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三年 / 西元一九九四年
聖嚴法師六十五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南非首位黑人總統曼德拉就職。
- 盧安達大屠殺事件發生。
- 慈濟醫學院創校開學。
- 惟覺法師在南投埔里興建中台禪寺。
法師大事
- 《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獲行政院「金鼎獎」。
- 提出「禮儀環保」,推動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婚禮。
- 於美國成立「法鼓山佛教協會」(Dharma Drum Mountain Buddhist Association,
DDMBA)。 - 電視弘法節目《大法鼓》開播。
識己識人識進退,時時身心平安;
知福惜福多培福,處處廣結善緣。
佛教的根本功能便是弘法利生,利益眾生的方法有多種層面,安置了食住行之後,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得社會大眾心有所寄託期待。
提倡全面教育落實整體關懷,用以搶救失序的社會倫理,並建立正確的因果觀念及倫理觀念,這才是正本清源、標本兼治的社會福利工作。(〈佛教社會福利與現代社會 聖嚴師父應邀演講〉,《法鼓》,50期,1994年2月15日,版1)
三十年前,師父在美濃山中閉關修行,身為陸軍總司令的劉將軍親題「瓔珞關房」匾額贈與聖嚴師父。現年九十三歲高齡的劉安祺將軍身體健朗,在女兒及士林紙廠董事長陳朝傳的陪同下,與聖嚴師父交談甚歡,最後師父以其所著《聖嚴法師學思歷程》一書與劉將軍的「回憶錄」(《劉安祺先生訪問紀錄》)互贈。(〈陸軍上將劉安祺農禪寺皈依〉,《法鼓》,50期,1994年2月15日,版1)
(〈放鬆身心〉,《禪鑰》,法鼓全集4輯10冊,法鼓文化,頁146-149[法鼓全集2020] )
(〈駒澤女子大學副校長 善光寺住持拜會師父〉,《法鼓》,50期,1994年2月15日,版1)
(〈念念是新念頭,念念是好念頭〉,《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3)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82)
或許有人說,只要「心淨國土淨」就夠了,沒錯,這是《維摩經》中的「唯其心淨,則佛土淨」。意思是說我們心中若能真正清淨,沒有煩惱,則我們看到的世界即是佛國淨土。可是當我們的心還沒有真正清淨以前,說這句話便是昧於事實。所以,照顧自己的身心,照顧大家的環境,才是一個禪修者的基本態度。
禪修的生活跟我們平常的生活是相應的,當自己的內在心性清淨了,也要帶動、協助外在環境清淨,以達成內外的清淨―身心清淨和國土清淨,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標。(〈禪修與環保生活〉,《人生》,177期,1998年5月1日,頁6-7[法鼓全集2020] ;今收〈禪修與環保生活〉,《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77-80[法鼓全集2020] )
(〈冬令慰問〉,《法鼓》,51期,1994年3月15日,版2)
(〈英文「禪通訊」滿一百期了〉,《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2)
(〈新春團拜〉,《法鼓》,51期,1994年3月15日,版2)
(〈《維摩經》演講〉,《法鼓》,51期,1994年3月15日,版2;講詞今收《維摩經六講》,法鼓全集7輯3冊,法鼓文化,頁99-166[法鼓全集2020] )
(〈新春園遊會綜合報導〉,《法鼓》,51期,1994年3月15日,版1)
蓮花醫院的緣起是由一群臺灣北區各大醫院資深醫護及行政人員,所組成的佛教醫事人員聯合會,集結社會名流及宗教界菁英人士,積極籌備財團法人佛教蓮花醫療事業基金會,並附設佛教蓮花醫院,醫院的特色在提供臨終病患的關懷服務,希望不僅止於減輕病痛,對於病患及家屬亦給予精神上的慰藉和引導,病人往生時,除如法的為其舉行佛教儀軌並不動遺體外,並由助念團為其助念,助其安詳往生極樂世界。(〈聖嚴師父捐助五十萬 為蓮花醫院催生〉,《法鼓》,51期,1994年3月15日,版4)
企業家就禪法與企業間關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衝突的處理,如何安定身心、如何修禪、如何開發生命的潛力、如何以宗教融入企業管理、如何降低企業員工的流動性、及佛教的企業經營理念等問題,提出討論,聖嚴師父也針對各問題一一詳細回答。(〈如何以禪法創新企業―聖嚴師父與企業家座談會〉,《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1)
(〈法音宣流 佛曲賞析〉,《人生》127期,1994年3月,頁3-5)
(〈恭賀悟明長老榮獲文化大學名譽博士〉,《人生》,128期,1994年4月,頁56-57)
(〈放下萬緣 提昇自我〉,《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1)
法鼓山的關懷理念是要從人的出生就開始關懷,一直到臨終,乃至於往生之後還要給予關懷。這種從「出生」至「往生」的種種過程全部都關懷到,即是「整體關懷」。
我們以助念的方式做關懷的工作,第一個受到利益的是病危或臨終的那位菩薩;第二是他們的親人;第三就是參加助念者的本人。而此中得到功德最大的又是誰?第一個是參加助念關懷的人,第二是病危或臨終者的眷屬,第三才是那個病危或命終的亡者。(〈臨終助念─關懷最重要〉,《法鼓》,80期,1996年8月15日,版3)
(〈放下萬緣 提昇自我〉,《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1)
大部分企業家心中最大的迷惑在於,宗教的信仰是否將使企業員工趨於消極、避世,降低了企業的競爭力。佛教講求無欲,但企業經營則需要積極的態度來面對商場上激烈的競爭,二者要如何取得平衡。
法師指出,一般人所講的積極是「爭取」,佛教則談「奉獻」。只顧爭取自己的利益,長久下來,社會受害、個人也受波及;若把方式改為奉獻,社會成長,自己也會隨之受惠。(〈如何以禪法創新企業―聖嚴師父與企業家座談會〉,《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到政戰及央大演講〉,《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1;講詞收於《禪門》,法鼓全集4輯11冊,法鼓文化,頁90-102[法鼓全集2020] )
兩個星期前,研究所有位助教來找我談一個問題,她說:「師父,中部有一家佛研所要成立了,他們希望我們把中華佛研所的制度規約章程給他們。」她問我說:「是不是可以?」我說:「當然可以呀!」她說:「師父,我們花了十多年時間,用了很多頭腦、人力物力,辛辛苦苦把它建立起來的,我們白白給人家,不是很可惜嗎?為什麼這樣子做?」我說:「阿彌陀佛!佛教都是一樣的啊!我們做得那麼辛苦,難道我們忍心看人家也那麼辛苦地做嗎?我們不要做唯一的,不做獨一的,我們只是要奉獻我們自己,成就佛教,成就社會!」(〈孤掌與鼓掌〉,《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4)
(〈聖嚴師父到政戰及央大演講〉,《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1;講詞今題〈心靈環保─淨心與淨土〉,收於《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法鼓文化,頁29-40[法鼓全集2020] )
(〈佛研所與駒澤大學簽署學術合作計畫〉,《法鼓》,52期,1994年4月15日,版1)
(〈真的藝術.善的淨心.美的邀約〉,《法鼓》,53期,1994年5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南下弘法〉,《法鼓》,53期,1994年5月15日,版1)
(同上)
(〈後記〉,《慈雲懺主淨土文講記》,法鼓全集7輯4冊之3,法鼓文化,頁52[法鼓全集2020] )
(〈失蹤兒家庭婦幼節聯誼暨祈福會〉,《法鼓》,53期,1994年5月15日,版1)
佛教徒若不參與政治就無立足之地,將會被社會遺忘而滅亡,故我贊成每個人均當參與政治活動。但就團體而言,由於其性質、宗旨、及工作項目,若不是以政治為目的而設立者,參加政治運動即可能會忘了設立該團體的原意。我個人非常珍視政治選舉時的投票權,卻不以我的力量及我們法鼓山的團體名義來影響或左右別人的投票對象,我支持個人參與政治,但不希望以我們團體的體系投入政治運動。(〈心淨則國土淨─記東區社會菁英座談會〉,《人生》,135期,1994年11月1日,頁26)
(〈談心〉,《法鼓》,78期,1996年6月15日,版3;講詞收錄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15-12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赴加弘法〉,《法鼓》,53期,1994年5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85-86)
(〈美國法鼓山護法會舉辦新澤西州及紐約州跨州聯誼會〉,《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2)
(收於《禪門》,法鼓全集4輯11冊,法鼓文化,頁16-22[法鼓全集2020] )
今能長老代表聖嚴師父,贈送《東初老人全集》、《法鼓全集》各一套,及東初出版社其他書籍與錄音帶予茗山長老,並捐贈十萬元予焦山常住。茗山長老亦以其於文革期間,親筆抄錄之《大佛頂首楞嚴經》及《茗山文集》相贈,場面溫馨而莊嚴。(〈茗山長老參訪農禪寺〉,《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1)
淨土念佛法門是近代中國佛教的主流,法門易學易用,可深可淺,又能上、中、下三根普化,與中國人最契機。希望大眾能以恆常心、精進心來念佛,將來每個人都可以念佛自利利人。(〈東初禪寺念佛會正式成立〉,《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2)
(〈紐約東初禪寺第一屆社會菁英禪修會〉,《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1)
這項活動的主題是Change Your
Mind(轉變你的心),邀請到中國、日本、西藏、韓國以及南傳等各佛教系統的十位禪師、比丘、仁波切、老師、先生等精神導師,各就其所授的修行觀念及修行方法,作半個小時的講解及傳授。聖嚴師父被該刊邀請為第一位演講師,也是唯一代表中國佛教的禪師。(〈放下即自在─聖嚴法師紐約中央公園弘法〉,《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1)
(〈浴佛淨心慶佛誕〉,《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1)
(《禪鑰》,法鼓全集4輯10冊,法鼓文化,頁14-4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弘化行程圓滿〉,《法鼓》,55期,1994年7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弘化行程圓滿〉,《法鼓》,55期,1994年7月15日,版1)
(〈雜項整地可望今年內完成〉,《法鼓》,66期,1995年6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弘化行程圓滿〉,《法鼓》,55期,1994年7月15日,版1;開示文今題〈禪修的要領(一)〉,收於《禪鑰》,法鼓全集4輯10冊,法鼓文化,頁56-83[法鼓全集2020] )
若想救世界,必須要從救人心做起,如果人的思想觀念不能淨化,要使得社會風氣淨化,是非常難的。心靈的淨化,便是理性與感性的調和,智慧與慈悲的配合,勇於放下自私的成見,勤於承擔責任及義務,奉獻出自己,成就給大眾,關懷社會,包容他人。唯有如此,人間淨土的實現,才不會僅是空洞的理想。
「心靈環保」的名詞,雖是新創,它的根源,則是《維摩經》所說的「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華嚴經》說的「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華嚴經》又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似此觀點,已告訴了我們,只要人心染惡,人間社會即會出現災難連連,如果人心淨善,人間社會即是康樂境界。(〈序〉,《聖嚴法師心靈環保》,法鼓全集8輯1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財務合理合法.徵信安全公開」「誠信處理捐款,妥善運用經費」,是法鼓山對全體護持會員最高的承諾,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前提是必須要有一個專業而又完善的財會制度。因此,法鼓山護法會成立不久,聖嚴師父指示務必建立健全、長遠的財會計畫,並揭櫫「合法、合理、公開、安全」四大原則與理念。在這個理念下,八十年下半年,法鼓山首開國內同類團體與專業會計師事務所合作的先例,聘請國內頗富盛名的「勤業會計師事務所」,以其獨立、超然、客觀的第三者角色,指導法鼓山財會系統之規畫。到了八十一年十一月,雙方又更進一步合作成立「臨時性專業小組」,以四個階段的計畫,建立專業化的財會制度。今年六月份,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委請勤業會計師事務所查核簽證財務報表,這意味著法鼓山的財務作業已臻專業水準,值得社會各界的肯定與信任。(《八十三年護法大會特刊》,另參見:《商業周刊》,328期)
(〈慈悲心願度眾生,法音宣流亦無邊〉,《法鼓》,56期,1994年8月15日,版1)
(〈平常心〉,《法鼓》,87期,1997年3月15日,版7[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26-133[法鼓全集2020] )
禮儀環保的理念,包括:(一)觀念及行為的淨化,並要由個人身心的淨化推廣為全面社會的淨化;(二)由個人的禮儀、群體的禮儀而提出禮儀環保的重要性;(三)禮儀環保對個人及社會整體的功能。
法鼓山與內政部聯合舉辦的佛化聯合奠祭、佛化聯合祝壽、佛化聯合婚禮,及配合三項活動所印製的禮儀環保手冊,祈望此項活動,能拋磚引玉,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及參與。(〈禮儀環保年系列活動開鑼〉,《法鼓》,56期,1994年8月15日,版1)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人生》,132期,1994年8月1日,頁38-39)
(〈佛教與中國文化〉,《人生》,132期,1994年8月1日,頁40-46[法鼓全集2020] ;今收《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391-403[法鼓全集2020] )
人的習慣是求生存,人的本能是求平安,而人的成長則是懂得自利利人;爭取權利是求生的條件,負責任盡義務卻是人性的光輝。(〈慈悲心願度眾生,法音宣流亦無邊〉,《法鼓》,56期,1994年8月15日,版1)
(〈「佛教與中國文化」國際學術會議〉,《人生》,132期,1994年8月1日,頁38-39[法鼓全集2020] ;論文今收《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181-209[法鼓全集2020] )
座談會由高信譚擔任主持人,出席座談來賓另有內政部民政司副司長蕭玉煌、立法委員洪性榮、禮俗專家徐福全、臺北市政府殯葬管理處處長耀星輝。法師說明舉辦此次座談會目的,是希望以拋磚引玉方式,提倡佛化奠祭儀式,以宗教淨化理念,提供佛化臨終關懷。與會來賓亦從專業立場針對目前臺灣喪葬禮俗中種種現象提出檢討,認為簡單、隆重,符合時代潮流又能保有慎終追遠傳統美德之喪儀,需要政府、民間團體與宗教界大力推動。(〈生者安慰,死者莊嚴─提倡佛化的聯合奠祭〉,《法鼓》,56期,1994年8月15日,版1)
佛教對死亡的看法:一、死亡不是前途的結束。二、死亡是生命過程中的一個段落。三、死亡是走向未來的起點。四、死亡是此生的功德圓滿。五、死亡是此生果報的終極。
提倡佛化的奠祭儀式,以宗教的淨化理念,提供佛化的臨終關懷,盼以節約、惜福、隆重、肅穆而又祥和的奠祭儀式,為我們的人類社會帶來生命的尊嚴和死亡的莊嚴。
什麼才是莊嚴的喪葬儀式?在我看來就是要合乎節約的原則。節約不等於小氣,節約本身就是積德、惜福、培福,是對亡者的一種功德。其次,一定要很隆重;隆重並不是指排場大,而是能表現肅穆的氣氛,讓參與者在儀式進行中達成教育與感化的目的。(〈當前臺灣喪葬禮儀的省思與改善〉,《人生》,133期,1994年9月1日,頁48-55)
人生是無盡生命長流中的一個段落,死亡只是走向未來的一個起點,所以無需悲哀、恐懼;人生要有一定的方向,但不用有特定的目標追求,因為不論成功、失敗,都能令人成長;人生是為負因果責任而來,所以要盡心盡力;人生是為享受生命的權利而來,要注意健康,但不必擔心死亡。(〈聖嚴師父與傅偉勳教授對談〉,《法鼓》,57期,1994年9月15日,版1)
(〈「如何協助吸毒者出苦海」座談會〉,《人生》,133期,1994年9月1日,頁57)
(〈炎夏播佛種.粒粒皆歡喜〉,《法鼓》,57期,1994年9月15日,版1)
(〈農禪寺市中心分院道場〉,《法鼓》,54期,1994年6月15日,版1)
(〈《環保人》雜誌,創刊了!〉,《法鼓》,56期,1994年8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89)
(〈佛化聯合奠祭功德圓滿〉,《人生》,133期,1994年9月1日,頁56)
釋果在,〈訪聖嚴法師談佛化奠祭的精神與意義〉:請問法師,您為什麼要推動佛化的聯合奠祭?
(法師)答:以佛教的立場來看,死亡與葬儀二者都很重要,但是對一般尚未進入信仰階段的人而言,喪儀往往比死亡更重要。
其實,要想改善現行喪禮中種種不良的風氣,首先應建立正確的死亡觀,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接受簡單隆重的佛化喪儀,而不會覺得簡單樸素的儀式會對不起先人,同時也不違背中國傳統孝道精神。
問:以佛教精神進行喪葬儀式,對亡者和生者究竟有什麼好處?
答:我們說「慎終追遠」,就是對亡者的過世要非常慎重的處理,因此佛化喪儀是在簡樸之中要有莊嚴隆重,同時在儀式中讓參與者知道亡者生平的美德,使亡者覺得此生不虛度;而讚美亡者,等於勉勵後進,能激勵後人見賢思齊,對家屬也是最好的安慰。同時,以佛法開導亡者,可使亡者超生離苦,心開意解,得生佛國,也可使生者聞法修行。所以,以佛教的立場來看,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佛事。是亡者走上成佛之道的起點或過程;而對參與佛化喪儀的人,則是修學佛法的機會。(〈但求莊嚴.莫論悲喜〉,《人生》,132期,1994年8月1日,頁27-30)
(〈炎夏播佛種.粒粒皆歡喜〉,《法鼓》,57期,1994年9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談到當我們發覺環境有問題時,真正要檢討反省的是自己內心的問題;並強調因果和因緣,勉勵人人應有慈悲、救世之心,以洗滌人心,做出更多善行。林清玄先生主張透過淨化、柔軟、智慧達到心靈的改革,使環境也得到改善;丁松筠神父則認為各宗教應共同合作,解決當今複雜的環保問題。(〈心靈環保鼎談會〉,《人生》,134期,1994年10月1日,頁54)
(〈和舟共濟.風雨見真情〉,《法鼓》,57期,1994年9月15日,版1)
(《助念功德怎麼做》,法鼓山小叢刊)
(〈法鼓山 臺北安和分院落成啟用〉,《法鼓》,57期,1994年9月15日,版1)
(〈地藏菩薩日行剃度禮〉,《人生》,134期,1994年10月1日,頁54)
(〈「從祝壽談如何關懷年長者」座談會〉,《法鼓》,58期,1994年10月15日,版1)
不論是哪一種宗教思想和宗教事實,彼此之間都有其關聯性、共通性、獨特性,若是欠缺比較宗教學的知識,往往會一方面肯定自己所信所屬的宗教,另一方面則否定批評他人所信所屬的宗教,這是很不公平的態度。有些人士盡然不信任何宗教,也不排斥任何宗教,認為一切宗教都在勸人為善,只要心存善良,就等於信了一切宗教,殊不知,世界各種宗教之間,各有其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時代思潮的相異性,也有其人類起源、人心嚮往、人生現象的共同性。所以各宗教間,既有其差別處,也有其相似處。不信宗教,也不等於信了一切宗教。(〈聖嚴法師自序―一九九四年新版〉,《比較宗教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2014年10月1日10版,頁6-7)
(〈法鼓山臺北安和分院開光大典〉,《人生》,134期,1994年10月1日,頁55)
(〈佛法與教育(下)〉,《人生》,155期,1996年4月1日,頁4-8)
(《禪門》,法鼓全集4輯11冊,法鼓文化,頁119-141[法鼓全集2020] )
出席者都是當今各種行業中的傑出女性,第一場出席座談的是名評論家臺大法律系教授賀德芬,名整型外科醫師林靜芸,名服裝設計師溫慶珠,名歌星伊能靜。第二場的與會者有名記者《李登輝傳》的作者周玉蔻,台視名主播葉樹姍,名作家《殺夫》的作者李昂,國大代表馬愛珍,名舞蹈家國立藝術學院的舞蹈系系主任羅曼菲,銓敘部長關中的夫人張惠君。他們都從各自的身分立場和體驗,將各種最難以解決的苦惱問題,向聖嚴法師請教,希望能用佛法來幫助她們,解決現代女性們的困擾及苦悶。(〈佛法與現代女性的問題〉,《人生》,135期,1994年11月1日,頁55)
(〈「談如何建立美滿婚姻」演講會〉,《法鼓》,59期,1994年11月15日,版1;講詞見:〈如何建立美滿婚姻?〉,《佛化家庭手冊》,聖嚴教育基金會,2006年11月修訂版四刷,頁11-31)
(〈淨化人間 始於佛化家庭〉,《人生》,134期,1994年10月1日,頁38-40;後收於前引法鼓山智慧隨身書,更名:〈佛化家庭〉)
(〈佛化聯合祝壽典禮〉,《法鼓》,58期,1994年10月15日,版1)
(〈「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平衡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人生》,135期,1994年11月1日,頁54-55[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佛化家庭〉,收於《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法鼓文化,頁70-74[法鼓全集2020] )
(〈「為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添翼」〉,《人生》,135期,1994年11月1日,頁54)
有了妄念就要用方法的正念來取代妄念。以規律的妄念,取代散亂的妄念,便是正念。
要做到妄念不起,有四個層次。
一、沒有雜念,但是還有方法。
二、是在同一個念頭上維持下去。
三、在用方法時,不論是念佛也好,數息也好,數到沒有數目可數,沒有佛號可念,沒有呼吸可數。不是故意不要念佛,也不是故意不要數呼吸,而是心境非常寧靜、安定。
四、自我中心的意識已不存在,方法也不存在。(〈妄念不起,萬緣不拒〉,《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97-100[法鼓全集2020] )
「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是法鼓山的理念,而要提昇人的品質,必須要從教育開始。通常,我們只看到別人有問題,只想到要用教育改革他人,卻很少有人想到教育,其實是對自己最有用、也是最需要的。人間淨土的建設,同樣要從每一個人自己做起:不起瞋心、失望、悲觀、無奈、嫉妒、怨恨的情緒,對所有的人,不管於己有利或無利,均應以尊重、關懷、乃至感謝的心來對待。
我們的世界尚不是淨土,娑婆世界的眾生都還在苦難之中,為了救世、救人、救自己,所以要用佛法的慈悲和智慧來教育自己,感動他人;向內淨化心靈,對外淨化社會,人間淨土便會在我們的面前出現。(《八十三年護法大會特刊》)
大學院教育,包括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山人文社會學院,以及函授教育舉辦寒暑期的進修班。在整體的規畫中,佛研所未來將成為單純的研究機構,學校教育由法鼓人文社會學院所取代。該學院將分三期來建設,第一期有三系一所,包括宗教系、語言系、社會系及佛學研究所,第二期擴增為六系三所,第三期則步入完整的大學體制,預計有十二系九所。
大普化教育,透過各項弘化、修持研習、文化活動,讓正信的佛法深入社會各階層、各角落。以培養能攝導信眾的僧眾人才,與能襄助法業的在家菩薩。
大關懷教育,用關懷來達成教育的功能,以教育來完成關懷的任務。目前正積極推動的有包括生活、心靈、禮儀在內的三大環保運動。(同上)
第一期工程:第一演講廳大殿、第二演講廳兼齋堂(可容納一千六百人)、接待大廳、禪修中心、關房、寮房、教育行政大樓、國際會議廳、圖書館、教職員、貴賓宿舍及餐廳。
第二期工程:以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的建校工程為主。
第三期工程:包括佛教歷史文化博物館、世界佛教圖書館、世界佛教編譯館、世界佛教紀念館,以及可作長期修行安養的淨土院、禪修院。(同上)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93)
(〈「從婚禮談幸福美滿的婚姻」座談會〉,《法鼓》,59期,1994年11月15日,版1)
天主教的婚禮早在十七世紀就已經有了,佛教的婚禮卻是在五十年前的上海才開始有人舉辦。當時還因為有人認為寺廟是修行的清淨地,反對在寺廟舉行婚禮,使得所謂的佛教婚禮還是在餐廳裡舉行;真正在寺院中辦婚禮,只是最近的事,而且尚在學習階段。所以,我們一方面吸收天主教婚禮的經驗,一方面將傳統婚禮作適度的調整,以因應現代的社會,再加上我們自己的構想,制定出法鼓山的「佛化聯合婚禮」儀式。(〈「從婚禮談幸福美滿的婚姻」座談會〉,《人生》,135期,1994年11月1日,頁52)
(〈第七屆社會菁英禪三〉,《人生》,136期,1994年12月1日,頁54)
(〈聖嚴師父香江講經播佛種〉,《法鼓》,59期,1994年11月15日,版1)
首先由丁珮之女,向詠恆居士以粵語向當地信眾介紹法鼓山的理念;法師就香港聯絡處的發展現況,以及法鼓山一向「不挖人牆角」、「弘法重於勸募」等重點,作一簡單而明確的開示。(〈香港信眾聯誼大會〉,《法鼓》,59期,1994年11月15日,版1)
(〈華視「大法鼓」續拍五十單元〉,《人生》,137期,1995年1月1日,頁54)
(〈梵音喜氣繞樑間.菩提姻緣結佛前〉,《法鼓》,59期,1994年11月15日,版1)
一、互相感謝,不要計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計較的寬大心懷。
二、互相尊敬,不要輕慢,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輕慢的寬大心懷。
三、互相禮讓,不要侵犯,但是要有接受對方侵犯的寬容心懷。
四、互相關懷,不要冷漠,但是要有接受對方冷漠的心理準備。
五、互相信賴,不要懷疑,但是要有接受對方懷疑的心理準備。
六、互相諒解,不要誤會,但是要有接受對方誤會的寬宏大量。(〈美滿婚姻的原則─一九九四年佛化聯合婚禮致詞〉,《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356[法鼓全集2020] )
(有人)認為結婚是男女情愛的結合,是不清淨的,而佛家講求的是清淨的梵行,因此堅決反對在聖潔的佛殿舉行婚禮,唯恐它們染汙了聖地,會遭受惡報。這樣的看法,似是而非。
不錯,清淨的梵行是佛教所重視的,可是如果以此嚴格標準來要求所有學佛的人,將會使人望佛生畏,佛法又如何能普施人間?因此對於已經準備要結婚的人,我們提供簡單、莊嚴、隆重的佛化婚禮,一方面藉此導正社會鋪張浪費、輕率浮誇的陋習,一方面則是希望透過佛化的儀式,讓新人及其親友們更認同佛教,進而建設佛化家庭、修學佛法,以期達到淨化人間的目的。(〈佛化聯合婚禮進行曲〉,《法鼓》,60期,1994年12月15日,版4)
(《禪鑰》,法鼓全集4輯10冊,法鼓文化,頁117-134[法鼓全集2020] )
(《禪門》,法鼓全集4輯11冊,法鼓文化,頁174-186[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大專青年學佛會」正式成立〉,《人生》,136期,1994年12月1日,頁54-55)
(〈紐約華人社會菁英禪修營〉,《人生》137期,1995年1月1日,頁54)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95)
(〈聖嚴師父在美演講、禪七圓滿〉,《法鼓》,61期,1995年1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開示文今收〈禪修的要領(二)〉,《禪鑰》,法鼓全集4輯10冊,法鼓文化,頁84-102[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96)
少林武藝,出發點不在於攻擊敵人,而在於防身、健身,乃至於捨身、忘身;倘若能從有我的層次,化入無我的境界,便是以無招勝有招的禪境了。(〈清明心的重要〉,《禪門》,法鼓全集4輯11冊,法鼓文化,頁89[法鼓全集2020] )
(〈序「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紀念論集」〉,《人生》,140期,1995年4月1日,頁45-47[法鼓全集2020] ;今收《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99-103[法鼓全集2020] )
小乘佛教,不以為眾生皆能成佛,大乘密教不承認釋迦世尊是最究竟佛,唯有顯教的大乘佛教,特別是禪宗,以為眾生皆能成佛,釋迦佛成道是禪宗的法脈源頭。
佛陀成道之前的降魔記載,絕對是天魔的擾亂,非如近世學者們以為只是釋迦世尊成道之前的心理掙扎,依據禪修者的實際經驗,大修行者的招致魔擾,決不可以僅用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妄加揣測。(〈琉璃法音廣宣流〉,《法鼓》,61期,1995年1月15日,版2)
一、二十一世紀將是宗教盛行的世紀,原因是物質文明的環境破壞,緊張不安的生活方式,科學哲學的極限功能,人文道德的衰退墮落。
二、二十一世紀將是佛教徒走向世界各民族地區的時代。
三、二十世紀末的佛教徒已在轉變消極出世的印象為積極化世的宗教。
四、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有互相尊重的寬大雅量。
五、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扮演承先啟後、住持正法及多元弘化的角色。
六、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徒將會以入世的方式做化世的事業。
七、二十一世紀是推動法鼓山理念建設人間淨土的時代,法鼓山正在以大學教育、普化教育、關懷教育,來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禪門》,法鼓全集4輯11冊,法鼓文化,頁160-173[法鼓全集2020] )
(請參見該條譜文)
(〈聖嚴師父在美演講、禪七圓滿〉,《法鼓》,61期,1995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二年 / 西元一九九三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四年 / 西元一九九五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