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五年 / 西元一九九六年
聖嚴法師六十七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臺灣首次民選總統、副總統,李登輝、連戰當選。
- 南華管理學院成立,開學。該校為佛光山星雲法師創辦。
- 中台禪寺因剃度百人出家,爆發家長鬧山事件。
- 臺北發生「宋七力影像紀念館」事件。
- 演培老法師圓寂於新加坡。
- 《佛光大辭典》光碟版完成。
法師大事
- 主持法鼓山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典禮。
- 電視弘法節目《不一樣的聲音》開播。
- 榮獲「國際傑人獎」。
法鼓山的形象是什麼呢?是:心理是健康的,生活是健康的,禮貌是周到的,人格是健全的;不但能使得自己平安、家庭平安,也能使得每個人都平安。唯有成長自我才能影響他人,如果我們僅是期待他人成長,世界是不會淨化的;要淨化人心就一定是要先淨化自己的心,要淨化社會一定從自己先淨化起。在各會團會員、團員人數方面,是否能夠成長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品、人格的提昇,修行、修養的成長,這才是我所期待的,也是諸佛菩薩所希望的!(〈聖嚴師父的祝福與期許〉,《法鼓》,74期,1996年2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今題〈對「菩薩成長年」的祝福與期許―一九九六年新春賀詞〉,《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412-413[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16)
(〈聖嚴師父一月份主講「阿彌陀佛的大願法門」〉,《法鼓》,72期,1995年12月15日,版2)
「靈山勝會儼然未散,能仁釋尊妙法常演;阿難目連二大羅漢,多聞神通輔化大千。」妙蓮長老,悲願宏深;演教攝眾,導歸淨土。樹大法幢於香江,建大伽藍於蓬萊。寰宇福被,含靈蒙潤。一句彌陀聖號,萬千迷津總開。釋迦如來為本尊,阿難目連為脅侍。傳古英靈巖遺風,揚印祖念佛道範。此其地也,此其時也,此其人也。(〈靈巖山寺大雄寶殿落成〉,《法鼓》,74期,1996年2月15日,版1)
(〈法鼓文化國際書展中備受肯定〉,《法鼓》,74期,1996年2月15日,版1)
隨時隨地面對自己的缺點,了解自己的缺點,希望自己從此以後不再有缺點,雖然下一次可能還會有,但那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在當時希望下一次不再有缺點,就是回到零缺點,是真的歸於零。(〈零缺點〉,《法鼓》,88期,1997年4月15日,版7[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44-150[法鼓全集2020] )
(〈清潔日深入社區 全省24地展開〉,《法鼓》,74期,1996年2月15日,版1)
國際傑人獎由國際傑人會中華民國總會主辦,今年為第一屆舉行,由總統府祕書長吳伯雄先生擔任評審委員會主任委員,獲選的傑出人士,還包括:高何土先生、吳舜文女士、包德明女士、歐陽醇先生、嚴道先生、曾文雄先生、陳清義先生、陳澄雄先生、林信山先生、連漢濱先生、曾宜臻先生,其中聖嚴師父是唯一入選的宗教界人士。(〈聖嚴師父獲頒國際傑人獎〉,《法鼓》,74期,1996年2月15日,版1)
(同上)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17)
(〈歲末冬令關懷 文化館法鼓山兩地慰問〉,《法鼓》,75期,1996年3月15日,版1)
處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浮躁不安的人心是最大的問題,身為教育工作者,應該要懂得用方法,不驚慌、不逃避,更要幫助我們的孩子把心安定下來。而在輔導學生之外,也得時時輔導自己,要肯定自己當下所擁有的一切。(〈教師研習聯誼會成立〉,《法鼓》,75期,1996年3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18)
(〈青少年成長營打開生命新旅程〉,《法鼓》,75期,1996年3月15日,版1)
(〈法鼓山第三屆傳授菩薩戒〉,《法鼓》,75期,1996年3月15日,版1)
我從事大小乘戒律的研探著作,已歷三十多年,目的是在通俗、簡易、實用。既不落於古人的陳軌,也不脫離古人的芳範;既希望使得讀者易看易懂,也要保留提供原始資料的根據。在普及推廣的原則下,仍不失其有學術基礎的內涵。
自從我深入律藏以及古人的戒律註疏以來,知道以今日的時代環境,墨守完成於二千五百多年前印度境內的戒律條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若無佛制的戒律,作為佛教徒的生活準則,清淨身、口、意三業的目的,也就很難達成。因此,我是注重佛陀制定戒律的精神,不主張死守其全部的戒律條文。經過數十年的醞釀,待因緣成熟時,把菩薩戒做了全體整合與條理的工作。
菩薩戒的心要,端在於僧俗四眾都能通用的三聚、十善、十無盡戒。以三聚淨戒攝盡一切淨戒、一切善法、一切濟世利物的全體佛法;十善法為一切淨戒的基礎,當然也是菩薩戒的總綱;以《梵網經》的十無盡戒,為盡未來際永恆不渝的菩薩戒準繩。本書弘揚的,便是這種可大可久,遇淺即淺,遇深即深,在凡即凡,在聖即聖,而且一律以清淨三業、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為其根本精神的菩薩戒法。(〈自序〉,《菩薩戒指要》,法鼓全集1輯6冊,法鼓文化,頁3-6[法鼓全集2020] )
我和我的出家弟子們,提供的是:盡心盡力的服務精神,正知正見的佛法觀念,安全實用的禪修方法。在短短的三天之中,除了每日的作息時間表之外,有五個主題:
一、實用的禪修方法。
二、健康的禪修觀念。
三、因人而異的禪修層次。
四、灑脫自在而又精進不懈的禪修精神。
五、以禪者的修養活用於自我的調適及環境的因應。(〈自序〉,《聖嚴法師教禪坐》,法鼓全集4輯9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法華經》清淨 積極 智慧人生系列講座〉,《法鼓》,75期,1996年3月15日,版1)
(〈做燈籠、提燈籠 農禪寺敦親睦鄰元宵夜〉,《法鼓》,76期,1996年4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五年度大事記〉,《法鼓》,84期,1996年12月15日,版7)
(〈新佛堂新氣象 師父主持灑淨儀式〉,《法鼓》,78期,1996年6月15日,版1)
希望不但能進一步提昇我們的品質和素質,在人數上也能成長,而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則來感動人。期許每個人要做「無底的垃圾桶,無塵的反射鏡」,本身不受沾染,但能清晰周到地為對方解決問題,以便接引更多的人學佛。
菩薩們不一定要募到很多錢,而是要募到很多人,人來了,福報、信心也跟著來。要盡量接引還沒有學佛、沒有皈依三寶的人,要盡可能去影響他們,使他們學佛。(〈北區勸募會員―年度團聚盛會〉,《法鼓》,77期,1996年5月15日,版1)
(〈法鼓山十一人落髮出家〉,《法鼓》,76期,1996年4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五年度大事記〉,《法鼓》,84期,1996年12月15日,版7)
(〈法鼓山八十五年度大事記〉,《法鼓》,84期,1996年12月15日,版7)
(〈禪的智慧―人(上)、(下)〉,《法鼓》,90期,1997年6月15日,版7[法鼓全集2020] 、91期,1997年7月15日,版7[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71-178[法鼓全集2020] )
(〈二、拜訪印順長老〉,《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7-19[法鼓全集2020] )
(〈中部地區榮譽董事、社會菁英聯誼會〉,《法鼓》,77期,1996年5月15日,版1)
(〈解開禪法與企業經營的迷思〉,《法鼓》,77期,1996年5月15日,版1)
(〈文大張鏡湖董事長拜訪聖嚴師父〉,《法鼓》,77期,1996年5月15日,版1)
(〈解開禪法與企業經營的迷思〉,《法鼓》,77期,1996年5月15日,版1)
一、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二、需要不是貪,想要才是貪。
三、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累累累,累得很歡喜;忙忙忙,忙得很快樂。」
四、老年人應該建立「夕陽無限好,不是近黃昏;前程美似錦,旭日又東昇」的信心。
五、在學佛中,布施供養是容易做到的,但修行是難的。修行就是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最好是既布施又修行。
六、不要捨不得發願,也不要發做不到的願。(〈聖嚴師父香江弘法記行〉,《法鼓》,78期,1996年6月15日,版8)
(〈聖嚴師父香江宣講《無量壽經》〉,《法鼓》,77期,1996年5月15日,版1)
(〈巡禮大陸佛教聖蹟 走入祖師的內心世界〉,《法鼓》,78期,1996年6月15日,版1)
(〈七、肉身寶殿〉,《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33-37[法鼓全集2020] )
(〈一○、拜經台〉、〈一一、天台正頂〉,《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44-49[法鼓全集2020] )
(〈一七、甘露寺的佛學院〉,《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66-71[法鼓全集2020] )
(〈一九、棲霞山佛學院〉,《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76-80[法鼓全集2020] )
我於這天下午,勸勉我們全團的僧俗四眾,在寶華山隆昌律寺的大殿前廣場花崗巖塊石板上,短短地跪了幾分鐘,並且要求大家體驗一下古大德們建立規矩、執行規矩、接受規矩,磨鍊薰陶的內心感受。我告訴大家,我深深感到遺憾,未能有福報來到寶華山求戒。但願寶華山的律宗門風重現於世,存其菁而汰其蕪,改革其過分而增益其不足。則佛門的龍象人才,便可成群結隊的遊化人間了。因為戒定慧的三無漏學,是整體佛法的骨幹,其中的戒律,乃是我們由人成佛的基礎。(〈二六、還是「律宗第一山」〉,《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02[法鼓全集2020] )
(〈二七、焦山定慧寺〉,《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05-107[法鼓全集2020] )
(〈二九、金山江天寺.禪堂〉,《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14-119[法鼓全集2020] )
(〈三○、張家港會晤俗家親人〉,《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20-122[法鼓全集2020] )
原來是大雄寶殿的「法乳堂」。在這兒的台階前,我向全團大眾介紹了兩位監院法師,同時告訴大家:「這座大殿是我初次上山來時,第一座拜佛的佛殿,也是第一次見到了那般巍峨的釋迦佛像。我出家學佛的生涯,就從這裡開始。過了半個世紀,同樣的地方有了新的佛像,可以讓我來禮拜,內心十分的感激。」(〈三五、狼山廣教寺〉,《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36[法鼓全集2020] )
狼山,那是我童年出家的道場,是我的源頭。
希望你們也能體驗一下,你們的師父是怎麼成長的,怎麼開始的。我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高僧,只是個普通人,但我的悲願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所以,諸位菩薩一定要發願,你們發願後也會跟我一樣的,雖然普通人還是普通人,但是能夠成就自己、利益他人,就是不一樣。(〈聖嚴師父的開示〉,《法鼓》,79期,1996年7月15日,版4)
我建議山上應該把法聚庵改為佛學院,才能從基礎扎根而培養出優秀的僧才,不論是為了佛教、社會、國家,應該朝著這個正確的方向去努力。他們都回答說:「是、是!好、好。」當我見到現年八十七歲的育枚長老,再度建議把三賢祠(法聚庵)改成佛學院。法師們都說:「對!對!」育枚長老則說:「我們想辦,在籌備了。」因此當我們離開南通之後,有幾位居士向我提議,願意籌措一筆基金,來支持狼山成立佛學院。我回到美國後,立即去信向月朗法師請教他的意思。(〈三七、祖堂.八小名山.佛學院的可能性〉,《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42-143[法鼓全集2020] )
我們在寒山寺,來去匆匆,目的不在於要看張繼那首詩中的楓橋,和附庸風雅體驗夜半寒山寺的鐘聲,而在探訪在我出家生命中的法源法脈、同根同幹,甚至於同枝的師兄。先師東初老人一生,剃度的弟子極少,在海外的臺灣,只有收我和我的師弟聖開,在大陸到目前為止,也只知道我這位師兄聖智性空;東初老人的法子也僅茗山及圓湛二法師。為了認識事相的根源,這是一種懷念的表示;為了本源心地的發明,這種工作,就未必要做了。因為我在提倡「人間淨土」,必須先要重視人的倫理,對於人間的大眾而言,形式的和認識的尋根探源,還是有它的必要。(〈四一、懷恩.寺志.尋根〉,《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58[法鼓全集2020] )
我在關房門前的階沿上,深深的頂禮三拜。我雖不是印光大師門下專修淨土法門的人,但是我從印光大師的《文鈔》中得到很多的受用,所以一面禮拜,一面在心中默禱:「晚學聖嚴業重福薄,出世較遲,在大師生前無緣親近,今來關房前致敬,唯願大師的洪範永垂,法燈長明。」
去禮拜印光大師雖是形式的,主要是為了深切體驗印光大師在此自利利人,接引眾生的影響力。我們法鼓山在提倡「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好像跟印光大師沒有什麼關係;其實很有關係,他常訓勉弟子們,要敦倫盡分,加上發菩提心,才能談到往生淨土,蓮花化生。求生淨土是目標,把人做好是基礎。這不就是先要建設人間淨土,臨終便能往生極樂淨土的內容嗎?(〈四三、印光大師在靈巖山〉,《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162-164[法鼓全集2020] )
我的戒律思想,也受弘一大師律學撰著的啟蒙,我自己的具足戒源流,也與見月律師的系統相關,我的剃度師即是受寶華山的具足戒,我的學術思想的基礎就是建立在蕅益大師的《靈峰宗論》,我從印光大師的著述中也吸收了不少與淨土法門相關的法益。因此我到靈隱寺的體驗與感受,孺慕與懷念,真不是用語言所能表達的了!(〈五七、弘一大師受戒處〉,《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14[法鼓全集2020] )
我們推動法鼓山的理念,必須朝三方面成長:人才第一,品質第二,募款第三。雖然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但是錢少一點沒關係,人才、品質一定要有。人品若不提昇,有了錢容易出問題,如果人品成長,就會拿錢去做利益眾生、弘法利生的事業,而不是用在消耗、浪費。
你們不要說:「師父好可憐喔!我要替師父去募款。」這些錢並不是我要的,我不要錢,我用不著錢,也不是法鼓山要錢;而是眾生需要佛法,人間需要淨土,所以我們才要募款來推動佛法,弘揚佛法。(〈聖嚴師父的開示〉,《法鼓》,80期,1996年8月15日,版8)
我帶著全團的僧俗四眾,參訪了寺內的各項建築物之後,特別在大佛像之前禮拜瞻仰良久。因為智者大師就在這尊佛像的座下圓寂。
僧祐律師完成大佛的造像工程,他是一位重視戒律和佛教歷史的高僧,他的一生,蒐集、保存、考證、著作、實踐、弘法、護法。他留下的智慧遺產非常豐富,關於佛教史傳的,撰有《釋迦譜》五卷,《出三藏記集》十五卷;關於戒律的,撰有《菩薩戒經記》、《菩薩地持經記》、《十誦義記》十卷、《薩婆多部相承傳》五卷;關於護教的,輯有《弘明集》十四卷等.他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高僧。其中,特別是《弘明集》對我個人的影響良深,以他那種護教的熱忱、愛教的悲心,把五十七篇辯論邪正、內外的文章,編集在一起,既保存了歷史的文獻,也為我們提供了護國、護法、愛國、愛教的範例。離開寺內,即到寺前的路側,拜了「曇光塔」,又在放生池前山坡上的「智者大師衣缽紀念塔」塔院,致敬禮拜。(〈六○、大佛寺的彌勒大佛〉,《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25-226[法鼓全集2020] )
(〈六一、天台山的國清寺〉,《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27-231[法鼓全集2020] )
(〈六四、智者塔院.高明寺〉,《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36-240[法鼓全集2020] )
諸位菩薩到天台山,一定要體驗智者大師的內心世界,這位影響後世極大的一位大師,本質上只是一位凡夫;但是他和我們不一樣,他信心堅固、智慧無量。尤其難得的是,智者大師曾說過,如果他不化眾、不領眾,他可以修得更好些;由於領眾的關係,他只得五品位,沒有得到六根清淨位。所謂五品位,就是普通凡夫進入信心不退轉的層次。可是如果智者大師只顧修行,不化導眾生,我們就沒有辦法親近到他所弘傳的佛法。
近代高僧太虛大師說,他是「以凡夫身修菩薩行」。我也是這樣,我從來沒有想到這一生要修成佛、成為聖人,我只是以凡夫身來發菩提心、修菩薩行。這一點,請諸位菩薩用心體會。所謂人間淨土就是淨化凡夫的身心,以人來修淨土,在人間建立淨土。(〈聖嚴師父的開示〉,《法鼓》,80期,1996年8月15日,版8)
(〈六八、雪竇寺的祖師們〉,《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50-253[法鼓全集2020] )
天童寺與近代佛教的幾位大師也深有淵源,特別是現代化的僧教育以及中國佛教會的組織基礎,都跟寄禪長老有關。所以我們這次來到天童寺也是尋根探源之行。
今天國內外的禪宗諸系,已經很少有人傳授宏智正覺所倡默照禪的修行方法,多年來我在國內外卻把臨濟宗的話頭禪與曹洞宗的默照禪,對禪眾們作應機指導。所以覺得來到天童寺的意義特別深長。(〈七一、近世諸大師〉,《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62[法鼓全集2020] )
阿育王寺不僅跟近代中國的臨濟宗有相當密切的關係,也跟唐朝的鑑真律師有些淵源。而大慧宗杲的話頭公案禪和鑑真律師的菩薩戒,直到如今,還是在日本有著深遠廣泛的影響,所以阿育王寺在中國的禪宗史上及中日戒律史上有其重要性,在佛教的國際交流史上,也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是我今天提倡的話頭禪也是淵源於大慧宗杲,所以到達阿育王寺,不僅是為了瞻仰佛的舍利,更是為了尋訪法的源流。(〈七三、歷代高僧.寧波到普陀〉,《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67-268[法鼓全集2020] )
(〈七九、印順長老出家處.佛學院〉,《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86-289[法鼓全集2020] )
民國三年(一九一四)八月,大師二十六歲,就到普陀山的錫麟禪院禁足;十月掩關於錫麟禪院,印光大師為其封關,顏其關房為「遯無悶廬」。一直到民國六年(一九一七)二月初四出關時,大師已二十九歲。不但太虛大師早期的重要著作,都在此關中完成,他融貫世出世間的學問,也成熟於這段閉關期間。他對於佛教的振興、僧制的改革,都已於此一時期提出了具體的主張。人間佛學的思想也完成在這個階段,故在關中有《人乘正法論》,同時也在關中重現他於十九歲時在西方寺閱藏的悟境。可見普陀山對於太虛大師的影響,而太虛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影響也就奠基於這個時期。
慧濟寺當家戒忍法師在我的要求下,便帶我去憑弔禮拜閱藏樓舊址;我也告知全體的團員前往禮拜。雖然不確定太虛大師是在那兒閉關,這兒是全山最高處,我們就把這兒當成普陀山的代表,來朝拜太虛大師的遺跡!當天下午,滿天陰霾,可是當我在泥地上禮拜時,戒忍當家告訴我說:「法師禮拜有感應,突然天空出現了陽光。」因為那是一片荒地,是預期中的建築工地,雜著一些破磚破瓦。可是我們有一車的菩薩們,在此處禮拜之時,見到天空出現瑞相,有的見到法輪,有的見到飛天,有的見到蓮花;使得那三十幾位菩薩都感動得涕泣不已。
佛頂山上的閱藏樓,對今日的臺灣佛教,的確有著很多很深的淵源,那就是印順長老曾經在這兒看了多年的藏經。印順長老曾經六進六出普陀山,與佛頂山閱藏樓的因緣,前後達三年多,在這兒閱讀完全部藏經。(〈八二、太虛及印順二師閱藏處〉,《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94-297[法鼓全集2020] )
在到普陀山佛頂的慧濟寺之前,我們經過一條巷子,地上鋪的磚塊,每三塊就是一個蓮花,那就是步步蓮花,而且每一朵的造形都不太一樣。
過去的祖師真是了不起,胸懷著大悲願,苦心設計,付出許多的心力來營造環境,使得很多人願意去禮拜參訪。佛頂本來是一個荒山,建造者用了很大的悲願心,然後就有人千百里遠、千百萬人來朝山,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帶回法鼓山。(〈聖嚴師父的開示〉,《法鼓》,79期,1996年7月15日,版4)
我們到該寺參訪的目的,是因為近代中興淨土宗的印光大師,在移往上海及蘇州之前,就是在法雨寺靜修閉關三十多年。後來幾度進出普陀山法雨寺,直到六十多歲,總共在普陀山前後住了三十多年,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僧人,成為全國知名的大師,這都跟他在法雨寺韜光養晦有關。因此,我要求道慈法師,允許我們到印光大師紀念堂禮拜瞻仰。遂由現年七十歲的光智法師,開啟二樓的一間紀念堂。據說那就是印光大師當年的關房,空間約十坪大小。(〈八三、法雨寺的印光大師關房〉,《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298-300[法鼓全集2020] )
普陀山,真是一座偉大的靈山,近代中國佛教的五位大師中,竟有四位與普陀山有殊勝的因緣,除了弘一大師之外,虛雲、印光、太虛、印順,都是從普陀山走入人間來的。普陀山之所以能夠孕育近世幾位最傑出的大師級僧才,也不全是靠的風水好,而是由於山上的住持長老們有遠見、有心量,山上除了備有藏經,也準備了閱藏樓、閱藏室、關房,接納資質優秀、道心堅固、卓立不群、又有學養基礎的比丘。雖然物質條件貧乏,卻能給予自由用功研修的環境。如果普陀山也常指派閱藏樓的比丘們去拜梁皇寶懺,印順長老這樣的人才,就難得出現了。寺院為維持生活及維修殿宇,不能沒有日常的服務工作,而對於具有特殊資稟的僧青年,宜有方便的培養方式。像弘一大師這樣的龍象人才,也是不適合被某一寺院的生活方式所限制的。不受一般寺院規制約束,而又自我要求極其嚴格,正所謂出格的高僧。
大師級的人物,也不是一般僧尼所學得來的,否則畫虎不成反類犬,希望變龍,終究像蛇!能夠有心閉關閱藏,當然很好,但也見到一些遊手好閒自命清高而收聽電台、電視,閱讀武俠小說,徒然浪費光陰、虛耗信施,真是罪過來哉。(〈八四、虛雲和尚等四位大師的參學修行處〉,《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304-307[法鼓全集2020] )
雖然是重建的殿宇,其規模形式亦如往年。所以我也告訴隨行人員,那兒是我上殿經常站的位置,我還清楚地記得當年每天早上在尚未天亮的摸黑之中如何洗臉、漱口,趕著上殿的情景。之後我們去客堂,會見了現年七十七歲的都監德悟長老。幾位年輕監院帶著我,去客堂的二樓,參觀當年的佛學院院長及靜安寺住持―持松老法師紀念堂以及文物館。(〈八六、訪靜安古寺〉,《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311-312[法鼓全集2020] )
(〈八七、龍華寺.功德圓滿〉,《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314-315[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自序〉,《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3-8[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八十五年度大事記〉,《法鼓》,84期,1996年12月15日,版8)
(同上)
(同上)
(〈聖嚴師父赴美展開系列弘法活動〉,《法鼓》,78期,1996年6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人心的不平衡,就是因為隨著環境變動而做不了自己的主人,若能採用禪修的觀念和禪修的方法,便能幫助我們從多變的心轉為不變的心,從煩惱的心轉為智慧的心。禪的觀念是一切現象無時不變,心不受現象影響,心即不變,心從一切現象獲得自由,便是開悟解脫。禪的方法是放鬆身心,統一身心,放下身心和世界,便是開悟解脫。(〈聖嚴師父受邀於紐約中央公園演講〉,《法鼓》,79期,1996年7月15日,版1)
(〈法鼓山八十五年度大事記〉,《法鼓》,84期,1996年12月15日,版8)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24)
聖嚴師父特別讚歎葉朗主任能在中國大陸推動宗教系的設立,藉由北京大學的帶動,必然影響其他大學,相信對佛教的弘傳會有極大的助益。當日偕同拜訪聖嚴師父的有夏威夷大學哲學系鄭學禮教授、澳洲雪梨大學漢學系系主任姜允明教授、文化大學哲學系石朝穎教授、中華佛研所方甯書所長,以及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李志夫主任。(〈北京大學葉朗主任拜訪聖嚴師父〉,《法鼓》,79期,1996年7月15日,版1)
(〈政大畢業典禮中 聖嚴師父演講〉,《法鼓》,79期,1996年7月15日,版1)
(〈聖嚴法師赴美展開系列弘法活動〉,《法鼓》,78期,1996年6月15日,版1)
(〈悼念聖印法師〉,《人生》,158期,1996年10月1日,頁53-55;《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13-116[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25)
(同上)
(同上)
(同上)
這次宗教對話的緣起,是因為達賴喇嘛在一九九三年,參加了一個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宗教會議」對談之後,深深覺得宗教對談,對世界和平有很深刻的重要性。所以,他要求「世界宗教僧侶對話」團體,著手準備進行另一次對話會議,也就是此次的宗教性對話聚會。
這次對話的內容非常豐富,重點在對佛教的重要教義方面、修行的方法、修行的層次,以及天主教祈禱的方法、層次、修行現象提出討論。甚至,修行的老師、僧團對修行的影響等等,都做了廣泛討論以及意見交換。(〈果稠法師代表法鼓山參加世界宗教蓋茲摩尼對話〉,《法鼓》,81期,1996年9月15日,版4)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26)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24)
賀伯颱風造成農禪寺的大淹水,颱風當夜,寺內淹水的緊急狀況是難以形容的,戶外是狂風驟雨,室內更是四處的漏雨和倒灌的海水,一夜間,雨水從屋外淹進了大殿,將整座農禪寺吞沒於大水中,水深及於大腿,能夠站立之處僅約二十坪左右。(〈農禪寺風雨夜〉,《法鼓》,81期,1996年9月15日,版4)
(〈法鼓山八十五年度大事記〉,《法鼓》,85期,1997年1月15日,版2)
(同上)
(同上)
(〈參與無醉基金會 發起反毒節酒活動〉,《法鼓》,81期,1996年9月15日,版1)
(〈人生為何〉,《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法鼓文化,頁85-94[法鼓全集2020] )
(〈印度內觀禪葛印卡大師來訪〉,《法鼓》,81期,1996年9月15日,版2)
(〈法鼓山八十五年度大事記〉,《法鼓》,85期,1997年1月15日,版2)
(〈聖嚴法師談生命價值觀〉,《人生》,157期,1996年9月1日,頁12-14)
(〈我今得入如來家〉,《法鼓》,82期,1996年10月15日,版4)
當天共同主持追思讚頌大典者,尚有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淨心長老、靈巖山寺開山妙蓮長老、福嚴佛學院前任院長真華長老、南山放生寺住持蓮航長老、中台禪寺開山惟覺長老、南投縣佛教支會理事長本覺長老、佛光寺住持印德法師。總計僧俗四眾六千多人出席了這項盛會,典禮中慈光山僧團由副住持大願果孝法師領眾上香,並禮謝諸山長老;並由其首席比丘弟子大航果上法師,代表慈光山僧團致謝辭。(〈聖開法師追思讚頌大典〉,《法鼓》,82期,1996年10月15日,版1)
三寶住世,人天安寧;佛化宇宙,萬億千年。法門隆興,普世和平;僧中龍象,遍開法筵。聖開師弟,提倡人乘;同門披剃,法乳同飲。佛由人成,人成佛成;人間有佛,悲願大乘。建大法幢,群機接引;清風春暖,幻身化身。世法佛法,如鳥兩翼;身前身後,不一不異。放下著!人間是非得失;提起吧!佛法常照常寂!(同上)
我非常認同黃光國教授、南方朔先生從歷史、社會的角度來看宗教,當佛教非常盛行、蓬勃的時候,通常也是最有危機的時候。當佛教界在比寺院大、香火盛、觀光客多、法會的人數多時,是一個危機,但也可以說是一個轉機!
雖然我對佛教興盛感到很歡喜,但我也擔心有一天會出現危機。所以中台禪寺事件,對佛教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試金石,對佛教徒而言也是一個絕佳的反省、檢討機會。經由這樣一個機會,可以讓我們看到許多以往佛教界沒有察覺到的盲點,暴露佛教界隱藏著的問題,例如出家的制度、出家人的前途等。
因此我們真正應該問的是:寺院多了,出家人多了,究竟他們能做什麼?出家人的學歷高了,他們的精神的品質、對人間的態度,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究竟是如何?如果不談這些,而只是求出家人數多,寺院建多大,法會的次數多,信眾人數龐大,究竟要做什麼呢?
佛教徒本身也該反省,我們佛教是不是還只停留在玩弄神祕經驗與民間信仰的層次?還是已經超越,而能使得我們的社會更進步、更安詳、更有未來的希望?(〈出家,究竟該怎麼說?─社會大眾如何看待宗教生活〉,《人生》,158期,1996年10月1日,頁24-30)
(〈聖嚴師父宣講《法華經》淨土要義〉,《法鼓》,82期,1996年10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主持全國勞工四安祈福大會〉,《法鼓》,82期,1996年10月15日,版1)
(〈師父普賢講堂談心靈環保〉,《法鼓》,82期,1996年10月15日,版1)
法鼓山的團體,是在弘揚正信、正統、正確和正常健康的佛法,是在敲響「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法鼓。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開創的人間佛教。
正信正確的佛法,必定是以人為本,提昇人品、尊重人性、淨化人間的觀念和方法;凡是虛張聲勢、玩耍花招、賣弄神奇、利用神怪的手段來譁眾取寵、威脅利誘的宗教現象,都不是我們法鼓山所堅持的正信的佛教。正常健康的佛法,必定是智慧的、慈悲的、合情合理的、入世化世的;凡是神鬼化、世俗化、厭世的、不合因果原則、違背正常倫理、乖離善良風俗的宗教行為,都不是我們法鼓山所弘揚的正確的佛教。
法鼓山的教育工作與關懷工作,能夠包括人的一生,是貫徹始終的人性教育與人格教育。從佛化的婚禮、慈愛的胎教、幼兒乃至青少年的家庭倫理教育、宗教的人格教育、社會的群體教育、大學院校的人文教育、環境的淨化教育與美化教育,尚有成年人的修養教育、老年人的安養教育,乃至於臨終關懷的生死教育。因此,凡是法鼓山的僧俗四眾,都是終身接受教育培養的學生,也都是終身推廣法鼓山全面教育的教師人才。(〈人間淨土法鼓山〉,《法鼓》,82期,1996年10月15日,版2、3[法鼓全集2020] ;今收〈人間淨土的實現〉,《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505-509[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與五位長老法師,林豐正部長、吳京部長、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廳長陳進興、尤清縣長、金山鄉長許春財、金山鄉代表會主席何嬌、華視總經理張家驤、楊麗花小姐、陳麗麗小姐、張小燕小姐、佛研所遷建委員會楊正主任委員、法鼓山護法總會陳嘉男會長、奠基大典紀念品設計師王俠軍等十九位,共同將象徵佛、法、僧三寶的當代佛教文物法寶,以及光碟《大藏經》等經典安在地宮中,為臺灣佛教歷史留下豐富的一頁。(〈法鼓山奠基 地宮安寶 萬人觀禮〉,《法鼓》,82期,1996年10月15日,版1)
(〈護法總會新任悅眾菩薩授證典禮〉,《法鼓》,83期,1996年11月15日,版1)
(〈佛化聯合祝壽 全省五縣市熱烈展開〉,《法鼓》,83期,1996年11月15日,版1)
佛教徒的生死觀,看生命與死亡是一體的兩面。
能生則必須求生,非死不可則當歡喜地接受;感恩生存,也當感謝死亡。
努力求生,生存時能使自己提昇生命的品質,淨化自己的心靈。但不可求死,也不用怕死,對死亡要存有感謝的心,因為死亡能使自己放下此生千萬種的責任,帶著一生的功德,迎向一個充滿著希望和光明的生命旅程。(〈生與死的尊嚴〉,《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法鼓文化,頁95-105[法鼓全集2020] )
二十一世紀安定身心之道:
一、信仰宗教─但不可依賴靈異現象及崇拜神格化人物。
二、求助哲學─但不能僅僅討論問題和指出問題。
三、期待科學─但不能指望以此解決超心理的問題。
四、提倡文化藝術─卻無法幫助人的終極關懷及生死問題。
五、提倡教育─人品重於財富,奉獻重於積蓄,智慧重於技術。
如何樂業:
一、精進不懈,惜福培福。
二、以全體眾生為安業的對象。
三、樂業必須安業─身、口、意三業清淨。
四、在安定和諧中,把握現在的今天,走出新鮮的明天。
五、積極進取中,時時踏穩腳步,步步站穩立場。(〈如何因應嶄新的二十一世紀〉,《平安的人間》,法鼓全集8輯5冊之2,法鼓文化,頁106-127[法鼓全集2020] )
(〈演培長老圓寂 果舫法師代表前往致敬〉,《法鼓》,84期,1996年12月15日,版1)
(〈悼念演培長老〉,《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18-124[法鼓全集2020] )
(〈師父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演講〉,《法鼓》,85期,1997年1月15日,版1)
菩薩不容易做,所謂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是從小處、易處開始做起,是從可行、可忍、可捨點上開始,慢慢地、慢慢地做,愈做就會愈有成就感,愈做就會愈覺得值得去做,漸漸就可以難行的也能行、難忍的也能忍、難捨的也能捨了。常常以菩薩的精神勉勵自己,看待他人,這是學佛修行的基本原則。
法鼓山的體系分成兩部分:一是僧團部分,是出家人以修行佛法、弘揚佛法為目的;一是居士部分,是在家居士以佛法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別人,因此也要修行佛法才行。
唯有出家人及在家居士都在修學佛法、護持佛法、弘揚佛法、接引眾生,才可能做到普遍地淨化人心、淨化人間。(〈做個自度度人的萬行菩薩(上)〉,《法鼓》,105期,1998年9月15日,版7;今收《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223-232[法鼓全集2020] )
為開拓佛研所師生之研究補助與獎勵之社會資源,使研究生畢業後可繼續擔任研究助理工作,中華佛研所特於八月二十四日檢送有關資料向國科會申請納入補助單位案。約經三個月後,國科會訪察團一行六人於十一月十八日上午九時蒞臨訪察。
此次獲國科會補助,是國內佛學研究所之創舉,可見佛研所多年來的努力受到國家級單位的肯定,對今後佛學研究的提昇及未來發展都有很大助益。(〈佛研所獲國科會補助〉,《法鼓》,86期,1997年2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四年 / 西元一九九五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六年 / 西元一九九七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