年3月15日,版1)
(〈悼念寒山樓主鄒葦澄居士〉,《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68-170[法鼓全集2020] )
(〈郭小莊居士請益佛法觀念〉,《人生》,91期,1991年3月15日,版1)
(〈80年度大事記〉,《法鼓》,24期,1991年12月,頁23)
包括它的地形、地貌、氣候、風向以及季節性的雨量、溫差、濕度,乃至土壤、植栽、儲水、排水以及自然溪流和活泉走向等的實際狀況,俾使到了大陸考察之時,盡量留意跟我們自己的環境能夠配合活用之處。
三月的一、二兩日,我邀同遷建工程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施建昌、法鼓山全部工程設計者陳柏森、和他辦公室的許志平、承包水土保持工程設計的施義鑛,以及兩位顧問:錢學陶及伍宗文。我們一行六人,在法鼓山上住了兩天一夜。體會著將來長期生活在山上的人們,需要怎樣的建築空間及環境設施。(〈三、先考察法鼓山〉,《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3[法鼓全集2020] )
臺中市長林柏榕、立法委員沈智慧、中國佛教會臺中市支會總幹事沈水土、國大代表謝憲明來到會場,維他露食品公司許????金董事長並發心免費提供四百箱飲料贊助園遊會的舉辦。林柏榕市長、沈智慧立委及省立美術館館長劉欓河並分別致詞及祝賀園遊會的成功。(〈法鼓山新春園遊會廣獲佳評〉,《人生》,91期,1991年3月15日,版1)
我常對勸募會員說,法鼓山需要大錢,也需要小錢,目的是希望能結千萬人的緣,讓大家都能夠接觸佛法而接受佛法,便是募款的目的。
法鼓山的會員,也就是推廣佛法、淨化人間的鼓手,然而在弘化人間的過程中,可能會遇上非正統的佛教徒。對於這些人,除非他們是自動脫離外道信仰來成為正信的佛教徒,否則不要批評他們,也不要到他們的組織裡面去拉人。當我們遇到他們時,只要把法鼓山的理念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就好了;我們不僅要尊敬所有的宗教,也要包容其他的宗教。不過,我們可以包容他們,不是去認同他們來改變我們的立場。
諸位在為法鼓山做勸募工作時,希望非常順利,但有人覺得勸募是件相當困難的事,原因也許是不太會跟陌生人講話。當遇到這種情形時,不要灰心,更不要因此失去信心。當作如此想:「我沒有要他的錢,也不是法鼓山要錢,而是眾生需要佛法,就像醫生需要血漿,是為了需要輸血救命的人而要一樣。」(〈勸募會員的任務〉,《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173[法鼓全集2020] )
(〈名古屋明日之會 訪中華佛學研究所〉,《人生》,92期,1991年4月15日,版3)
(〈一分聯誼萬分緣〉,《法鼓》,16期,1991年4月,頁22)
(〈聖嚴法師南下傳法〉,《人生》,92期,1991年4月15日,版2)
「我的願望是為我中國維繫已危若懸絲的佛教慧命,期竭盡棉力,從國外引進新的學術成果、研究風氣、教育制度及其教學方法等,以資我國佛教也能趕上國際佛教的時代潮流。」
聖嚴法師並從佛教的深遠發展及個人性向不同的立場著眼,體認出佛教應從各種角度培育人才,所以,在他的計畫中,希望成就學術的人才,也成就修行的人才,他更期許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生,秉懷「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他為重」的理念,以具備真正為人師範的條件,而這對全體佛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向下扎根─訪聖嚴法師談教育理念〉,《人生》,91期,1991年3月15日,版5;《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82-86)
(〈中華.法光攜手合作 所際課程交換選修〉,《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2)
(〈日本學者訪中華佛研所〉,《人生》,92期,1991年4月15日,版2)
(〈中華佛學研究所遷建工程 三月二十二日獲內政部核准定案〉,《人生》,92期,1991年4月15日,版1)
(〈師大演講 禪─新與舊〉,《人生》,92期,1991年4月15日,版2)
(〈朝山拜懺安詳又自在 尤清縣長代表接受慈善金〉,《人生》,92期,1991年4月15日,版1;〈步步蓮中行 聲聲自心懺〉,《法鼓》,16期,1991年4月,頁4-8)
(〈中視台視相繼來採訪〉,《人生》,92期,1991年4月15日,版1)
(〈法鼓山成立臺中分院 果煜法師擔任指導工作〉,《人生》,93期,1991年5月15日,版1)
(〈華視頻道將播出聖嚴法師佛學講座〉,《人生》,93期,1991年5月15日,版1)
可惜他自己沒有建立僧團,也未真的依據印度律制的精神原則,設計出一套比較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僧團制度來。單從這一點看印順長老,倒頗近於只會看病而拙於治病的學者風貌了。他是開了藥方及藥名,卻未告訴我們每一味藥的分量及焙製方法。(〈印順長老的護教思想與現代社會〉,《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357[法鼓全集2020] )
目的是為法鼓山的建設,尋求中國佛教的古代精神,以期承先啟後,保存傳統佛教建築藝術的精神,創新現代佛教建築特色,既富時代性和地域性,也不脫離佛教古建築優良傳統。
該團一行的成員是團長聖嚴法師、副團長陳柏森建築師、領隊伍宗文博士、祕書果暉法師、顧問冉雲華及陳清香兩位著名的佛教史與佛教藝術的專家、會計廖雲蓮居士、團員梅繼恆建築師、鄭燕和建築師、許志平建築師、王崇忠土木工程師、法鼓山遷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施建昌。
該訪問團風塵僕僕在緊密的行程中,由中國大陸建設部派同古建築專家陪伴接待下,足跡遍及中國北方及西北方的河北、山西、甘肅所有現存的古寺,……雲岡、敦煌、麥積山等三大佛教石窟。所以此行考察,對於法鼓山的建設,從空間配置到架構布局,均有莫大啟發作用。(〈聖嚴法師率團至大陸 考察佛教建築特色〉,《人生》,94期,1991年6月15日,版1)
(〈五、啟程那天是大凶〉、〈六、迎接的人員〉,《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0-35[法鼓全集2020] )
(〈九、全真教的白雲觀〉,《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50-59[法鼓全集2020] )
(〈一○、中國佛學院〉,《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60-67[法鼓全集2020] )
文革結束之後,他對於大陸佛教寺院的恢復,僧侶教育的推動,國際佛教活動的參與,貢獻極多,因此趙樸初居士應該被稱為大陸佛教劫後重生的救星,所以在四年之前,日本的「佛教傳道協會」頒贈他「世界佛教傑出人物獎」。
在佛協和趙樸初居士見面之時,我即代表法鼓山送了他們一面法鼓山的小旗及鍍金的錦盤以作紀念,因為盤子中央刻著「護持正法」四字,對該會表示友誼和敬意,趙樸初居士看了之後,十分歡喜地說:「這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以後還得做下去的共同責任。」(〈一一、趙樸初居士〉,《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70-71[法鼓全集2020] )
(〈一二、潭柘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73-86[法鼓全集2020] )
建設法鼓山的理念,是根據如下的三點:
一、要站在現代人的立足點上,一方面回顧歷史文化的優良傳統,同時展望未來文化的帶動創新。這也就是中國人一向主張的繼往開來、承先啟後,既不可忘掉過去,也不能不想到未來,而且現在就是現在。
二、要保持建築地的原有地貌,不可移山填壑,並且珍惜原有的資源,如溪流、活泉,乃至於原生的一草一木。
三、在基本的安全設施及美觀實用的範圍內,盡量做到技術和建材的現代化,以及形象、顏色的本土化。(〈一五、建設部談建設〉,《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09-110[法鼓全集2020] )
(〈一六、雲居寺.石經山〉,《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12-127[法鼓全集2020] )
佛協的趙樸初居士、淨慧法師、傳印法師、周紹良、林子青、蕭秉權、張鴻志等共六人。
建設部的人員除了陪團的幾個人之外,建築科學研究院的院長徐培福光臨。
邀請到的學者則有九位:原北京大學副校長,現年已八十高齡的季羨林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湯一介;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孔繁;社會科學院亞洲太平洋研究所所長黃心川;中國人民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方立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金維諾;中央民族學院藏學教授王堯;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趙炳時。(〈一七、頤和園的群賢會〉,《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28-130[法鼓全集2020] )
(〈一八、北京的故宮〉,《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33-135[法鼓全集2020] )
(〈一九、琉璃廠.王府井〉,《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36-137[法鼓全集2020] )
五台山之所以成為佛教的聖地,除了自然環境清幽,宜於參禪修行之外,其主要原因是《華嚴經》的〈菩薩住處品〉曾說:「東北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一萬菩薩常住說法。」佛教徒乃把經中所說的清涼山認為就是中國的五台山。(〈二四、台懷鎮〉,《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72[法鼓全集2020] )
(〈二五、顯通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75-188[法鼓全集2020] )
(〈二七、殊像寺〉、〈二八、廣濟茅蓬〉、〈二九、普化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96-214[法鼓全集2020] )
即將建設的法鼓山,是屬於南方亞熱帶的氣候和海島的環境,使用的建築材料,除了磚石之外,主要的也該不是木料,而是鋼骨、鋼板、水泥、砂石。我們還須考慮現代臺灣地區的建築所應具備的條件,例如防震、防風、防潮、通風、採光以及地基的安定安全,上水道、下水道、電器工程。
法鼓山雖須有古代寺院的功能,卻是以一個現代學府的形象跟世人見面。
所以我們只能從美觀、幽靜、樸質、安全、謹慎等方向,吸取古建築的長處,例如照壁、門樓、垣牆、連廊、廡廊、主軸線、四合院等的配置,學到一些什麼。
在這七天之中,我們學到一項不得不注意的事實,那就是在形式、顏色,以及使用選材的表現方式和空間條件的相互關係,必須統一整齊,彼此呼應,否則就會顯得雜亂無章,而缺少和諧穩重的整體感了。(〈三○、古建築與法鼓山〉,《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18-219[法鼓全集2020] )
參觀了十四處佛教的古道場,每一處都代表著許多佛教徒的虔誠、精進的信心和願心,還得加上主其事者的睿智及恆心。
世界本來無一法可見,由於我們有心,所以創造了一切現象。凡夫以煩惱製造了苦樂無常的三界火宅;聖者以慈悲建設了廣度眾生的清涼世界。因此,每一座寺院,都在三界的火宅之中,一宅一宅的建立起來,也在三界的火宅之中,一處一處的遭到破壞摧毀;時時有人建寺,處處有人破壞。對我們凡夫而言,建立弘法修道的佛寺,乃為非常可喜的事,寺院遭受破壞,則是非常悲痛的事。但在聖者而言,生滅無常是平常事。所以,那些在此火宅之中建設清涼世界的大德高僧,一定已經知道,將來會有因緣,把他們所建的寺院摧毀破壞,但他們還是努力地建設。(〈三一、火宅清涼〉,《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20-221[法鼓全集2020] )
(〈三二、鎮海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24-229[法鼓全集2020] )
(〈三三、塞上行〉,《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30-236[法鼓全集2020] )
(〈三五、曇曜法師〉,《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40-243[法鼓全集2020] )
(〈三七、善化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51-255[法鼓全集2020] )
(〈三八、上下華嚴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56-264[法鼓全集2020] )
(〈三九、飛到蘭州〉,《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65[法鼓全集2020] )
(〈四○、五泉山濬源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68-271[法鼓全集2020] )
(〈華視新聞雜誌採訪禪訓班〉,《人生》,93期,1991年5月15日,版1)
月牙泉東岸的沙山山麓,本來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寺院,也有僧人在那兒修行。寺院的前後左右,植滿樹木,沿月牙泉的四周,遍生蘆葦。現在不僅見不到一間寺宇,連一棵活著的樹木也未留下來。不知是那座寺院有水土保持的作用,或者是因為在那兒修行的僧人離開了,護泉神也搬了家,泉水水位便漸漸下降。所以當地政府正在計畫重建那座寺院。後來我在見到當地相關的政府官員時,建議:「寺院原來是佛教的,重建以後,希望發還給佛教。」我在月牙泉旁對寺院的廢墟,默默地憑弔了一會兒。
冉雲華教授告訴我:「從鳴沙山,選好最陡的沙坡往下滑,不但可以聽到沙鳴如奏樂的奇異現象,又能享受武俠小說中駕劍飛騰,或《西遊記》中孫悟空駕筋斗雲飛行的經驗。」說滑就滑,不足五分鐘光景,冉教授已經到了山下,回頭仰望,豎起雙手,表示非常過癮。就這麼,我也滑了下去。(〈四二、鳴沙山.月牙泉〉,《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78-280[法鼓全集2020] )
(〈四三、莫高窟〉,《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282-292[法鼓全集2020] )
(〈四六、天水〉,《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01[法鼓全集2020] )
(〈最高主管機關教育部 同意法鼓山開發計畫〉,《人生》,94期,1991年6月15日,版1)
(〈四六、天水〉,《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03[法鼓全集2020] )
(〈四七、麥積山〉,《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06-313[法鼓全集2020] )
(〈四九、行行復行行〉,《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19[法鼓全集2020] )
(〈五○、拉卜楞寺〉,《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25-328[法鼓全集2020] )
(〈五二、密教的特色〉,《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32-334[法鼓全集2020] )
(〈五八、隴西風土〉,《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55-356[法鼓全集2020] )
(〈五九、逢凶化吉〉,《火宅清涼》,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360-363[法鼓全集2020] )
(〈一、從香港到夏威夷〉,《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3-16[法鼓全集2020] )
(〈三、獎學金與合作契約〉,《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20-23[法鼓全集2020] )
(〈五、訪問寺院〉,《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26-28[法鼓全集2020] )
(〈七、夏大座談〉,《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31-35[法鼓全集2020] )
(〈八、夏大公開演講〉,《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36-39[法鼓全集2020] )
(〈九、飛往丹佛〉,《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40-43[法鼓全集2020] )
(〈一○、洛磯山下的演講〉,《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47-48[法鼓全集2020] )
(〈一一、神學院中講佛法〉,《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49-51[法鼓全集2020] )
(〈一二、紅石公園與佛學社〉,《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52-56[法鼓全集2020] )
看他們對於佛法的如飢如渴,聞法不易,求法更難,問道無門的急迫感,不免為弘法人才的缺少而感喟。因此,我也勸他們如果希望有更多的弘法人才和說法人才,開示勝義,指導修行,度眾利生,則大家必須要護持佛教的教育事業,來培養足夠的法將。(〈一二、紅石公園與佛學社〉,《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56[法鼓全集2020] )
(〈仁俊聖嚴二法師 主持紐約浴佛大典〉,《人生》,94期,1991年6月15日,版1)
(〈紐約活動教化人心 發表演說.禪七共修〉,《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1)
(〈法鼓山炙熱化清涼〉,《法鼓》,18期,1991年6月,頁13)
禪的方法是教人:首先練習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然後粉碎自我,才是悟境的現前。禪的目的是教人:學著將現實世界的八熱地獄,轉變為清涼國土的七寶蓮池;試著把自害害人的身口意三業,轉化成自利利他的慈悲與智慧。(〈自序〉,《禪與悟》,法鼓全集4輯6冊,法鼓文化,頁3[法鼓全集2020] )
(〈香港成立法鼓山聯絡處〉,《人生》,94期,1991年6月15日,版1)
(〈日本作家宮越嘉男致函讚譽 聖嚴法師是中國當代知名禪師〉,《人生》,101期,1992年1月15日,版1))
(〈紐約活動教化人心 發表演說.禪七共修〉,《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1)
到會者有紐約市各宗教團體的代表長老、美國國防部長錢尼(Dick
Cheney)、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鮑爾(Colin Luther
Powell)將軍、波灣盟軍司令史瓦玆柯夫(Herbert Norman
Schwarzkopf)將軍、紐約市長丁勤時(David
Dinkins)以及其他貴賓共千人。受邀佛教團體共三個。(〈受邀參加波斯灣陣亡者追思儀式〉,《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1)
這是中華佛學研究所和泰國法身寺於去年七月締盟,其中一項以交換推薦留學生的合作方式,目的在增進中泰佛教教育學術交流。果稠法師表示,泰國參學,大致從三個方向入門:首先,探究以佛教為國教的泰國,其佛教的組織、形式、或民間影響的情形。其次,參考法身寺在傳統和現代之間的平衡,此外,並學習南傳佛教獨具特色,而與北傳佛教迥異不同的禪觀法。(〈果醒果稠兩法師 前往法身寺參學〉,《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1)
法師說:「三世諸佛皆以人身在人間成佛,成佛之後仍以人類為主要對象說法教化。」他並讚揚在證嚴法師領導下的慈濟功德會:「就是以佛教徒的立場,來對人間作普遍的生活關懷及生命關懷。」(〈紐約活動教化人心 發表演說.禪七共修〉,《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1)
(〈溯古前瞻.源遠流長〉,《法鼓》,20期,1991年8月,頁5)
(〈新聞短波〉,《法鼓》,19期,1991年7月,封底裡)
(〈紐約活動教化人心 發表演說.禪七共修〉,《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1)
法鼓山護法會自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三月成立以來,轉眼間已經兩年多了,在這段時間,護法會的成員,由不到一千人,成長到近兩萬名會員,由設在北投農禪寺內的護法會辦公室為起點,逐漸點線面的擴展到基隆、桃園、新竹、臺中、臺南、嘉義、高雄和香港。(〈法鼓山護法會各地聯絡處成立〉,《法鼓》,19期,1991年7月,頁5)
(〈法鼓山儀軌─適當稱謂參考表〉,《法鼓》,21期,1991年9月,頁19)
唐代的建築結構單純、簡樸有力,與農禪寺的禪風較相應,而明、清的建築有太多花藻圖案,和我們的風格並不相符。
法鼓山的建築應是民國八十年代的中國寺院建築,不像民房,也不像宮殿,而是集合現代與未來的型態,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代表性,使人進入後流連忘返。即使將來毀滅了,後代的人也能依照原圖重建,也就是法鼓山的建築將在佛教史上留下永久的紀錄,足堪為現代佛教建築的代表。(〈護法會小組長聯誼 師父開示佛法甘露〉,《法鼓》,20期,1991年8月,頁22)
(〈日本國際學者水谷幸正 專程來臺主持密集講座〉,《人生》,96期,1991年8月15日,版1)
(〈精進禪七功德圓滿〉,《人生》,96期,1991年8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說,這是繼達賴喇嘛獲諾貝爾和平獎後,中國人再次獲世界級的獎項,由此也證明佛教的精神是入世的,並鼓勵了關懷人間的佛教教化本懷之特色,可說是佛教界的光榮。麥格塞塞獎是為紀念菲律賓獨立後的第二任總統羅曼.麥格塞塞而設立,由於審核過程十分嚴格,須有特殊貢獻才能獲得。(〈佛教界的榮耀 證嚴法師獲頒麥格塞塞獎〉,《人生》,96期,1991年8月15日,版1)
(〈《禪門三要》自序〉,《人生》,97期,1991年9月15日,版2;今收〈《禪門三要》總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30-231[法鼓全集2020] )
本所自從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脫離中國文化大學附設的中華學術院,而獨立為中華佛學研究所以來,在各項設施上,幾乎都是從零再出發,好在由於本所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以及護法信眾的熱心資助,使得本所的基礎已粗具規模,現有專任老師九位,兼任老師九位,開了二十多門課程。原先是光有必修課而無選修課,如今則選修科目多於必修科目,重視語文,重視佛學,也重視方法的訓練。同時每年邀請外國的著名佛教學者,來所擔任專題研究的教學及指導。在圖書購置方面,如今已有不同語文、不同版本、不同內容編輯的藏經三十一種,相關佛教研究的工具書、期刊、雜誌、學報及參考書,已有一萬多冊。目前在冉雲華教授的建議及指導之下,盡可能地蒐求有關以明清資料為主的各項圖書。預計到民國九十年(二○○一)時,總藏書量達十六萬冊。
由於本所的工作項目、設備項目、及師生人員的不斷擴充,繼續增加,所以自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四月初起,在臺北縣的金山鄉,陸續購進山坡地,作為本所遷建之用。預定五年之內,以新臺幣十億元的總金額,將那片已被命名為「法鼓山」的土地,建設成為國際性的教育、學術、文化及修持的佛教園區。(〈中華佛學研究所的腳步─《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序〉,《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84-187[法鼓全集2020] )
其祕書長表示,孟加拉國物資貧困,現階段無法獨立培育佛教人才,因此,他們函請中華佛學研究所提供學生名額,輔導協助他們培育佛教人才,俟其畢業後以回國推動弘揚佛法;中華佛學研究所原則表示同意,也請他們於因緣成熟時,選派學生來臺。(〈孟加拉佛教團體來函希望協助培育佛教人才〉,《人生》,96期,1991年8月15日,版1)
(〈法鼓山上勘察水土保持〉,《法鼓》,20期,1991年8月,頁17-19)
我們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 我們的精神:奉獻我們自己,成就社會大眾。 我們的方針:回歸佛陀本懷,推動世界淨化。 我們的方法: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我們的共識─理念、精神、方針、方法〉,《法鼓》,21期,1991年9月,頁14-15)
(〈聖嚴法師自美返國 各項活動已陸續展開〉,《人生》,95期,1991年7月15日,版1)
(〈序《蕭進發居士水墨畫集》─風骨之美〉,《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80-82[法鼓全集2020] )
(〈「愛恨」「是非」與「心經」 聖嚴法師臺北香港弘法〉,《人生》,97期,1991年9月15日,版1)
(〈余玉賢主委參訪法鼓山〉,《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法鼓傳薪─發揮種子向陽精神〉,《法鼓》,21期,1991年9月,頁16-18)
全書共計四十六節,迄四十四節為止,是記述我在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四月初,找到位於臺北縣金山鄉的法鼓山,以及護法會的組成、勸募工作的推動、中心理念的宣揚。接著是從去年(一九九○)十月十六日至十二月一日期間,我赴香港,經過舊金山、抵達紐約,作了一連串的遊化活動,恰巧我到美國已滿十五年,我在彼邦主持禪七已是第五十次,所以增加了末後兩節,作了一番回顧。(〈自序〉,《金山有礦》,法鼓全集6輯4冊,法鼓文化,頁4[法鼓全集2020] )
(〈六位新薙傳燈人 剃度典禮莊嚴隆重〉,《人生》,97期,1991年9月15日,版1)
明清五、六百年以來的中國佛教,大半已淪為喪葬的儀仗,但尚未見有較為具體的助念及喪儀例則行世。今日的臺灣佛教,已在漸漸脫離喪葬儀仗的角色,恢復到了以活人為化導對象的時代。而其臨終助念及善後的喪儀,依舊是我們對於人間關懷的項目之一,是以編列了這篇儀則,以供僧俗四眾備用。(《助念及喪儀》,農禪寺編,東初佛學小叢刊12,東初出版社,1991年12月初版,頁1-2)
(〈開學暨畢業典禮 十二名入學 一名畢業〉,《人生》,97期,1991年9月15日,版1)
悟老雖非學者,卻是位具有宏大胸懷的宗教家,因此,名學者如胡適之,各宗教家如天主教的于斌,依附佛教的大外道師如盧勝彥,以及一貫道的前人等,真所謂三山五嶽、三教九流的有名人物,多跟悟老之間有若干友誼。以一位專心於修學佛道及弘揚正法的法師而言,像悟明長老這樣,泛跨黨政宗教的模式,的確曾遭受到正反兩面的諍議,但在處身於今日這個社會多元化的時代,要想獲得生存與活動的空間,緊閉門戶是行不通的。換句話說,在法義及信仰方面,正信的佛教徒,必須持有堅固不變的立場,在待人接物、處世成事方面,正信的佛教徒,仍宜跟各界人士保持友誼的管道。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悟明長老,確已能夠善用一個「和」字了。(〈一位具有宏大胸懷的宗教家─為悟明長老八十嵩壽序而作〉,《評介.勵行》,法鼓全集3輯6冊,法鼓文化,頁107-108[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臺北香港弘法〉,《人生》,97期,1991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臺北香港弘法〉,《人生》,97期,1991年9月15日,版1)
(〈佛法廣被顯現世間 各界人士紛請益〉,《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同上)
(〈佛法廣被顯現世間 各界人士紛請益〉,《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法鼓盛會在臺南〉,《法鼓》,22期,1991年10月,頁20-21)
(〈聖嚴法師勉僧眾弟子 千手護持.千眼照見〉,《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佛法廣被顯現世間 各界人士紛請益〉,《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陳怡安教授來訪 提出若干管理建議〉,《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佛法廣被顯現世間 各界人士紛請益〉,《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感念祖師法乳之恩 捐款濟助祖堂建設〉,《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佛法廣被顯現世間 各界人士紛請益〉,《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43)
(〈赴美演講以禪為主〉,《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1;講詞今題〈人心清淨.環境清淨〉,收於《禪的世界》,法鼓全集4輯8冊,法鼓文化,頁289-293[法鼓全集2020] )
(〈赴美演講以禪為主〉,《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1)
由於該系學生排課的要求,以及該校附近一個戒酒團體的希望,所以演講的內容比較特殊,主要談:「禪的方法是否有助於酒徒的戒酒及麻醉品受害者的勒戒?」(〈二一、禪.酒.麻藥〉,《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8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禪與生活〉,收於《禪的世界》,法鼓全集4輯8冊,法鼓文化,頁115-124[法鼓全集2020] )
(〈赴美演講以禪為主〉,《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1;〈二二、加拿大的兩位法師〉,《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85-88[法鼓全集2020] )
(〈二三、麥克馬斯特大學〉,《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89-93[法鼓全集2020] )
主題為:(一)中國禪宗史上的禪苑生活―以日常生活為主、以作務安心為先、以打坐課誦息心、以疑情為悟門;(二)法師自己的禪修生活及臺灣農禪寺禪修生活。(〈赴美演講以禪為主〉,《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1)
(〈赴美演講以禪為主〉,《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1)
(〈赴美演講以禪為主〉,《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1)
(〈二五、禪定智慧.禪悟經驗〉,《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02[法鼓全集2020] )
佛教學術在臺灣的成長發展,乃是一九六○年代漸漸開始的事。四十年來在臺灣的期刊雜誌中,雖偶有論述性的佛教論文,而最具代表性的,則當數《華岡佛學學報》及《中華佛學學報》,由這兩份學報為中心,凝聚了海內外的學者們,從事佛教論文的撰寫。從《華岡佛學學報》第四期至《中華佛學學報》第四期,在時間上是次第相承的,
先後共計十一個年頭,集合了四十四位學者,發表了一一八篇論文。其中包括中國佛教史學、禪學、淨土學、華嚴學、魏晉佛學、天台學、唯識學、中觀學、中印佛學、西藏佛學、佛教藝術等。供稿較多的,則為冉雲華、曹仕邦、劉貴傑、陳玉蛟、李志夫、楊惠南、陳清香,以及我自己。
在四十四位學者中,華人占了三十七位,更可喜的是,除了研究中國佛教,我們也有了研究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梵文原典的人才。(〈現代臺灣佛教的學術研究〉,《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359-390[法鼓全集2020] ;「提要」見《中華佛學學報》,5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2年7月,頁1)
我和中美洲的因緣說來非常的傳奇。去年(一九九○)底,有位吳穆一居士從哥斯大黎加到美國旅行,而來紐約的東初禪寺拜訪,他希望我能夠去一趟哥斯大黎加。今年春天,我在臺灣又見到另一位陳瓊玲居士,到農禪寺向我禮座,也說是我的皈依弟子,法名果淨,再一次要求我去哥斯大黎加一趟。我則推說,如果他們在那邊建起了道場我就去。本來我只是一句推託的話,想不到卻鼓勵他們完成了一個道場。正因為這個道場是由我的鼓勵而起,所以要求我命名並撰一副對聯,取了「福慧精舍」的名字,同時寫了兩句話:「勤於照顧周遭眾生的苦難是大福報,善於處理你我及他的問題乃深智慧。」(〈二六、中美洲的行前〉,《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04-105[法鼓全集2020] )
三年前,在哥斯大黎加首都所在地聖荷西市,並沒有佛教團體。對我而言,那兒僅僅只有一位正信的三寶弟子王素梅。她在臺灣的農禪寺皈依三寶之後,帶了我的著作,回到僑居地,就開始傳播佛法。
到了去年,聖荷西就有了二十多位熱心於正信佛教的太太們,共同買了一塊地。從今年(一九九一)四月開始動工,到今年十月底,為了迎接我的光臨,把全部工程趕完,並且也從臺灣請來了三尊佛像,同時也成立了哥斯大黎加佛學社,推舉陳美惠擔任會長。(〈二八、聖荷西的福慧精舍〉,《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10[法鼓全集2020] )
對我來講,這也是一個新的經驗。第一、從來沒有在西班牙語系的國度裡作過演講,當然我對於西班牙語連一個字也不懂。第二、由三個人共同為我翻譯的場面也是初次。(〈二七、哥斯大黎加的公開演講〉,《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08[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
(〈二九、拜訪邵學錕大使〉,《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15-117[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三二、佛州的邁阿密〉,《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24-128[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
(〈慧嚴法師晉山陞座 鳳山佛教蓮社住持〉,《人生》,98期,1991年10月15日,版1)
(〈賀慧嚴法師晉山陞座〉,《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4)
我經常想到,中國佛教徒在各級的議會一向沒有建言的影響,對政府的各部會也一向沒有反應意見的有力管道。所以,我也常常想到多使政府重視佛教,必須在各級議會的代議士之中,有足夠人數的佛教徒參與。所以去年(一九九○)立法委員選舉之時,我就贊成能有法師和居士參選。結果沒有見到政黨的提名,這一次,我人在海外,卻不遠千里的追蹤徵召,實在是國民黨的一項進步和突破。請果元師代我傳真回臺灣,表達我感謝和婉拒的誠意。遺憾是我的時間、我的年齡、我的健康,都不許我接受這項徵召。
近兩、三世紀來,佛教徒對於社會和政治的關懷總是比較消極,沒有想到釋迦世尊在世時就是關心政治和社會的。出家的僧侶不應該擔任政府行政官員的職務,但是對於政府應該擔起監督和建議的責任。佛教徒中的在家居士能夠參與各級政府的工作和代議士的選舉,應積極參與。在君主的社會,佛法付託於仁王,如今處身於民主的社會,佛法的弘揚和傳播,應該倚重於各級議會的議員和各級政府的官員護持。(〈四一、我被提名為國大代表候選人〉,《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63-167[法鼓全集2020] )
(〈三五、杜蘭大學〉,《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38-141[法鼓全集2020] )
聖嚴法師致贈親筆所題法鼓山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對聯給趙署長,趙署長欣然接受並表示:這幅題字,正是環保署努力的目標。(〈聖嚴法師.趙少康 對談環保〉,《人生》,99期,1991年11月15日,版1;對談紀錄今收〈聖嚴法師VS.環保署長趙少康
心靈環保對談〉,《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全集8輯1冊,法鼓文化,頁29-43)
(〈三六、達拉斯的兩大學三校區〉,《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42[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
因為當天起早,上下飛機,中午也沒有休息,特別是下午那場演講沒有翻譯,晚上已經精疲力盡了。
想要問問題的人很多,每一個問問題的人都有好多問題,所以中間沒有休息,一直延長到十點,我只好宣布:「我的體力已經不能再講了,留待以後看因緣。」
從這證明,到處需要佛法,就是弘法的人太少。大家都知道親近善知識的因緣難得,卻很難想到成就善知識更加重要。應該造就年輕一代,求法重要,護持三寶、培養繼起的弘法人才,也很重要。(〈三六、達拉斯的兩大學三校區〉,《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5冊,法鼓文化,頁143-145[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
(一)原始佛教的性空及大乘佛教的中觀。
(二)阿含及律部的頓悟及禪宗的不立文字。
(三)無方法即是禪悟的最好方法。
(四)中國禪的南宗特色。(〈三七、奧斯汀的德州大學〉,《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46[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
(〈三八、休士頓的玉佛寺〉,《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50-153[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講詞今題〈現代佛教與生活〉,收於《禪的世界》,法鼓全集4輯8冊,法鼓文化,頁269-278[法鼓全集2020] )
這趟行程中,沿路每到一處,都有主辦的團體和個人的信徒,對我作金錢的供養,有的說是給我個人,有的說是捐助紐約的東初禪寺,有的說是贊助臺北的法鼓山。我不知那些供養金有多少,收下之際,便交給各地主辦的負責人,要他們充實佛學的圖書設備,多辦研討佛法和修持的活動。所以,我到處都說:「我是來布施佛法,不是來籌募捐款的。」為了協助他們修學佛法和弘揚佛法,所以我也帶了大批的佛學書籍讓他們分贈有緣的人,這使得他們非常的感動。
我每到一處,都會請教他們希望我給他們講些什麼?盡我所有所知而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佛法。同時也建議他們每一個社團能夠建立共識和特色,如果沒有重點,也不能建立共識,就很可能變成了七手八腳,樣樣都好,也樣樣都不好。(〈四○、湖光山色與叮嚀〉,《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61-162[法鼓全集2020] )
一九九一年十月中下旬間,達賴喇嘛到紐約,主持為時兩週的時輪金剛灌頂大法會,吸引了二千多人參加勝會。為之擔任翻譯的,便是達賴喇嘛的比丘弟子丹增諦深。諦深喇嘛現年二十七歲,修學佛法則已十多年了。一九八九年我去印度朝聖,訪問鹿野苑時,諦深跟我見過一面,故他一到紐約,便來東初禪寺拜訪。
諦深年紀雖輕,對於藏傳佛學所了解的程度,以及閱讀過的漢傳佛典,已具相當火候,他到東初禪寺的目的,就是找我討論漢、藏兩傳法義的同異。在前前後後、來來去去的兩個多月之間,我雖非常忙碌,還是願意每天抽出一個小時來跟他對談,藉機我也學到一些東西。(〈《漢藏佛學同異答問》自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43[法鼓全集2020] )
(〈國外演講紀實〉,《人生》,100期,1991年12月15日,版1)
(〈護法會中壢聯絡處成立〉,《法鼓》,25期,1992年1月15日,版1)
(〈日本作家宮越嘉男致函讚譽 聖嚴法師是中國當代知名禪師〉,《人生》,101期,1992年1月15日,版1)
(〈四二、又進哥倫比亞大學〉,《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68[法鼓全集2020] )
(〈辟拉惹脫仁波切造訪東初禪寺〉,《人生》,101期,1992年1月15日,版1)
這一次受戒的儀程共分十四個項目,重點在於三皈五戒、三聚淨戒。五戒是終身受持,三聚淨戒的菩薩戒是盡未來際受。所以要新戒跪誦:「從今身至佛身願持一切淨戒;從今身至佛身願修一切善法;從今身至佛身願度一切眾生。」十戒的內容則是根據《梵網經》。
我在開示受菩薩戒的意義之時特別強調:許多佛教徒都希望自己早日成佛,成佛的開始就是先學做菩薩,發菩提心。如果一邊想要成佛、想學菩薩,另一邊又不願盡菩薩的責任,學佛的身、口、意三業的行為,這是非常奇怪的事。同時我又開示大家不要怕受了戒會犯戒,不要以為不受戒做壞事沒有罪過,受了戒做壞事才算是有罪過。受菩薩戒,只要我們發菩薩願,行菩薩道,知道什麼是不應該做的事,什麼是應該做的事,應該做不做就不是菩薩的精神,不該做而做更不是菩薩的精神。(〈四三、初次傳授菩薩戒〉,《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74-175[法鼓全集2020] )
(〈噶舉派法王直貢姜貢來訪〉,《人生》,101期,1992年1月15日,版1)
(〈四四、農禪寺的《金剛經》講座〉,《東西南北》,法鼓全集6輯6冊,法鼓文化,頁177[法鼓全集2020] )
我在國內外主持禪七以來,已歷十六個年頭。到一九九一年底為止,我於美英兩國主持了五十五期,於國內則已四十一期。每期禪七中,幾乎每一位參加禪修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覺受體驗,也有一些人真的因此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觀。因此,雖然非常辛苦,想來參加禪七修行的人數,卻愈來愈多。
我缺少組織能力,也未對參加過禪七的人員作事後的聯絡與照顧,故在我們這兒打過禪七之後,繼續保持禪修熱心者固多,親近我們的道場而永不游離者甚少。有些人來我們的道場之前,已經親近過其他禪密淨土的善知識,有的人則在來過我們的禪七之後,便去學密學淨土了。也有若干人士,在外轉了幾圈又回到我們道場,有的則在他們需要時,承認我是他們的老師,用不到時,他們便自立門戶了。從這種情形看,一則可以說明我能以佛法指導人從事禪修,卻少攝眾的才能;另一面也可明示我們的道場是十分開放的,來去自如,進出方便。(〈《禪門囈語續集》自序〉,《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32-234[法鼓全集2020] )
(〈歐洲各國並踴躍翻譯所著禪書〉,《人生》,101期,1992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七十九年 / 西元一九九○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一年 / 西元一九九二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