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四年 / 西元一九九五年
聖嚴法師六十六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六千多人死亡。
- 陳履安辭監察院長,宣布參選第九屆總統。
- 臺灣開辦全民健保。
法師大事
- 聖嚴法師巡迴全臺演講,宣導「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運動。
- 榮獲臺北市政府頒發本年度「推行社會教育有功人員獎」。
以禮敬禮謝禮讓待人,人人都遇貴人,
以盡心盡力盡責做事,事事可成大事。
(〈讓生活生命的調適 更加圓融〉,《法鼓》,62期,1995年2月15日,版1)
(〈清潔日一月八日全省熱烈展開〉,《法鼓》,62期,1995年2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宣講《普賢菩薩行願讚》〉,《法鼓》,62期,1995年2月15日,版1)
(〈法鼓山中華佛教文化館冬令慰問〉,《法鼓》,62期,1995年2月15日,版1)
(〈為企業品質的改善 另闢新機〉,《法鼓》,62期,1995年2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4)
(〈溫哥華辦事處成立兩週年紀念〉,《法鼓》,77期,1996年5月15日,版5)
(〈法鼓山傳授菩薩戒〉,《法鼓》,63期,1995年3月15日,版1)
第一,助念團就如同互助會,是一個相互幫助,利人利己的行為。
第二,助念是幫助亡者往生西方,每一次助念就是送一位菩薩、未來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第三,助念亦能安慰亡者的家屬,減少他們在喪失親人時的哀傷與恐懼。
第四,助念雖是為亡者念佛,其實最大的功德還是自己的,而且曾接受過我們助念的蓮池海會眾菩薩們,在我們臨命終時一定也會來幫助我們。(〈助念功德怎麼做?〉,《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3)
(〈《心經》生活、生命、人生的實踐與超越〉,《法鼓》,63期,1995年3月15日,版1;講詞今題〈心經實踐〉,收於《心經新釋》,法鼓全集7輯1冊,法鼓文化,頁122-168[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演講〉,《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高玉樹資政皈依〉,《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致贈《法鼓全集》 教育部代表接受〉,《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禪鑰》,法鼓全集4輯10冊,法鼓文化,頁158-165[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的義工精神〉,《法鼓》,81期,1996年9月15日,版3)
(〈發心出家 荷擔如來家業〉,《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智慧的花串〉,《智慧的花串》,臺北:漢光文化,1995年,頁5-6)
(〈如何安心.如何安身〉,《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同上)
(〈聖嚴師父VS.一行禪師
「禪與環保」對談〉,《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禪修可使人達到身心平衡與自我超越的目的。觀念上以放鬆為第一步,方法則包括以禪觀禪數的方法求入定,用參話頭及公案以求開智慧,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要用「現在觀」在平常生活中求身心的安頓。(〈禪修與身心健康〉,《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法鼓山榮譽董事聯誼大會〉,《法鼓》,64期,1995年4月15日,版1)
一般人是先求安身才來求安心,其次,認為自己先求得安全的保障,然後再考慮到社會上其他的人。但是學佛的人,一個菩薩道的修行者、實踐者,觀念恰好相反,是以安心來做為安身的基礎與根本、原點與原則,以安人而來自安。一名修行菩薩道的人,一定是捨己而利人,捨身而安心。
如何安心?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的心不受環境汙染,也不因個人心念的蠢動而影響社會環境,此即法鼓山向來所提倡的「心靈環保」。
安身則是去年度提出的「禮儀環保」。
當我們心內有矛盾、痛苦、不平衡的時候,第一要先注意自己的呼吸,然後注意自己的心在想什麼?能夠馬上把心念移轉到自己身體上的反應時,心情便會立刻平和下來。
安身─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
安心─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
安家─在於家庭中的相愛和相助。
安業─在於身口意三類行為的清淨和精進。(〈安身、安心、安家、安業(上)〉,《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2、〈安身、安心、安家、安業(下)〉,《法鼓》,66期,1995年6月15日,版2)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02)
印順導師從太虛大師所倡導的人生佛教而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太虛大師是為對治中國佛教末流重視死後及鬼的風氣,也為顯示佛教的根本當重視現實的人生。印順導師主張我們應繼承人生佛教的真義,來發揚人間佛教,一邊擺脫重視死後而近於鬼教的色彩,他的《妙雲集》第十四冊,便是命名為《佛在人間》,他的依據是《阿含》與各部廣律,這對於當代的中國佛教思想,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我們法鼓山推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已有五年,慈濟功德會於幾年前曾推出「預約人間淨土」的運動,佛光山也在闡揚人間佛教,以及其他僧俗大德的佛教人間化,這些均與受到印順導師的思想啟發有關。
印順導師將菩薩道的修證過程,分為凡夫菩薩、賢聖菩薩、佛菩薩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初發菩提心的新學菩薩,是凡夫身,當以修十善業為菩薩道的基礎,即以十善行為菩薩戒。今天的臺灣佛教之所以受到朝野普遍的認同,就是因為我們以人間的凡夫身,在修第一階段的菩薩道。也告訴大家,菩薩道是人人都能實踐的。(〈印順導師思想與當代〉,《人生》,141期,1995年5月1日,頁20-21[法鼓全集2020] ;今題〈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497-499[法鼓全集2020] )
(〈中研院許倬雲、李亦園訪問農禪寺〉,《人生》,141期,1995年5月1日,頁55)
(〈普陀山妙善長老訪農禪寺〉,《人生》,141期,1995年5月1日,頁54)
法鼓山是屬於臺北縣金山鄉的建設,將來法鼓山完成後,凡是國內外人士要到臺北縣參訪,將會以法鼓山為最重要的目的地之一,因為法鼓山是包含教育、文化、宗教等的綜合性文教事業中心,將金山鄉建設成為全國性、世界性的宗教園區,而這一切的財產將來都屬於金山鄉所有。
我本來沒有錢,現在也沒有,將來也不會有。我把所有的一切奉獻在臺北縣金山鄉的法鼓山,我死後將骨灰灑在金山的法鼓山,絕不占用一寸土地。
施工期間,法鼓山會要求承包商達到環保的標準,以不妨礙居民的安寧及環境的清潔為原則,倘若有疏忽之處,請將意見告訴我們以利改善,並與我們一起來建設金山鄉。(〈金山鄉民法鼓山上皈依三寶〉,《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法鼓妙音傳法音〉,《法鼓》,75期,1996年3月15日,版4)
(〈修行者的修行態度〉,《法鼓》,75期,1996年3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禪修者的修行態度〉,收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62-170[法鼓全集2020] )
新興宗教,多半只能有創教主個人的特異經驗,並且僅以他們的特異功能來吸引徒眾。可惜無法開創宗教的哲學思想,也無法將他們的特異經驗,全部轉移傳授給他們的後代,所以無法歷久彌新。若不是消失於歷史,便流入於民間的信仰。
傳統宗教應當適應青少年的興趣及所需,不妨吸收新興宗教的若干可取之處,成為吸引青少年的方便法門,再以正規的宗教理念及正確的宗教信仰,加以疏導,使之成為身心健康的社會棟樑。(〈從奧姆真理教事件談新人類的宗教信仰〉,《人生》,142期,1995年6月1日,頁17)
(〈故宮收藏品 聖嚴師父細品評〉,《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加拿大開示安心、安身之道〉,《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果暉法師溫哥華領眾共修〉,《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以往在美國弘傳禪法的人士,都強調禪修的目的是在開悟,以致造成只求開悟不務修行的現象,今後當以禪修的觀念及方法,實用於每一個人的平常生活中,藉以提昇人品、淨化社會為宗旨。
禪修與開悟是因果關係,只要觀念正確,方法用對,工夫成熟,便水到渠成。縱然不能因禪修而開悟,禪修本身就是非常有用有益的人格陶冶。(〈禪法在美洲〉,《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執著與轉變〉,《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明心見性〉,《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講詞收〈明心見性〉,《禪鑰》,法鼓全集4輯10冊,法鼓文化,頁103-116[法鼓全集2020] )
(〈修行與證悟〉,《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禪的修行與證悟〉,收錄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9-24[法鼓全集2020] )
不管是學禪還是學淨土,都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得到好處,而且也能開悟,也能往生到淨土;開悟的人一定可生淨土,未開悟而願生淨土的人,也可以生淨土,生到淨土的人也必定能開悟。(〈佛州邀請師父演講〉,《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禪與淨土的修行法門〉,收錄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32-40[法鼓全集2020] )
現年八十三歲的沈居士表示,他是在夫人居和如往生後發願每日讀誦《金剛經》,不僅倍覺受用,也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感應。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公關文宣室主任果祥法師,在致詞中道出了一段二十年前的因緣,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聖嚴師父,曾因學費無著打算回國,後來接到一筆從瑞士寄來的匯款,才得以度過難關,順利完成博士學位。這位默默行善不為人知的無名氏,就是沈家楨居士。(〈佛教界大護法沈家楨談《金剛經》的日用〉,《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正統的宗教,應該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歷史悠久的背景,歷久常新的教理,適時適地的道德。
正信的佛教:(一)不是世俗化,但是人間化。(二)不是鬼神教,但有人天教。(三)不是厭世的,但是出世的。(四)不是戀世的,但是入世的。(〈佛州邀請師父演講〉,《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禪學與正信之佛教〉,收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25-31[法鼓全集2020] )
(〈勤業會計師法鼓山財務簽證〉,《法鼓》,65期,1995年5月15日,版1)
做為法鼓山的勸募會員,不是以募款為主要目標,而是要以推廣、推動、推行法鼓山的理念為目的,能夠將佛法在人間推行,使得人人都能用佛法幫助自己、家庭以及社會相關之人。並且也要有計畫地成立讀書會。(〈如何做好勸募會員〉,《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8)
(〈紐約浴佛節活動 聖嚴師父親自主持〉,《法鼓》,66期,1995年6月15日,版1)
(講詞收於《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法鼓文化,頁75-84[法鼓全集2020] )
讀書會是自願參加並互相帶動的活動,它不僅僅是一團體活動,而且是自利利人、弘法學法的活動。
法鼓山讀書會的目的如下:
一、能產生共鳴,培養共識。
二、培養「真」讀書的能力。
三、增益對正信佛法的掌握能力。
四、將佛法與生活緊密結合。
五、奠定佛學的基礎常識。
六、培養弘法的善巧方便。
七、培養寬容包涵的基本修養,增益讀書會員慈悲與智慧的掌握能力。
建議研讀書目:
【第一階段】
《四眾佛子共勉語》、《法鼓傳法音(一)》、《法鼓傳法音(二)》(參考《金山有鑛》)、《法鼓山的方向》、《聖嚴法師》(參考《聖嚴法師學思歷程》、《歸程》、《法源與血源》)、《正信的佛教》、《學佛群疑》、《佛教入門》、聖嚴法師的各種小叢刊及手冊、《聖嚴法師心靈環保》。
【第二階段】
《學佛五講》、《戒律學綱要》、《禪的生活》、《禪與悟》等禪修指引系列,及印順法師的《成佛之道》。
【第三階段】
《世界佛教通史》、《中國佛教史概說》、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聖嚴師父為什麼要推行讀書會〉,《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8)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紀〉,《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4)
(《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115-117[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的方向》為法鼓山小叢刊第6本,序文今題〈《法鼓山的方向》自序〉,收入《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275-277[法鼓全集2020] )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7月初版)
宏智正覺的默照禪是開悟以後寫的,它是從悟境中,告訴我們什麼是默照禪?然而,對於尚未達此程度的人,想要實踐是相當不容易的,因此,必須從基礎的方法開始,才能知道開悟以後,所體會的默照禪是什麼?
如何開始學習,我將它分為三個層次:
一、只管身體
把姿勢坐好,身心放鬆,以有心無心的注意自己整個的身體;不是只感覺身體的某一部位,而是在同一時間內,觀照整個身體的任何部位,同時要放輕鬆;緊張的話,很快會累。
二、把環境當作身體的一部分
清楚的知道身體在哪裡,但是,它並沒有給你負擔及感覺,雖然身體的痛還在;甚至於,痛也沒有,而周遭之環境如同你身體的一部分.,此時有風吹聲、鳥叫聲,但是,對你來講,環境沒有打擾到你的心,而是很自然地,跟你的身體在一起。身體在、環境在、你的心也在;有主觀的自己、客觀的身體,同時被觀照得很清楚,但是,就是沒有負擔,沒有受到干擾。
三、以空作為觀照
向內觀照,內心無限的深遠;向外觀照,外境無窮的廣大。環境在、身體在,但是自己已經不在;沒有主觀的自己及客觀的環境,一片明朗、清淨。到了這個程度,身心世界,整個宇宙,都是我自己;以為沒有境界,事實上,空境即為觀境。此時,是否開悟了呢?還是沒有。
空和有,內和外,不相妨礙、不是對立、也不是統一,不執著境界,不否定現實時,還能和現實融合在一起。沒有時間、空間,沒有自我、對象;心念不動,但是歷歷分明。心中無物、無相,但是明淨靈活,此時,就是默而常照,照而常默;默中有照,照中有默,到了這個層次,便是大開悟。
初學者須從第一階段開始,自然而然會進入第二、第三個層次,一步步地做到,一步步地不要執著,這是開悟的過程。
默照,其實就是止觀並用,止的時候,心中沒有雜念,觀的時候,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沒有雜念;因此,觀的時候止,止的時候觀;照的時候也在默,默的時候也在照。將觀用作照,將止用作默。所以雖然源出於止觀,卻不是止觀。(〈默照禪(上)〉,《人生》,154期,1996年6月1日,頁34-36)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4)
(〈聖嚴法師不辭辛勞 美、英弘法圓滿〉,《人生》,143期,1995年7月1日,頁55)
(〈宣化上人圓寂了〉,《人生》,144期,1995年8月1日,頁38-4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02-108[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4)
(〈序於幼華居士編著《環境與人》〉,《書序II》,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11-15[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06)
聖嚴師父首先談到我們的禪觀法門,在動中有安定,在靜中有清明,方法包括數息、經行、參話頭、默照等,使用上則往往會因人而異。透過放鬆身心、統一身心、放下身心的過程與目標,修行禪法可以幫助大家認識自我,從煩惱的自我中心獲得解脫。葛印卡居士則從他學習內觀禪法(毘婆舍那)的因緣談起,內觀禪法的重點在於觀察覺受,不加任何造作、思惟,如此便能一層一層體會無常、因緣的甚深佛法。(〈中國禪與內觀禪的同與異〉,《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1;另參見:〈我們的禪觀法門〉,《人生》,144期,1995年8月1日,頁29-30)
(〈教師禪修營〉,《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2)
(〈護法會召開全省組織發展會〉,《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1)
(〈關懷現代青年身心安定.生活環境座談會〉,《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現代青年的生活環境與身心安定〉,收於《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頁53-58[法鼓全集2020] )
政治、法律、教育等世間法雖然可以發揮一定的社會功能,但仍只是治標非治本。以佛法的觀點來看社會上的種種變動,皆是由於人心不安。人心可善可惡,端看環境如何轉動。只有智慧清淨心,才能超越善惡、是非,不為境界所牽引。
人間只有壞事,沒有壞人,對壞事要以智慧處理,不要帶有強烈的主觀意識,並且要以慈悲心相待。(〈司法.警察人員學習自安、安人之道〉,《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安定人心.安定社會〉,收於《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法鼓文化,頁7-11[法鼓全集2020] )
(《助念功德怎麼做》,法鼓山小叢刊)
(〈華航董事長等人拜訪聖嚴師父〉,《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1)
目前擔任師大學生事務輔導工作的尤信雄表示,在充滿浮躁、不安的校園中從事這樣的工作,讓他深受壓力。皈依是正式親近佛法的開始,也是對自己的期許,希望藉由佛法,能在教學及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讓學生也有機會接近佛法。(〈師大學務長尤信雄發心皈依三寶〉,《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1)
傳媒應為青少年身心健康,多所節制;教育部門應以政策及法令輔導獎勵好書、取締戕害青少年身心的壞書。宗教界也當有計畫地以青少年為對象,編印有深度、可讀性高的優良圖書;出版家應運用出版品風格,帶動閱讀力。(〈我們應該給下一代什麼樣的圖書〉,《人生》,146期,1995年10月1日,頁14)
直覺是一種直接的反應;直觀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對象;絕觀則是超越於自我,以及自我的得失、利害。所以,直覺是不可信賴的,絕觀是智慧,直觀不是智慧。直觀只是一個觀照,可是常常用直觀,用久了,漸漸地也成了絕觀。(〈直覺、直觀、絕觀〉,《法鼓》,95期,1997年11月15日,版7)
(〈妄念、雜念與正念〉,《法鼓》,74期,1996年2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01-105[法鼓全集2020] )
(本文)詳細查考大小乘諸經論,介紹說明十善法不僅是人天善法,也是如《大智度論》所說︰「十善為總相戒」,又說︰「十善則攝一切戒」。十善是世間倫理的根本,是佛教七眾別解脫戒的根本,也是菩薩戒的根本。
本文從阿含部諸經、阿毘曇部諸論、大乘各期經典、大乘諸論典,以及從印度佛教、漢傳大乘、藏傳大乘諸論師的著述中,找出有關於十善法的內容,雖僅身三、口四及意三的十條,而其涵蓋層面則可淺可深,可狹可廣,並且在凡則凡、在聖則聖、遇小即小、遇大即大,內外道同轍、僧俗眾共軌,世出世間、有佛無佛,都能適用,又易實踐的道德軌範。十善法具有無限的包容性和伸縮性,所以也是極富彈性的菩薩戒法。則從對於十善法的研究,發現了漢、藏、巴利三種語系的聖典中,均有脈絡分明的共通性。
因此,本文主張︰既然已在大小乘諸聖典中,明確地發現了易受、易行、易持的十善法為最根本的菩薩戒,就該及時調整,把已往以《梵網經》為菩薩戒受持準則的觀念和作法,轉成以十善法配合三聚淨戒為受持菩薩戒準則的觀念和作法,這是回歸佛陀本懷的無上功德。(《中華佛學學報》第8期[法鼓全集2020] ,今收於《菩薩戒指要》,法鼓全集1輯6冊,法鼓文化,頁19-74[法鼓全集2020] 。「提要」見於該學報。)
(〈兒童學佛營〉,《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2)
(〈環保署長張隆盛洽談合辦活動〉,《法鼓》,68期,1995年8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4)
同時受邀貴賓有林洋港資政、總統府吳伯雄祕書長、《民生報》發行人王效蘭女士等。來自中國大陸者為弘一大師生前、往生後素有因緣人士,包括弘一法師兩位孫女李汶娟、李莉娟姊妹,弘一大師多數墨寶收藏者劉質平之公子劉雪陽,以及研究弘一大師之學者林子青、陳珍珍、李載道等人。(〈弘一大師遺墨真蹟展師父應邀出席〉,《法鼓》,69期,1995年9月15日,版2)
在撰寫第一本學術性著作《戒律學綱要》時,主要的參考資料之一,便是弘一大師三十一種律學著作。
弘一大師以書法作品,廣結善緣弘化人間,法鼓山也深受其遺澤所被,從農禪寺照壁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幾個字,到法鼓山山徽所用的標準字,用的都是弘一大師的墨寶。而法鼓山每年印的月曆,用的也都是大師手書的嘉言錄。(同上)
聖嚴師父以禪修者的立場指出,現代人由於過分強調伸展個人自主價值,往往形成親子間的代溝和夫妻間的裂痕,加上社會價值觀混亂顛倒,多數人只知以財產、名望、地位、權勢等,當作事業成功的標竿,卻不知那是要靠先天的福報及後天的努力來促成。對於家庭與事業,只要以無私的真誠心關懷家庭,用無價的全生命投入工作,必定能夠雙贏全勝。(〈「追求美好的成功人生」四安系列談會〉,《法鼓》,69期,1995年9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家庭美滿與事業成功〉,收於《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法鼓文化,頁65-69[法鼓全集2020] )
(〈全印比丘僧會正副會長來訪〉,《法鼓》,69期,1995年9月15日,版1)
(〈「護法會兩梯次幹部傳薪營〉,《法鼓》,69期,1995年9月15日,版1)
(〈教師禪修營 理論與實修雙向進行〉,《法鼓》,69期,1995年9月15日,版1)
辦學的基本精神,是為了培養研究與弘法的一流人才,以提昇佛教在學術上的地位,及佛教徒在社會上的聲望;而所謂的一流人才要有宏偉的心胸、國際的視野、深入紮實的歷史觀,以及遠大的出世悲懷。(〈「佛研所辦佛學論文發表會〉,《法鼓》,69期,1995年9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09)
(〈三時繫念 內政部長黃昆輝前來拈香致敬〉,《法鼓》,69期,1995年9月15日,版1)
(〈邀請好厝邊 聯誼慶中秋〉,《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4)
(〈嘉義、臺南、高雄、臺東、宜蘭關懷行〉,《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1)
陪同接待者有總務長莊金看、學務長何雍慶、圖書館館長楊美華等。參與法鼓山建設工程之果暉法師、果品法師、果祺法師、工務室經理劉明山、景觀設計鄭燕和建築師、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副主任吳寬博士等人亦南下出席。(〈法鼓法音寶島巡迴行〉,《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4)
(同上)
會中針對成功的定義、當前日益惡化的家庭、青少年、以及子女的教育等問題,有一番極為深入的探討。聖嚴師父首先對「成功」提出了嶄新的詮釋,他認為成功不僅在於名利、權勢、地位等有形之物的追求,以佛法的觀點,成功還包括對生命價值的認定。(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受邀請出席聯合國五十年慶〉,《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1)
(〈師父談:禪的成功、方法、目標〉,《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1)
(〈全省五場禪法與四安講座〉,《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1)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這是我數十年來經常說的沉痛話,也是我數十年來苦學苦修矢志弘揚佛法的原因所在。法鼓山的籌建,便是為了承擔起這項重大的使命。
我們籌建法鼓山的目的,便是在於大量培養弘揚佛法的人才。朝向高深與普及的兩個方向,努力培養佛教的人才。不能成為專業專職的弘法人才,至少也是普及基層的弘法人才。
法鼓山是屬於整體佛教的,也是屬於全民教育的一個地方,法鼓山不是一座普通的寺院,而是涵括了學校與提昇人品的修行中心;法鼓山不僅是臺灣的,也是國際的,不但關注現在,更要放眼未來。
今日的社會人心,需要用佛法來挽救,今日的弘法人才,需要我們的法鼓山來培養;今日的法鼓山,需要期待有更多更多的人士來參與護持。(〈我們的使命〉,《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118-121[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1995信眾代表大會福慧圓成〉,《法鼓》,70期,1995年10月15日,版1、2、3)
(〈聖嚴法師演講 開示現在最美好〉,《人生》,147期,1995年11月1日,頁62)
(〈法鼓山舉辦第二屆佛化聯合婚禮〉,《法鼓》,71期,1995年11月15日,版4)
(〈佛研所新竹獅頭山課外教學〉,《法鼓》,71期,1995年11月15日,版1)
(〈商經班學員 農禪寺修一日禪〉,《法鼓》,71期,1995年11月15日,版2)
我以出世的身心,談論世間的俗事,若以傳統的刻板印象來看,我不僅是外行人說外行話,似乎也超越了我出家人的本分。其實,佛法就是為了化迷導俗而設,如果與世俗脫節,佛法豈不成了無用之物。
我既不是用冷眼看待世間,也沒有以狂熱迷戀世間,而是常用佛法所示清涼的智慧和溫暖的慈悲來關心世間。(〈自序〉,《法鼓鐘聲》,法鼓全集8輯2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萬行菩薩度眾生〉,《法鼓》,84期,1996年12月15日,版6[法鼓全集2020] ;今收《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218-222[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洛城弘法〉,《法鼓》,71期,1995年11月15日,版1)
(同上)
國內有多所佛學研究所,都因為師資聘請困難而停辦。在國內的教育體系與制度下,有孤掌難鳴之感,尤其多年來中華佛學研究所培育出來的人才,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力量,以致於也面臨師資缺乏的問題。(〈洛杉磯悅眾會議、讀書會〉,《法鼓》,71期,1995年11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在美主持佛法演講與弘化活動〉,《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4)
一、與當時當地風俗民情不合者不得做,所以不道德的事不得做。
二、與開發智慧及不傷害慈悲相悖的事不得做。
三、不適合自己身分的事不得做。(〈聖嚴師父在美主持佛法演講與弘化活動〉,《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在美主持佛法演講與弘化活動〉,《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題〈明心見性〉,收錄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06-114[法鼓全集2020] )
法師指出:佛陀時代即已注重青少年教育,現代佛教寺院也積極透過佛學營隊,在心靈、道德觀念、生活規範,給青少年啟發輔導,但不考慮他們未來是否成為佛教徒。法師表示,若要把禪坐課程納入教育體制,需留意觀念與技術須配合,亦即以佛法之慈悲智慧配合靜坐技術,方能發揮長遠正面影響。並建議青年學佛者能發願不退道心,訂下每日功課,方不會在畢業後紊亂方向。(〈聖嚴法師談佛法的教育〉,《人生》,147期,1995年11月1日,頁16-18)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13)
(〈東初禪寺遷建募款義賣活動〉,《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1)
常人總是向心外的環境追求和抗爭,禪修者發現內心世界廣大無垠:
一、因願心和決心而潛力無限。
二、定中能夠經驗到時間與空間無限。
三、放下自私的立場,便發現心量之大,可以包容無限。
四、開悟之後即能體會到超越一切的無限。
五、內心之大,大於身外的宇宙,內心之深,深過無垠的宇宙。(〈聖嚴師父在美主持佛法演講與弘化活動〉,《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兩篇講詞收錄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41-52、64-76[法鼓全集2020] )
(《法鼓》,71期,1995年11月15日,版3)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4)
(同上)
(〈蓮友助念 佛化聯合奠祭功德莊嚴〉,《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1)
真禪法師對於上海玉佛寺的維護功德也不小,在文革期間,為了協助當時的方丈葦舫法師,搶救該寺收藏的佛教文物及法器,裝了九十九箱,運到上棉一廠,委託該廠居士將之混在棉紗堆中貯藏,並且用毛澤東畫像掩蓋了大玉佛像,用「破舊立新」四個大字遮住了「大雄寶殿」的橫額,在天王殿橫額「莊嚴慈護」則蒙上「破除迷信」四字,樑柱上的「阿彌陀佛」四字,掩以「革命到底」。故在一九七九年以後,玉佛寺雖不能算是上海古剎,卻很快恢復開放成為全國性的重點寺院之一。(〈悼念真禪法師〉,《人生》,150期,1996年2月1日,頁53[法鼓全集2020] ;今收《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09-112[法鼓全集2020] )
(《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3)
(〈聖嚴師父美國新州演講〉,《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1)
(〈傳遞惜福、愛物的消費觀〉,《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四年大事記〉,《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4)
(〈界詮法師來寺參訪〉,《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獲頒兩項大獎〉,《法鼓》,73期,1996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三年 / 西元一九九四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五年 / 西元一九九六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