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六年 / 西元一九九七年
聖嚴法師六十八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香港政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 嘉義香光寺發生地方民間信仰群眾,暴力喧鬧事件。
- 妙然老法師圓寂。
- 玄奘大學成立,開學。該校為了中法師創辦。
- 法鼓山僧團首次結夏安居。
法師大事
- 於美國紐約成立象岡道場。
- 首度前往波蘭華沙指導精進禪修。
- 首度前往克羅埃西亞指導禪修。
- 出席義大利「第十一屆國際宗教領袖和平會議」,會後晤見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
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不是要把信仰中的十方佛國淨土,搬到地球世界上來,而是用佛法的觀念,來淨化人心,用佛教徒的生活芳範淨化社會,通過思想的淨化、生活的淨化、心靈的淨化,以聚沙成塔,水滴石穿的逐步努力,來完成社會環境的淨化和自然環境的淨化。
我們從佛教的原始聖典中,例如四種《阿含經》及諸部律藏,所見的釋迦牟尼佛,是非常人性化的聖人,佛的言教身教,都是為了淨化人心及淨化社會的目的,教導人們如何生活得清淨、精進、簡樸、平安。
在大乘經典之中,也處處提示,只要人的心念淨化、行為淨化,便可體驗到這個世界,就是佛國淨土。
因此,要想淨化世界,首先要著重人心的淨化;要拯救人類世界,必先要搶救人類的心志。釋迦牟尼佛說法四十多年,為的也就是拯救人心。我們法鼓山也推出了「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的運動,運用佛教的理念及方法,推廣不良風俗的改革,以期提昇人的品質,弘揚人的尊嚴。(〈「人間淨土」是什麼?〉,《人生》,161期,1997年1月1日,頁30-32[法鼓全集2020] ;今收《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500-505[法鼓全集2020] )
要達到人間淨土的目標,就要從自心的清淨開始做起。而一個學佛的人,在初發心時就要相信心中有佛,自己會成佛,相信自心即佛心,讓自己的心能與佛的心相應。(〈人間有淨土 千人皈依成菩薩〉,《法鼓》,85期,1997年1月15日,版1)
(〈與全體勸募會員分享人間淨土〉,《法鼓》,86期,1997年2月15日,版1)
(〈香港禪修班 百餘人熱烈響應〉,《法鼓》,86期,1997年2月15日,版1)
在三寶前發願締結的婚姻,和在法院與自己家中舉行的婚禮不同,由於是真誠的出自夫妻雙方內心,立誓生死不渝,婚姻基礎會非常穩固。結婚不只是兩情相悅,夫妻更要共同承擔家庭責任,相互包容,促進家庭和樂。(〈心靈的、環保的佛化聯合婚禮〉,《法鼓》,86期,1997年2月15日,版1)
(〈溫馨1.19 法鼓山社區關懷環保日〉,《法鼓》,86期,1997年2月15日,版1)
(〈冬令慰問情 財施法施遍十方〉,《法鼓》,86期,1997年2月15日,版1)
(〈1997大事記〉,《法鼓》,96期,1997年12月15日,版2)
(同上)
法鼓山正在提倡心靈環保,正在倡導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我們的理論依據,便是出於《維摩經.佛國品第一》所說:「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經》鼓勵在家居士修學清淨莊嚴的菩薩道,卻未忽略出家比丘的清淨律儀;鼓勵菩薩宜入世,宜處於眾生群中,但又主張離欲不貪著。《六祖壇經》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思想,實與本經(《維摩經》)有密切的關係。本經從基本的五乘共法人天十善道,通過三乘共法的解脫道,提昇至大乘不共法的佛道。(〈自序〉,《維摩經六講》,法鼓全集7輯3冊,法鼓文化,頁9-10[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第四屆菩薩戒圓滿殊勝〉,《法鼓》,87期,1997年3月15日,版1)
(〈教師攜手發揮淨化社會的功能〉,《法鼓》,87期,1997年3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35)
一般民間習俗的「做七」,是請出家人或職業誦經團到家裡誦經,但是亡者家屬自己卻不參與。農禪寺則提倡由家屬自己來共修念佛,並請其他念佛會的全體會員幫忙助念。
不要將助念看成一個買賣的交易,這是絕對錯誤的。來到農禪寺請求助念,參加念佛共修,完全是為提倡助念,使亡者超昇,生者安寧;法鼓山農禪寺提倡的是,由親屬一起為亡者念佛迴向,這才真正是做冥陽兩利的佛事。(〈念佛共修即助念〉,《法鼓》,104期,1998年8月15日,版7)
(〈教育新里程 土程訓練中心啟用〉,《法鼓》,87期,1997年3月15日,版1)
在中國佛教的思想方面,太虛大師對於現代佛教的最大貢獻,應該是「人生佛教」及「人間淨土」觀念的提出。他是為糾正中國社會一向對於佛教看法的扭曲,因此提倡大乘菩薩以人生修養為服務目標的宗教。民國七年以前,主張以五戒十善為修持軌範的「人乘佛教」。民國七年到十六年,強調由「人乘漸階佛乘」,主張建立「人間淨土」的特區。到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以後,提出「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理念。嗣後印順導師提倡人間佛教,先師東初老人鼓揚人生佛教,目前我們法鼓山以「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根本理念,慈光山闡揚「人乘佛教」,其他如佛光山、慈濟功德會等臺灣諸佛教團體,以及大陸許多道場,都在提倡人間佛教或人間淨土,雖其彼此的內容也有若干差異,而在今天提倡這樣的思想,絕對是正確的。追本溯源,我們豈能忘了太虛大師乃是這條路的首創者。(〈人間佛教之啟蒙〉,《人生》,164期,1997年4月1日,頁35)
(〈基隆弘法 師父帶來智慧妙語〉,《法鼓》,88期,1997年4月15日,版1)
二十一世紀的生活是快速變動的,人際關係密集互動,社會狀況複雜多元,心靈生活與物質生活都會起很大的變化。因此:應以心靈行為的重建,作為跨入二十一世紀的動力;以身體行為的重建,作為實踐開發人間淨土的基礎。
對於家庭的經營,則要「以慈悲心待家人,以智慧心待自己」、「以慈悲對待人,以智慧處理事」。
找回祥和的社會,四個方法為:要有長遠的眼光處理自己的問題;有寬大的心懷包容他人的問題;以利益他人的行為來利益自己;以感恩的心態面對所處的環境。(〈迎接21世紀 落實身心靈整體關懷〉,《法鼓》,88期,1997年4月15日,版1)
(〈法鼓山節約用水獲表揚〉,《法鼓》,88期,1997年4月15日,版1)
(〈達賴喇嘛訪臺 法鼓山負責總務、環保、醫療〉,《法鼓》,88期,1997年4月15日,版1)
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是當今之世,唯一能夠代表正統佛教向世界發言的宗教領袖,他以謙虛、和藹、可親的態度,將佛法介紹給世人,使得藏傳佛教在世界各地,都受到極大的歡迎。而達賴喇嘛本人所宣揚的和平與慈悲,他所享有的國際聲望,在在顯示出他是一位不分宗教、國界,具有真知卓見的世界級領袖人物。今天,達賴喇嘛能有此一殊勝因緣來到臺灣,我們非常歡迎他的來訪。
他的到訪,對臺灣宗教界而言,應是有相當正面積極的意義;特別是不久前,臺灣社會發生一些宗教事件,達賴喇嘛此行,可說為臺灣佛教界帶來許多新的氣象。尤其對顯教的法師或居士們,受了他的感召與激勵後,相信將會更虛心經營弘法的事業,加強教理的研究與修行的實踐,若能因此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加入,相信未來我們佛教將會有更光明的發展。
藉著達賴喇嘛的訪問,希望能讓臺灣民眾了解到,藏傳佛教並不是專門用來求財、學神通的,也不是只用神祕方式加持、祈福、消災、治病,而能進一步地了解到藏傳佛教的精義。
如果能夠學習藏密的優點,以開放的心態接收其精髓,取長補短,對我們漢傳佛教的復興將有很大的幫助。(〈達賴喇嘛來臺的意義與啟示〉,《人生》,165期,1997年5月1日,頁58-59)
我在事前並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機會與達賴喇嘛見面,僅從連日來的新聞報導中,得悉他這趟來臺灣希望了解一下漢傳佛教的比丘尼戒,所以在他房間的會客室見面後,主動向他提起漢傳比丘尼戒的傳戒起源、傳承歷史,以及漢地所用《四分律》和道宣律師的觀點。發現達賴喇嘛對於藏傳的有部律也很清楚,但他還不知道我們的《四分律》、南山宗是什麼?不過,由於彼此對戒律都很熟悉,所以一見如故。(〈二、達賴喇嘛訪問臺灣〉,《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3-14[法鼓全集2020] )
達賴喇嘛二十四日早上九點,與對戒律素有研究的聖嚴師父會面,就比丘尼戒的傳承、制度、內容,進行了半小時的談話。
聖嚴師父還特別致贈了《戒律學綱要》、英文著作Dharma
Drum,以及親筆所題「智者無有畏難,仁者不見怨敵,一位謙虛的智者,一位真誠的仁者。」贈送給達賴;而達賴喇嘛則贈送了十二本個人的著作和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給聖嚴師父。最後,達賴喇嘛並特別慎重的搭衣和聖嚴師父合照,並竭誠的邀請聖嚴師父,到印度的達蘭莎拉做一長期的講學,兩人並約定於今年五月在紐約相見,並希望雙方能做進一步的學術交流。(〈師父與達賴喇嘛個別會談〉,《法鼓》,88期,1997年4月15日,版1)
《六祖壇經》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就是說,能體驗佛法的話,這個所處的世間,就是淨土;換句話說,自心清淨就能見到自性淨土。另外,中國天台宗智者大師,主張一念三千的思想,就是在凡夫的現在這一念之中,已經包括著凡聖十類法界、一切的因緣果報等,所以,凡夫的這一念虛妄心之中,就含有諸佛的功德。因此,《六祖壇經》說:煩惱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永明延壽禪師的《宗鏡錄》強調,一念心與佛的悲智相應,當下就是佛,所見的就是佛國淨土。
因此,我的淨土觀念,是有層次的不同,而沒有一定的方越差別。人間淨土是最基本的,然後是天國淨土,還有他方佛國淨土,最高的是自心清淨的自性淨土。如果在日常生活中體驗佛法,那怕一個念頭與佛法的慈悲與解決煩惱的智慧相應,當下見到的,就是人間淨土。也就是說,一念心中有慈悲及智慧,就一念見到人間淨土;念念與慈悲及智慧相應,就念念見到人間淨土。……換句話說,凡夫可以見到淨土,如果念佛念到一心不亂,也可見淨土,參禪參到明心見性也可見到淨土;如果既不念佛,也不參禪,而修行五戒十善,或盡責任、奉獻社會,能與慈悲心與智慧心相應,也能見到人間淨土。
當釋迦牟尼佛在世時,經常遊化人間,老早就在建設人間淨土;到了近代的太虛大師,主張建設人間淨土、人成即佛成;到了印順導師,主張人間佛教;法鼓山的理念是「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而今年法鼓山的年度重點活動課題,就叫「人間淨土年」,所以蒐集了七篇比較具體的文章,彙印成冊,勉勵大家一起來從事人間淨土的建設。(〈淨土在人間〉,《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491-493[法鼓全集2020] )
(〈關懷臺灣.迎向新世紀〉,《法鼓》,89期,1997年5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5)
(〈同心同願 共擊大法鼓〉,《法鼓》,89期,1997年5月15日,版8)
(〈同心同願 共擊大法鼓〉,《法鼓》,89期,1997年5月15日,版8)
(〈推展冬令救濟 文化館獲頒感謝狀〉,《法鼓》,89期,1997年5月15日,版1)
(〈同心同願 共擊大法鼓〉,《法鼓》,89期,1997年5月15日,版8)
(同上)
(〈佛化成年禮古味足 謝親恩溫馨感人〉,《法鼓》,89期,1997年5月15日,版1)
當我初讀《華嚴經》時,就覺得〈淨行品〉及四十卷本的第四十卷〈普賢菩薩行願品〉,最使我感動。我們唱的三皈依偈,以及在我做小沙彌時所讀《毘尼日用》的諸偈,便是出於《華嚴經.淨行品》;禪門日誦的「懺悔文」末段共十六偈,中有十二偈是取自〈普賢菩薩行願品〉。該品講的人很多,因此,我於去年(一九九六)在農禪寺,選講了〈普賢菩薩行願讚〉,這次則特別選了〈淨行品〉。(〈五、記者訪問
講《華嚴經》〉,《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1[法鼓全集2020] )
所謂後現代,指的是對於現代主義的繼續發展,同時也是對現代主義的否定和拒絕,主要是繼承學術思想而採取批判的態度。
中國佛教思想對後現代社會的回應,可以分成兩方面,第一是學術方面,第二是實踐方面。在學術方面,從傳統的宗派轉為多元化及非宗派之趨向,又如對男尊女卑思想的反省、對俗卑僧尊觀點的批判、對圓融含混觀念的反省、對本體論所持本覺思想的批判等。在實踐方面,有否定中國傳統的大乘佛教,提倡所謂原始佛教內觀禪、四念處、《阿含經》的運動;有新興獨立在家教團的出現,有比丘尼團體自成一家的活躍,有社會服務及人間關懷工作的推展,有教育事業及學術研究的推廣,還有人間佛教及人間淨土運動的普及。(〈六、演講「後現代的佛教」〉,《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4-26[法鼓全集2020] )
(〈第八度香江弘法 宣講華嚴妙意〉,《法鼓》,90期,1997年6月15日,版1)
一、佛教的修行觀念和修行方法,就是達成智慧心和慈悲心的開發。任何一個宗教,在這方面,都會有它共通性的認知。
二、用禪修來開發智慧心和慈悲心,應該有三個層次:集中心、統一心、無心。
三、要完成無心,就要用佛教所說的「放下自我中心、拋開分別執著」,不僅僅是放下集中心所體驗到的個人的小我,也要放下統一心所體驗到的大我,這就是無我的智慧心和無私的慈悲心的顯現,也就是明心見性的開悟境界。(〈一一、宗教對談會〉,《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39-40[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首度前往菲律賓 受到熱烈歡迎〉,《法鼓》,90期,1997年6月15日,版1)
(〈一五、信願寺晚宴上的故事〉,《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48-50[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一六、馬尼拉的佛教界〉,《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51-53[法鼓全集2020] )
(〈一七、自立法師〉,《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54-56[法鼓全集2020] )
(〈二○、馬尼拉的風土民情〉,《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65-66[法鼓全集2020] )
(〈二二、華沙的禪堂〉,《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70-74[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走過東西半球弘法〉,《法鼓》,90期,1997年6月15日,版1)
(〈三三、出入兩個東歐國家〉,《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06-109[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走過東西半球弘法〉,《法鼓》,90期,1997年6月15日,版1)
(〈三七、有所不同的禪修指導〉,《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20-122[法鼓全集2020] )
(〈四三、飛到了紐約〉,《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38-140[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走過東西半球弘法〉,《法鼓》,90期,1997年6月15日,版1)
(〈四五、莊嚴寺大佛開光〉,《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44-146[法鼓全集2020] )
(〈四六、與達賴喇嘛同桌交談〉,《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47-151[法鼓全集2020] )
(〈四七、我與美國佛教會的沈家楨先生〉,《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52-155[法鼓全集2020] )
(〈人間淨土的展現〉,《人生》,176期,1998年4月1日,頁4-6)
(〈大紐約聯誼會 師父親自蒞會參與〉,《法鼓》,91期,1997年7月15日,版1)
(師父)舉先總統蔣公往生例,鼓勵大家不要怕有人生前不信佛,不敢前往助念,怕其起瞋恨心。至於有人質疑淨土經典的真偽,師父表示:「只要合乎『三法印』即可印證是真佛法是真經,毋庸置疑。」(〈東初禪寺助念組聯誼會 師父開示念佛與助念關懷〉,《法鼓》,94期,1997年10月15日,版1)
這一篇講稿釋義,可以作為《華嚴經》的心要來讀,也可以當作理解《華嚴經》不可思議境界的入門參考,也可以用作研究講演普賢行願法門的初級教材。
普賢行願是「以願導行,以行踐願」,是「以大悲行為立足點,以大弘願為總方向」,大乘佛教徒實踐菩薩行,應當弘揚普賢菩薩的行願法門。(〈後記〉,《普賢菩薩行願讚講記》,法鼓全集7輯4冊之2,法鼓文化,頁77[法鼓全集2020] )
象岡(Shawangunk)坐落於距紐約市一百三十英里的上州,位於一座白山的山麓,印地安人稱此為朔旺港,故取其諧音命為象岡。這裡本來是青年會的夏令營地,占地八七.一五英畝,有三棟建築物可用。土地連地上物是以六十四萬五千美元成交。(《法鼓一九九八年報》,頁22;另參見:〈四九、紐約上州的象岡道場〉,《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59-161[法鼓全集2020] )
說起紐約上州的道場,其實已經物色了五年多,原因是現在紐約市區的東初禪寺,已不敷使用,每次禪七,報名人數愈來愈多,我們限於空間太小,只能接受三十人以下,許多人經過幾次報不上名,就不再來了。同時,市區道場的用途是多元化的,故也無法連續舉辦禪修活動,這就促使我們不得不向郊外去尋找適合的地方。
原則上希望房屋要寬大夠用,地點要不超過一小時至兩小時的車程,環境要有山、有水、有平地、有草、有林、要安靜,價錢不能超過我們的財力負擔,最好是有那一位菩薩發心捐出我們需要的房地產來。這樣多的條件之下,果元法師和我,經常被房地產仲介商的電話喊來喊去,不斷地在紐約的上州、新澤西州、賓州、康州,來來去去看地找房子,看得上而又談得攏的太難了。到了前年(一九九五)秋天,終於在紐約上州找到一塊勉強可用的農莊,只有二十英畝,花了訂金,花了律師費,尤其花了大筆的規畫設計費,結果發現沼澤的面積太大,不能使用而解約了。目前這塊土地,幾乎都合我們的條件,竟遇到好事多磨。直到六月三十日,總算已在一波三折中買到了手。(〈四四、一波三折的美國新道場〉,《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41-143[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返國後首次演講暨皈依法會〉,《法鼓》,91期,1997年7月15日,版1)
(〈1997大事記〉,《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2)
(〈聖嚴師父嘉南地區關懷行〉,《法鼓》,92期,1997年8月15日,版8)
(同上)
(〈紀念傅偉勳教授座談會〉,《法鼓》,92期,1997年8月15日,版1)
協辦單位有: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臺灣大學佛學研究中心、輔仁大學宗教研究所、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法鼓文化公司、《人生》雜誌、日本佛教大學、日本立正大學佛教學部、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泰國法身寺基金會、美國密西根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所等十四個單位。(《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中文論文集》,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2月)
第一屆(一九九○)會議主題是:「佛教倫理與現代社會」;第二屆(一九九二)會議主題是:「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此次第三屆(一九九七)會議主題是:「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
該會議網羅來自世界各地,在佛教領域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學者,有來自美國、加拿大、日本、泰國、斯里蘭卡、紐西蘭等世界各國的國際知名學者,從佛學、社會學、管理學、文學、生死學等各種不同的角度,探討人間淨土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實踐。(同上)
(〈第三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探討人間淨土的可能〉,《法鼓》,92期,1997年8月15日,版1)
戒律是為了淨化人類的身心而設,是為了淨化人間的社會而設。是以人間的善良風俗人情及合理的國家規章法令,為佛陀制戒的參考基礎,加以佛法的正知正見作引導,便成了有小有大、能略能廣、可淺可深,可以適應任何時空環境的生活準則。
當認識了戒律的功能,明白了佛陀制戒的用心,便不會拘泥於枝末小節,應著重於人類之身、心、語言,三種行為的淨化。
佛教的戒律,是相當人性化且富於人情味的,因其重視實用性,故也富有伸縮性。佛教雖有種種戒律,並未規定所有的人都受同樣多的戒律,那是依照各人發心的程度,來自由決定的。(〈戒律與人間淨土的建立〉,《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404-405[法鼓全集2020] )
為了求生信仰中的佛國淨土或天國淨土,必須先在現實的人間,努力於心靈的淨化、生活的淨化、環境的淨化。在重視現實世界的人間性之同時,必須肯定信仰中的他方佛土,及自內證經驗的自性淨土,否則,佛教便失去它的超越性,而會流於世俗性的社會運動。也就是說:講求人心安定、人類幸福、世界和平,乃是宗教徒的基本工作;由對於生死的關懷,而達成往生佛國、解脫生死、圓滿自在,才是佛法的最高境界。(〈淨土思想的人間性及其時代意義〉,《法鼓》,92期,1997年8月15日,版2[法鼓全集2020] ;今收《教育.文化.文學》,法鼓全集3輯3冊,法鼓文化,頁101-103[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45)
我們一定要相信共修的力量,這力量不是迷信,而是集合了共修者共同的「心」力所成,共修的功能就在於同心協力,當大家的心力方向是一致時,才能成為共鳴,這種共鳴的聲音雖然聽不到,但確有其無形的力量相互支援著。(〈共修的力量與共修的功能〉,《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57[法鼓全集2020] )
每期七天,正式儀式包括出家典禮、沙彌十戒正授典禮、以及捨戒典禮。由法師、今能長老、晴虛長老擔任戒和尚。法師每日詳細說戒,期望大眾以戒律規範達到清淨生活,並期許將七天體驗之少欲知足、利人利己,勤修戒、定、慧等精神,帶回生活工作中。(〈出家生活體驗營首次舉辦〉,《法鼓》,92期,1997年8月15日,版1)
(〈一、漢藏佛學大對談的籌備〉,《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1-26[法鼓全集2020] )
我這次講解十重四十八輕的梵網菩薩戒,並沒有用學術的立場去參考這些古大德的看法,我是貼切著現代人的出家生活所重視的威儀、重點,以及作為一個處身於現代生活中的初發心菩薩,應該如何表現出菩薩道的精神;特別是出家菩薩,在今天的社會中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和形象,才算是正確的。我沒有做復古的工作,而是強調古為今用、今不離古、溫故知新、新出於古的原則。所以在講完戒本之後,使得常住大眾對於出家菩薩的身分和責任,有了更深一層的體驗和認識。(〈五三、結夏安居〉,《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181[法鼓全集2020] )
(〈同體大悲關懷溫妮風災〉,《法鼓》,93期,1997年9月15日,版1)
(同上)
(同上)
(〈悼念妙然法師〉,《人生》,171期,1997年11月1日,頁48-53;今收《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25-136[法鼓全集2020] )
(〈1997大事記〉,《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2)
(〈法鼓山舉辦隆重剃度典禮〉,《法鼓》,93期,1997年9月15日,版1)
(今收《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09-111[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48)
(〈1997大事記〉,《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2)
(〈1997大事記〉,《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2)
(〈法鼓山帶領社會朝向新世紀環保生活〉,《法鼓》,94期,1997年10月15日,版1)
法鼓山是積極入世、積極參與世間的,但跟世間一般的人是不一樣的;是入世而化世的,是淨化自己、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
具體的行動是什麼?我舉出六點與大眾勉勵:
不說粗俗、低俗、流俗的話,用尊敬、勸勉、安慰、讚歎讚美的語言。
不捲入政治恩怨的漩渦、男女曖昧的關係,以及錢財糾紛的是非。這三點請諸位務必遵守。
常用二十句〈四眾佛子共勉語〉,做為我們自利利人的基本準則。
隨時隨地做好「四環」: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
以佛的圓滿人格,來自我期許,也就是要發願成佛,並且常常以初發心的嬰兒菩薩自我看待。
嬰兒菩薩犯了錯怎麼辦?要知慚愧,常懺悔。(〈同心同願.法鼓傳薪(下)〉,《法鼓》,102期,1998年6月15日,版2;另參見:〈修行菩薩道利益眾生〉,《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244-246[法鼓全集2020] )
四環運動: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我們法鼓山正在推行四環運動,而以心靈環保為起點,也以心靈環保為根本。
四安運動: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安心在於生活的少欲知足,安身在於生活的勤勞儉樸,安家在於家人的相助相愛,安業在於身囗意三類行為的自利利人。
四環運動及四安運動的推行,便是運用正知正見正行的佛法,來實現法鼓山的理念:「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們法鼓山的諸位菩薩,正是接受著這個理念的教育和關懷,也正在推動著這個理念來教育和關懷社會大眾;我們都是法鼓山這個搖籃中的嬰兒菩薩,我們也都是正在敲著佛法大鼓的鼓手。(〈法鼓山的鐘聲─一九九七年法鼓山年會講詞〉,《法鼓》,94期,1997年10月15日,版2)
法鼓山的建築工程,一年以來得到不少助緣,也遇到不少逆緣,眼見著今年八月份可以發包建房子了,又接二連三碰到了阻礙,山坡地的開發安全,以及建築物的設計,我們自己就非常謹慎,集合專家顧問,經過再三再四的研究檢討、改進,加上政府法令要求愈來愈嚴格,以致迄今尚未建造房子,但已不會久了,請大家相信聖嚴師父的心願,一定會完成的。(同上)
(〈法鼓山帶領社會朝向新世紀環保生活〉,《法鼓》,94期,1997年10月15日,版1)
(同上)
(〈臺中區「企業與人際關係」座談會
師父以「利人便是利己」勉勵企業界人士〉,《法鼓》,95期,1997年11月15日,版1)
(〈紀念東初老人 將舉辦梁皇寶懺法會〉,《法鼓》,93期,1997年9月15日,版1)
(〈農禪寺首次梁皇寶懺法會圓滿〉,《法鼓》,94期,1997年10月15日,版1)
曾濟群校長擔任公職三十一年,曾任教於政大二十一年,並先後擔任國立編譯館和國家圖書館館長職務。由於非常地認同聖嚴師父重視人文教育,以及法鼓山的理念,因此,在聖嚴師父的力邀下,決定提前退休,投入法鼓大學籌建工作。(〈曾濟群榮任法鼓大學校長〉,《法鼓》,94期,1997年10月15日,版1)
(〈紀念東老人 論文揭曉〉,《法鼓》,93期,1997年9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於九月初收到世界宗教領袖和平會議祕書長的邀請函之後,因為是我國首次受邀,所以立即取消原定的活動日程,包括社會菁英禪修營等,而決定前往參與。和平運動正是法鼓山理念「建設人間淨土」的工作項目之一。(〈聖嚴師父代表我國出席國際宗教領袖會議〉,《法鼓》,95期,1997年11月15日,版1)
五、六、七日的三天是大會議程,法師參加了開閉幕典禮及各組的分組討論。參加的世界各宗教領袖,包括以天主教為主的各派及回教、佛教、印度教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新舊宗教四百多人。臺灣另一位受邀者星雲法師未能成行,派弟子慧開法師出席,我國駐教廷大使戴瑞明先生也是代表之一。(同上)
(〈六三、梵蒂岡見教宗〉,《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24-230[法鼓全集2020] )
有人問我有什麼祕訣?我說:「沒有。我只知道現在正在往上攀登,往上一階、再往上一階,不急不緩,好像是在爬山坡,不去想到已經攀登了幾階,也不需要問還得攀登幾階;好好享受現在、現在、現在,觀察體驗現在所攀每一步動作的感覺。」其實,這是極簡單的修行方法,只要願意嘗試,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六七、羅馬訪古〉,《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40-242[法鼓全集2020] )
(〈六四、普世博愛運動.大使晚宴〉,《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31-234[法鼓全集2020] )
(〈六五、訪宗教對談會.耶穌會演講〉,《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35-237[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六七、羅馬訪古〉,《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40-242[法鼓全集2020] )
(〈六八、與戴大使談心〉,《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243-246[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代表我國出席國際宗教領袖會議〉,《法鼓》,95期,1997年11月15日,版1)
(〈飲水思源報恩行〉,《法鼓》,95期,1997年11月15日,版8)
一行在北川前肇教授的帶領下,來到本納寺,受到住持,也是師父同期同學,桐谷征一的親切接待並引導參觀。本納寺特別為聖嚴師父的三位恩師舉行追思法會,並由師父主祭、誦經,法師、居士分坐兩側,氣氛莊嚴。坂本先生的女兒也應邀參與法會。
師父在致詞中,感念坂本教授對他完成博士論文的幫助,除了每週一次的討論外,還特別安排他在清靜優美的箱根寫博士論文,坂本教授的厚待與用心由此可見一斑。師父也為此次未能親往恩師墓祭拜、獻花表示歉意,特致禮金請坂本教授的女兒代為致意。
同行的護法居士也捐贈本納寺日幣四十萬禮金,以表示敬意。最後,桐谷先生以中文致詞時說道,立正大學師生深以聖嚴師父的國際弘法和學術成就為榮,三位指導教授有如此傑出的學生當可告慰在天之靈。(〈感恩之旅─記聖嚴師父日本行〉,陳嘉男,《法鼓》,95期,1997年11月15日,版8。另參見:施叔青,《枯木開花》,頁155)
(同上)
太虛大師,弘揚彌勒信仰,以鼓吹人生佛教及人間佛教來建設人間淨土。這是佛教史上提出「人間淨土」這個構想的第一人。
太虛大師為了挽救中國佛教的命運,為了使佛法有利於人間社會,所以首創「建設人間淨土」的人間佛教觀念,主張「人圓佛即成」,人格完成之時便是成佛的條件圓滿。普遍推動佛所說的十善等法,他說:「人人有此心力,人人能發造成此土為淨土之勝願,努力去做,即由此人間可造成淨土。」
人間佛教,即是佛教在人間,擔起淨化人間的心靈,使人間的社會大眾,以戒、定、慧三無漏學的修行,從貪、瞋、無明等的三毒得到解脫,超越一切煩惱的苦海。
依據《維摩詰經》的僧肇《註》卷一有云:「土之淨者,必由眾生」;「夫行淨則眾生淨,眾生淨則國土淨。」又云:「淨土蓋是心之影響耳。」此又回到眾生的心淨則所住國土即是淨土的原點。只要眾生的心淨,國土即淨。這不是僅憑主觀的自我意識而說心淨即見國土淨,必須讓眾生的心淨,才見國土淨。如何使得眾生心淨,必須勸勉眾生的身、口、意三種行為清淨,每一個人使得自己行為清淨,亦助他人的行為清淨,便見國土清淨。這就是大乘佛法的自利行及利他行,兼顧並重。也可以說,推廣大乘佛法的自利利他行,便是推廣「人間淨土」的不二法門。(〈人間淨土與現代社會─我們今後要探討的課題〉,《人生》,172期,1997年12月1日,頁32-34)
(〈1997大事記〉,《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7)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50)
一、禪修與忙碌的現代生活─忙而不亂,享受呼吸。
二、禪修與緊張的現代生活─放鬆身心,體驗感受。
三、禪修與快速的現代生活─趕而不急,動中有靜。
四、禪修與疏離的現代生活─人人是佛,血肉同體。
五、禪修與物質的現代生活─需要不多,知足常樂。
六、禪修與汙染的現代生活─知福惜福,淨化環境。
七、禪修與焦慮的現代生活─本來無事,萬事如意。
(〈1997大事記〉,《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7;講詞收於《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53-63[法鼓全集2020] )
大會的重點是師父開示「法鼓山的萬行菩薩」。師父說,萬行菩薩是發了大悲願行的菩薩,這是慈悲的表率,但是一定要加入智慧為指導原則,凡夫有自我中心,法鼓山的鼓手要把自我中心放淡、放下,萬行菩薩一定要難行能行,但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此一定要發願,有願必成。
十月二十六日早課時,師父意猶未盡地開示「慈悲行」,他苦口婆心地教誨悅眾代表們,要深具七心:即感恩心、懺悔心、包容心、謙讓心、奉獻心、讚歎心及自信心,這七種慈悲心的相對:是抱怨心對感恩心、傲慢心對懺悔心、對立心對包容心、嫉妒心對謙讓心、占有心對奉獻心、計較心對讚歎心、懷疑心對自信心。勸募會員必須具有慈悲七心,放下相對的七心,才能順利推廣勸募工作。(〈護法心切不分畛域〉,《法鼓》,96期,1997年12月15日,版2)
(〈自序〉,《無量壽經講記》,法鼓全集7輯6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無量壽經》裡說:娑婆世界雖是多苦、多難、多惡,人們若能依佛法在此世界修行的話,要比到極樂世界修行的功德,來得大而且來得快!我看到這段話時,感到好歡喜,慶幸我是生在這個世界上,更能體會到佛法的可貴。
淨土,一定是由有形相到無形相,從我們這個現實的世界到他方的佛國淨土;這兩個觀念一定要建立起來,否則,就會變成一般宗教的天國信仰了。至於我們這個人間淨土,是要在現實的社會環境條件下,盡量努力,使我們的心能體驗到安靜與清淨,那麼,這個世界才會是一個有意義的人間淨土,而不是一個空想幻思中的烏托邦。(〈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上)〉,《人生》,185期,1999年1月1日,頁5-9)
(〈美國象岡新道場 開展弘法新契機〉,《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1)
(〈美臺兩地菩薩戒
中外戒子千餘人〉,《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1)
(〈1997大事記〉,《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7)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五年 / 西元一九九六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七年 / 西元一九九八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