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八十七年 / 西元一九九八年
聖嚴法師六十九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北、高兩市選舉,由馬英九、謝長廷當選北、高市長。
- 臺灣佛光山寺於印度菩提伽耶大覺寺舉行「比丘尼三壇大戒」,恢復南傳佛教失傳千餘年之比丘尼戒法。
- 中華佛學研究所、北美印順導師基金會共同支持成立「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法師大事
- 獲《天下》雜誌票選為四百年來對臺灣最具影響力五十位人士之一。
- 在紐約與達賴喇嘛進行「漢藏佛教世紀大對談」。
- 首度前往俄國聖彼得堡主持禪修。
去年是我們的成長年,今年是關懷年,由縱的關懷做到橫的關懷,由身邊的人關懷做到周遭上下的人彼此關懷。由內部的關懷做到對外對社會的關懷,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因此,我們展望未來,還是要繼續推動四安和四環的運動。所謂四安,就是安心、安身、安家、安業;所謂四環,就是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還有自然環境的保護。這幾種運動我們要繼續不斷地推廣,這是完成「建設人間淨土」理念的具體工作目標。(〈人間淨土年―加強關懷〉,《法鼓》,98期,1998年2月15日,版1;另參見:《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415[法鼓全集2020] )
中國寺院脫胎於宮殿的模式,但異於印度的伽藍,也異於中國的宮殿。它是以中國宮殿的外觀,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畫等的內容。若從空間的布局上說,在整體殿堂院落配置方面大致是依道宣律師《戒壇圖經》的模式。(〈中國佛教建築
─佛教建築設計發展國際研討會主題演講〉,《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490[法鼓全集2020] )
(〈自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千人皈依 歡喜邁向信佛學佛的菩提人生〉,《法鼓》,97期,1998年1月15日,版1)
(〈人心微塵勤灑掃 聖嚴〉,莊素玉,《天下》,200期,1998年1月1日,頁133)
(〈天下雜誌讀者票選五十位「影響力人物」〉,張戌誼,《天下》,203期,1998年4月1日,頁82-83)
我對於未來,永遠不會失望,也永遠不會滿足,菩薩的心胸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記得我在二十年前提出「建設人間淨土」理念時,很多人笑我不切實際,因為人間永遠是萬丈的紅塵,怎麼可能建立起一個淨土;但在今天,「人間淨土」已經是許多有識之士努力奉獻的方向了。
十多年前提出「心靈環保」的主張,許多人努力於人與人爭、人與天爭、改革社會、征服自然,卻忽略了向內心的價值觀及認知面來修正改善,也忽略了欲望的節制和情緒的化解。所以到了前年,「心靈改革」的運動,已由政府結合民間的力量來共同推動了。
我能夠確信,再經十至十五年的努力,人間淨土及心靈環保,必將為臺灣社會帶來更多的光明、更大的願景、更安定的人心。(〈在未來十年或十五年的臺灣〉,《人生》,174期,1998年2月1日,頁34-35[法鼓全集2020] ;今收《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525-527[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全體總動員 讓大地回復生機與清淨〉,《法鼓》,98期,1998年2月15日,版1)
(〈序林保寶居士《耕耘心田》〉,《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12-113[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展開分享人間淨土關懷之行〉,《法鼓》,98期,1998年2月15日,版1)
(〈法鼓山冬令慰問四十多年 財施法施皆溫馨〉,《法鼓》,98期,1998年2月15日,版1)
(〈四十對新人接受三寶慈光的祝福〉,《法鼓》,98期,1998年2月15日,版1)
(〈護國需要佛法〉,《法鼓》,103期,1998年7月15日,版7)
如果沒有歷代的古聖先賢,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儀軌芳範,以及他們的智慧財產,我們今日的人間社會就不堪想像。所以每到一處曾有高僧大德駐錫過的古道場,不僅要緬懷他們、禮敬他們,也希望學習他們。所謂見賢思齊,不應僅為自己受益而感恩,更應體驗他們為法忘軀的堅韌心和利益眾生的悲願心,試著來做更多自己當做而能做的佛事。
我們便以這樣的心境,到處感恩,到處禮拜,到處憑弔,到處緬懷;我稱之謂「進入歷代祖師菩薩們的內心世界」。不論目前那些古道場的情景如何,我總是揣摩著去與那兒的古代大德們,作生命的結合。
本書記載了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的根源,現代臺灣佛教的法脈,尤其是我個人及法鼓山的源頭所在,包括了近代佛教四大師:印光、弘一、太虛、虛雲,加上印順,應該合稱為五大師的事蹟,以及和他們相關的道場。至於跟我剃度師東初老人的禪教戒法相關的道場及法眷,我自己出家及讀書的道場和相關的長輩及同輩,也在本書中作了一次實地尋根的介紹。好讓讀者們了解,法鼓山的出現,不是由於我聖嚴一個人的努力,除了跟我同時奉獻的廣大菩薩群之外,也不可忘了法鼓山的源頭活水是從何時何處流傳下來的。(〈自序〉,《步步蓮華》,法鼓全集6輯9冊,法鼓文化,頁5-7[法鼓全集2020] )
(〈第五屆菩薩戒圓滿〉,《法鼓》,98期,1998年2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57)
(〈瑞布仁波切來訪 帶來達賴喇嘛的問候〉,《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1)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關懷與和敬(上、中、下)〉,《法鼓》,107期,1998年11月15日,版7;108期,1998年12月15日,版7;109期,1999年1月15日,版7)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58)
(同上)
(〈代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8[法鼓全集2020] )
(〈慈悲關懷 溫馨祝福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行〉,《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 日,版2)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
月15日,版6)
(〈同體大悲關懷華航空難〉,《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1)
(〈前副總統李元簇夫人公祭 法鼓山推動禮儀環保受肯定〉,《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1)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仁王護國般若經》提到,因為人心動盪,所以鬼神界亂,由於鬼神亂,所以國土不安。所謂人心亂的意思是指整個社會大眾的心態、價值觀的顛倒,誤認為自私才是取得利益的途徑,人人紛紛地追求不勞而獲的好處,不以自己的智慧、技能、體力與時間換取;同時不懂得以勤勉地努力與感恩、慈悲的心,來踏實地生活。
空難的發生並非純然由於某某人造了某些惡業而受的惡報,而是由於整個大環境中人心不安的影響。如何使得大家得到安全的保障?除了由社會制度方面用心之外,正本清源,更需要從每個人心理觀念的改變做起。有許多的天災與人禍,都可經由人心轉變而得到改善或補救的可能。其實最能改善人類命運的還是人心。人心險惡,社會便多了無妄之災;人心向善,便為社會添了分平安。我不想說華航的空難,是給社會大眾慘痛的教訓,但不能不說應該為我們帶來警惕!不論生者、亡者,我均為他們深深祈禱、祝福平安。(〈祈求人心的安寧〉,《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7)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慈悲關懷 溫馨祝福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行〉,《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2)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臨終病患的佛法照顧〉,《法鼓》,98期,1998年2月15日,版7)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慈悲關懷 溫馨祝福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行〉,《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2)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法鼓大學建築競圖評審揭曉〉,《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1)
(〈分享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99期,1998年3月15日,版6)
(〈我為你祝福共修共願祈福法會、全民許願博覽會 萬人齊聚盛況空前〉,《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我為你祝福〉,《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460-481[法鼓全集2020] )
當天,除了李登輝總統特別蒞臨盛會,響應此一有意義的活動外,與會的還有副總統連戰、行政院院長蕭萬長、內政部部長黃主文、教育部部長林清江、勞委會主委詹火生、民進黨黨主席許信良等貴賓,也共同為全國民眾祈福。聖嚴師父在許願牆上寫下了「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心願,李總統則是願「民生樂利,國步安康」。(〈我為你祝福共修共願祈福法會、全民許願博覽會
萬人齊聚盛況空前〉,《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1)
(〈歡欣迎接師父的到來 聖嚴師父全省關懷之行〉,《法鼓》,101期,1998年5月15日,版2)
(同上)
(〈二二、九場千人皈依的祈福法會〉,《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26-127[法鼓全集2020] )
(〈二二、九場千人皈依的祈福法會〉,《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27[法鼓全集2020] )
臺灣省副省長賴英照、南投縣縣長彭百顯、省府新聞局長,以及多位省府、縣府的官員們,皆全程參與。這群大多出身學術界的官員們,對聖嚴師父所提倡人品提昇的理念,以及法鼓山以教育為主要目標,更表達敬佩與讚歎。多位地方官員也強烈表達希望法鼓山能在南投設立共修處,讓南投地區的人也能在法鼓山的關懷下,獲得身心的安定。(〈聖嚴師父東、中部關懷行〉,《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1)
(〈公益講座講師聯誼茶會〉,《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1)
(〈達蘭莎拉辯經學院院長Damchoe格西來訪〉,《法鼓》,100期,1998年4月15日,版1)
(〈序〉,《中華佛學研究》,2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8年3月,頁1)
(〈代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6[法鼓全集2020] )
學之生涯
在我十五、六歲青少年時期,因為感覺到佛法是給人用的,而且非常有用,只可惜用的人很少,會用的人更少,教人享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於是便發了一個願―但願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佛法,用一生來學習佛法、實踐佛法,還有傳播佛法,這可說是我唯一的志願,也是我一向的原則。
今天為什麼佛教會缺少人才?原因就在於缺少學佛的方向。因此,同學們來這裡三年,就應該對自己負責,這三年對你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所以要好好運用這三年來奠定人生的基礎。
本所的精髓―護持正法、實用為先
所訓:「立足中華,放眼世界。專精佛學,護持正法。解行互資,悲智雙運。實用為先,利他為重。」不但是我們創辦中華佛研所的精神,也是我們對同學的期待。尤其是「護持正法」、「實用為先」兩句,要請諸位同學特別重視。
我們的制度與風氣,雖然主要是學習日本佛學教育和學術研究,但又加進了一點西方、美國的觀念。日本學的是德國的治學態度,學問歸學問,而不管是否實踐,學問與實踐是分道揚鑣的;實踐是屬於寺院、教團,學術研究則是屬於學校。現代大部分的學者,都是採取這種作法,但不是我創辦研究所的本意。
我們是接近傳統佛教的系統。譬如南傳的佛教大學,像錫蘭(斯里蘭卡)、泰國,還有尼泊爾、西藏、印度,佛教辦的學院、研究機構,也是重視道心,重視學法、弘法這種觀念。
如果沒有持戒、修定的基礎,而說自己是在學法、是在學佛,這是自欺欺人,那僅是「學者」而不是「學法者」。「求學者」和「求法者」是不一樣的。如果僅僅是為了學問而學問,只是來做學問而不是來求法的,那不是本所的本意,也不是佛教國家、地區推動佛教教育的本意,我們應該要有玄奘大師到印度求法、學法的精神。(中華佛學研究所紀錄稿)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1)
(同上)
凡是一個偉大而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宗教,必會給人類後代,留下偉大的文化遺產,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藝術的作品,正是以具象的手法,表達宗教信仰所依據的哲學思想及文學內涵。
如果沒有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不可能受到上層社會知識分子群的持續信仰及普遍擁戴,就不可能培養及招集高明的藝術人才,繼續不斷地創作出偉大的藝術作品。如果缺少豐富的文學內涵,也不可能有創作宗教藝術品的大量題材。
古代的宗教藝術,是為少數人的信仰做表達,現代的宗教藝術,當與社會大眾的生活相接合。創作雖屬於藝術家的專業修養,功能則在於提供全體大眾善及美的教育環境。藝術品應當有其各自的創作生命,宗教藝術又必須兼顧傳統與創新之間的承先啟後。(〈佛教藝術的承先啟後〉,《人生》,178、179期,1998年6、7月1日[法鼓全集2020] ;今收《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474-489[法鼓全集2020] )
(〈榮董齊聚農禪寺 分享學佛護法心得〉,《法鼓》,101期,1998年5月15日,版1)
(〈聲聲佛號 心心相契〉,《法鼓》,101期,1998年5月15日,版7)
(〈把佛法給每一個需要的人〉,《法鼓》,100期特刊,1998年4月15日,版1)
(〈代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8[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香港宣講《華嚴經》〉,《法鼓》,101期,1998年5月15日,版1)
(〈代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4[法鼓全集2020] )
(〈代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4-15[法鼓全集2020] )
(〈代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5[法鼓全集2020] )
(〈代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5[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香港宣講《華嚴經》〉,《法鼓》,101期,1998年5月15日,版1)
(〈三、與達賴喇嘛緊鄰而住〉,《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這場盛會的因緣,要追溯於去年三月達賴喇嘛訪臺時,與聖嚴師父相識後,即十分讚歎聖嚴師父「是一位非常謙虛、學問淵博的真正修行人」。而主辦此次活動者之一的西藏之家負責人舒曼博士,在今年一月來臺召開記者會,被記者問及為何會邀請聖嚴師父與達賴喇嘛對談時,他表示:「聖嚴師父的學識淵博,修行嚴謹,而弘傳佛法的悲願更令人敬佩。」舒曼博士更譬喻聖嚴師父是現代的玄奘大師,因為師父不但有厚實的學術基礎,並有不斷向外吸取新知的精神,致力於將各宗的精義與漢傳佛教做融合,重新發展出漢傳佛教的光芒,這種精神當可比擬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取經的精神。(〈達賴喇嘛讚歎聖嚴師父是一位有學問的真正修行人〉,《法鼓》,101期,1998年5月15日,版1)
(〈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上)〉,《人生》,180期,1998年8月1日,頁4-8;〈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下)〉,《人生》,181期,1998年9月1日,頁4-9;今收入《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法鼓文化,2000年2月)
(〈慈悲與智慧的佛教〉,《法鼓》,101期,1998年5月15日,版1)
達賴喇嘛講述為什麼教理和禪修是成就開悟不可缺的基礎;如何透過這個基礎,驗證到空性的智慧,得到全然的解脫,而產生無我的慈悲來利益眾生。他並介紹宗喀巴大師所說的《聖道三要》,極有次第的解釋了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見為修行人最終之目的,也就是得到佛果位的圓滿涅槃。達賴喇嘛在講到菩提心時,因感念龍樹菩薩之恩德,而不禁落淚。(〈智慧對話 妙語如珠〉,《法鼓》,102期,1998年6月15日,版8)
(〈五、午齋桌上的漢藏交流〉,《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43-50[法鼓全集2020] )
(〈七、捐款辯經學院.接見影星貴賓〉,《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56-60[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所謂中國的佛教,是印度傳到漢地,漢傳之後再發展而成的十個宗派。
受到漢文化的影響,而把印度佛教重新組織的,有兩個大宗派,一個是天台宗,一個是華嚴宗,由於天台宗的禪觀和教義,加上華嚴宗的教義和禪觀,才成熟了禪宗。
禪宗最主要的經典有三部,一部是《楞伽經》,一部是《金剛經》,另外一部則是《維摩詰經》。可是中國文化向來不喜歡繁雜的東西,希望愈簡單愈好,於是反應在禪宗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六祖惠能的《六祖壇經》,這部經整合了所有的佛教思想。
《金剛經》主要是講發菩提心和空性;《楞伽經》主要是講如來藏,《維摩詰經》主要是告訴我們,如果真正要開悟,一定要放下分別心與執著心,也就是放下煩惱心。
真要學禪宗,一定要發菩提心,所以也必須受菩薩戒,持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就是止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或是持一切淨戒,修一切善法,願度一切眾生。其實我認為這三聚淨戒,就跟達賴喇嘛講的聖道三要的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見一樣。
禪宗講的定,要跟空性的慧完全一致,才是真正的定。它不注重次第,而特別重視智慧,空性的智慧如果發起,才是真正的定,否則不承認你是得大定。所以即定即慧,定慧是均等的。
根據這些原則,我現在正在推動一個運動,叫作「建設人間淨土」,希望讓佛國淨土在我們人間出現。這要從心的清淨開始,然後是行為的清淨;行為清淨之後,就會自己清淨,也影響你周遭的人清淨,然後逐漸擴大影響力,讓其他的人也能夠一個一個的心清淨、行為清淨,那佛國的淨土就可以在我們面前出現。(〈中國佛教的清淨智慧〉,《人生》,179期,1998年7月1日,頁21-24;今收入《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法鼓文化,2000年2月)
(〈八、一場空前友好充滿智慧的對談會〉,《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61-68[法鼓全集2020] )
(〈相約五台山〉,《人生》,179期,1998年7月1日,頁27)
這場大會為什麼不選在臺灣而要在美國舉辦,我只能回答:「一切都是因緣促成的,這不是我意料中和計畫中的事。」不過,能在美國紐約這樣的國際舞台上,和一位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達賴喇嘛,同時對談漢藏佛學問題,無異是將漢傳佛教的觸角,延伸到了國際間。因為目前的達賴喇嘛,不僅僅是代表著西藏文化,事實上已被世界各國認作是佛教的代表。反觀漢傳佛教的聲音,不但在國際上很難聽到,就是在國內臺海兩地,也是被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所混淆;甚至連臺灣佛教界的僧俗四眾,也對漢傳佛教認識不清,而沒有堅固的信心。
我看到今天的臺灣,有許多佛教徒,不是一窩蜂的去學習藏傳佛教,就是一面倒的去依靠南傳佛教。原因就是不知道由祖先們努力了近兩千年的漢傳佛教,留下了龐大的智慧遺產,其可貴處是什麼?所以我非常樂意讓藏傳佛教的代言人達賴喇嘛,以及國際間的佛教徒們,聽到一些漢傳佛教也不錯的資訊。我是漢人,在漢傳佛教的環境中長大,受到的恩惠是無可比喻的,所以也想趁此機會向國內外人士提醒一下:漢傳系統的佛教徒們不要忘了,我們也有不少值得發揚光大,和世人分享的智慧財產。直到今天,日本、韓國、越南,還有許多人使用著它。(〈一、漢藏佛學大會談的籌備〉,《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5-26[法鼓全集2020] )
China
Post(《中國郵報》)等十二家,共計五十九篇;另又有電視媒體如:中視、台視、華視、TVBS及多家電台等。美國方面有:《世界日報》、《明報》、《星島日報》、《自由時報》、《國際日報》、《民眾日報》、《世界週刊》、《青年佛教通訊》、《佛青慧訊》、《太平洋時報週刊》以及The
New York Times(《紐約時報》)等十一家,共計六十八篇;以及世界衛視及華聲電台等。
(〈一○、拜訪沈居士.在象岡期勉悅眾菩薩〉,《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73-77[法鼓全集2020] )
師父表示,從早年留日的學費、生活費,到學成回國後,沈居士邀請他到美國大覺寺,幫他請英文老師教英文等等,真心感謝沈居士的幫助。記得以前我們每當問及沈伯伯是否記得此事,沈伯伯總是回答:「不記得了。」……他謙沖的表示,他幫的忙很小,這些錢如果當年是買件古董或是一幅畫,現在保存的也只是古董或畫作,但幫了師父,師父所做的事,卻利益了更多的眾生,聖嚴師父才是他的恩人,為他種下福田,他要感謝聖嚴師父。
聽了這一番話,我們早已感動得淚流滿面,而師父竟然也拿下眼鏡拭淚。師父表示,在他的這一生中,受到的打擊、挫折很多,因此,只要有那麼一絲絲的溫暖,一點點的鼓勵都會令他銘記在心,沈居士對他的幫助,真的是雪中送炭。(〈聖嚴師父的感恩行〉,陳果淳,《法鼓》,103期,1998年7月15日,版8)
(〈一○、拜訪沈居士.在象岡期勉悅眾菩薩〉,《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73-77[法鼓全集2020] )
參與籌辦本次對談的一項願心,除了希望達成漢藏二系佛法觀念的趨近之外,更希望讓世界上的其他人知道,佛教除了有達賴喇嘛這樣的西藏僧侶,也有漢傳的出家人;而漢文化與漢傳佛教,對整個佛教的發展,更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中國佛教未來的希望〉,《人生》,179期,1998年7月1日,頁36-39;今收入《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法鼓文化,2000年2月)
(〈一二、從紐約到劍橋〉,《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81[法鼓全集2020] )
(〈一二、從紐約到劍橋〉,《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81-82[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如何諦觀煩惱有四個步驟:一、知道什麼是分別起的煩惱障及所知障。二、知道什麼是俱生的煩惱障與所知障。三、知道什麼是見惑和思惑。四、知道如何斷除見惑及思惑。
至於消除煩惱,宜有四個層次:一、明察自己的煩惱心,是初發心的菩薩位。二、調伏自己的煩惱心,是三賢位的菩薩位。三、伏斷自己的煩惱心,是初地以上的無生忍菩薩位。四、斷盡最後一分無明,是佛果位。
如要明察自心的煩惱,乃至伏斷自心的煩惱,應當修行戒定慧三學,修行戒、施、忍、進、定、慧的六波羅蜜。必須發菩提心、發出離心、發大悲願心、發慚愧心及感恩心,才能持久下工夫,並且下深工夫,才能漸漸地由伏而斷,直到把煩惱斷盡。(〈願消三障諸煩惱〉,《人生》,183期,1998年11月1日,頁7)
(〈一二、從紐約到劍橋〉,《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82-83[法鼓全集2020] )
(〈一三、訪問香巴拉出版公司〉,《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84-87[法鼓全集2020] )
(〈一四、內觀中心演講「默照禪」〉,《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88-91[法鼓全集2020] )
他們(內觀禪佛教研究中心)修行內觀的南傳上座部禪法已二、三十年以上,傳授內觀禪法門,主持指導內觀禪的長短期禪修活動,也相當成功。由於他們從聖嚴師父的英文開示及英文著作中,讀到中國默照禪及禪宗的止觀雙運、定慧一體,頗能與南傳的內觀禪毘婆舍那(Vipassana)相契,而且在用於日常生活中,更有其優越之處,所以邀請聖嚴師父前往介紹。對師父強調以三聚淨戒、五戒十善為基礎,定慧一貫為宗旨,由心念清淨、行為清淨,而環境清淨、國土清淨的禪修次第,極為讚歎。並有幾位資深的禪修指導老師相約報名參加師父主持的禪七,也懇邀前往主持禪七。
這些老師,多半是泰緬著名禪師,如佛使比丘、阿姜查、烏巴慶、摩訶希撒耶道、摩訶波哇等的直傳弟子,也是多半出過家的美國居士。例如傑克.康斐爾德、約瑟夫.高特斯旦、峽隆.沙爾斯貝爾,以及勞瑞.羅森貝爾等人,都已擔任老師職務二十年以上,並且也出版了數種介紹南傳禪觀方法及理念的著作。(〈聖嚴師父美國內觀禪學社主講中國默照禪〉,《法鼓》,102期,1998年6月15日,版1。另參見:《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98-110[法鼓全集2020] )
(〈一九、參訪內觀禪修中心〉,《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11-114[法鼓全集2020] )
(〈中華佛教文化館 再度獲金壺獎肯定〉,《法鼓》,102期,1998年6月15日,版1)
(〈為唯識學的研究造橋鋪路─佛教唯識學研究中心〉,《人生》,178期,1998年6月1日,頁38-4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5)
(〈獲選為網路商業應用計畫優良單位〉,《法鼓》,104期,1998年8月15日,版1)
(〈序〉文見二○○○年八月)
一、佛法本來就是以人類為教化對象的。
二、人間淨土說的源流,是來自印度的大小乘諸種經論。
三、人間淨土的思想,在中國是歷經天台、淨土、華嚴、禪等諸宗對淨土觀的激盪,到宋初的永明延壽,結合諸宗,匯歸華嚴的理事等齊,唱出「一念成佛」之說。
四、人間淨土的主要根據,乃是:
(一)《仁王般若經》的「唯佛一人居淨土」。
(二)《華嚴經》的「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三)《法華經》的「我此土安隱」。
(四)《維摩經》的「直心是淨土」。
(五)《般若經》的「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六)《觀無量壽經》及《無量壽經》的淨土生因說。
五、中國首創建設人間淨土論的人是二十世紀初的太虛大師,首創人間佛教的是太虛的門生印順長老。
六、我本人綜合大小乘聖典以及古聖先賢們的智慧,構成如下的三點結論:
(一)信佛學法者,初發菩提心;成熟有情,嚴淨佛土;由人心清淨而行為清淨,由個人的三業清淨而使社會的環境清淨。
(二)一念清淨一念見淨土,一日清淨一日見淨土;一人清淨一人居淨土,多人清淨多人居淨土。
(三)此心由煩惱而顯菩提,此土由穢土而成淨土。便是《維摩經》的「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學術論考》,法鼓全集3輯1冊,法鼓文化,頁472-473[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建設 完成第一工區發包作業〉,《法鼓》,103期,1998年7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6)
(同上)
(〈新加坡圖書館成立 果理法師前往關懷〉,《法鼓》,104期,1998年8月15日,版6)
(〈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博覽會、座談會〉,《法鼓》,103期,1998年7月15日,版1)
目前佛教界已有共識:今天不辦教育,佛教沒有明天。佛學教育是佛教的命脈所繫,在佛教界以更多元的管道參與社會,學佛人口因而增加。當財力、人力資源相對提高的同時,審視當前的佛學教育,如何更具時代性、社會性,確實值得深省。
近半個世紀,兩岸佛學教育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開展,雖各具特色,但我們希望經由兩岸佛學教育的交流,以促進彼此的了解與發展,透過經驗、理念的交換,提昇整體佛教教育的品質,迎向二十一世紀的佛學教育。(〈兩岸佛學教育交流〉,《人生》,180期,1998年8月1日,頁20)
(〈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博覽會、座談會〉,《法鼓》,103期,1998年7月15日,版1)
我們兩岸的佛教界,大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今天若不辦教育,明天便沒有佛教」。由於兩岸實際狀況的不同,辦佛教教育的方式以及造就人才的成效,略有差異,若朝未來的十年二十年看,彼此的差距,必然愈來愈近。
我們從寺院接受養成教育的人,往往會把僧教育當作佛教教育的全部,其實僧教育雖是佛教教育的重心所在,佛教教育的涵義應該包括得更廣。例如對於信徒、以及在家居士之中有意願弘揚佛法、從事專業的佛教教育及文化工作者,也應有計畫地培養他們。所以今天我做的教育工作,分成三個方向:
一、僧團的宗教師教育。
二、大學及研究所教育。
三、對社會大眾的關懷教育。
我們的佛教教育的目的是在建設人間淨土,佛教教育的範圍,是從僧團拓展到每一個人的家庭、社會的每一個階層、學校的每一個層面,不一定勉強人人成為佛教徒,卻願以佛法的利益,分享給人間大眾。(〈當代的佛教教育〉,《人生》,180期,1998年8月1日,頁21-24)
(〈二一、兩岸佛學教育交流座談會〉,《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21[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二二、九場千人皈依的祈福法會〉,《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22-128[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二三、忙碌的行程〉,《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30-131[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大學董事會成立,董事長:聖嚴師父,董事:太子建設莊南田副董事長、花蓮師範學院陳伯璋校長、中研院吳京院士、中研院副院長楊國樞院士、中研院李亦園院士、政大鄭丁旺校長、中華佛學研究所副所長惠敏法師、法鼓山文教基金會副執行長果肇法師、永森企業公司常董周瑜芬。
師父於董事會議中感慨地說,佛教團體興辦大學,我們是最早創議,也是最早付諸行動的;但由於土地取得困難,所以延遲了設校的時間,不過,師父還是非常感謝政府的支持與協助,以及各方居士菩薩的護持,使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終於誕生了。(〈法鼓大學董事會成立〉,《法鼓》,104期,1998年8月15日,版1)
(〈三七、前往國家宗教局〉,《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16[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9)
(〈內觀中心葛印卡參訪法鼓山〉,《法鼓》,105期,1998年9月15日,版1)
(〈蕭萬長院長在病中到農禪寺禮佛〉,《法鼓》,105期,1998年9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9)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9)
(〈二三、忙碌的行程〉,《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30[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69)
以「大學院教育」培養建設人間淨土的高級專業人才;
以「大普化教育」推廣各項提昇人類品德的活動;
以「大關懷教育」普及各項溫暖人間環境的服務。
法鼓山推動的人間淨土的理念已經受到國際的肯定,這「一大使命、三大教育」正是建設人間淨土的基礎。(〈法鼓傳薪勝會擴大舉行〉,《法鼓》,105期,1998年9月15日,版1)
(〈二四、前往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33-141[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二五、遊覽及演講〉,《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46-149[法鼓全集2020] )
因為聖嚴師父難得來到該地,參加的禪眾都很珍惜,相當用功,聖嚴師父也極盡善巧,將基礎佛學無常、無我、空的觀點,配合因緣有、自性空的基礎觀法。從呼吸法的隨息、數息而至默照禪的修行法,介紹得相當細膩,使不少禪眾能有身心統一乃至內外統一的體驗。最後也介紹了話頭禪的練習法,雖已沒有時間用來實修,卻讓彼邦人士第一次聽到了正確的話頭禪法。最後說明印度阿含佛教的緣起思想:見緣起即見正法,見正法即見空性,見空性即悟佛道。又介紹印度大乘佛法的三系:中觀、唯識、如來藏,都是圍繞著緣起有、自性空闡明佛法。
禪期圓滿日,每一位禪眾都受了三皈五戒。(〈聖嚴師父首度到俄羅斯主持禪修〉,《法鼓》,105期,1998年9月15日,版1)
(〈三○、參觀功夫學校及禪畫藝術展覽〉,《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76-180[法鼓全集2020] )
(〈三二、參觀博物館及武術學校無極門〉,《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86-191[法鼓全集2020] )
(〈三三、訪問聖彼得堡大學〉,《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92-195[法鼓全集2020] )
(〈三四、飛往北京〉,《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96-199[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一抵達北京,立即受到當地學術界熱烈的歡迎,並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所長李志夫、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主任曾濟群的陪同下,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汝信、北京大學前後任副校長季羨林、郝斌、北京圖書館館長任繼愈,以及北大、人民大學等校沙蓮香、葛晨虹、方立天等著名教授,共進晚餐。席間學者們除表達對聖嚴師父學術地位與宗教情操的仰慕外,並對未來兩岸學術交流合作問題,廣泛而具體地交換了各種意見。(〈聖嚴師父兩岸佛學會議闡述佛教對東方文化的影響〉,《法鼓》,105期,1998年9月15日,版1)
(〈三五、兩岸學術會議主題演說〉,《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00-201[法鼓全集2020] )
一、佛教與東方文化的開展。
二、佛教成為漢文化的主流之一。
三、譯經助長了漢文化的發展。
四、憑藉教義內涵普遍弘傳。
五、佛學成為受人注目的新領域。(同上[法鼓全集2020] ;講詞見〈佛教對於東方文化的影響〉,《中華佛學學報》,12期,1999年,頁1-9;今收《漢傳佛教的智慧生活》,法鼓文化,2000年2月)
(〈三五、兩岸學術會議主題演說〉,《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04[法鼓全集2020] )
(〈三五、兩岸學術會議主題演說〉,《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05-206[法鼓全集2020] )
(〈三六、訪問北京圖書館及北京大學〉,《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07-214[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同上[法鼓全集2020] )
(〈三七、前往國家宗教局〉,《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15-217[法鼓全集2020] )
(〈三八、回到臺灣〉,《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18-219[法鼓全集2020] )
(〈四一、護持法鼓大學義賣會〉,《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33-234[法鼓全集2020] )
為達成環保教育目的,勸導鄉民,一律素果鮮花簡單飲料祭拜孤魂;不燒冥紙、不燒棒香、不點臘燭。法師開示舉辦原則云:法會免費提供超薦牌位,並將法會結餘,留作四鄉鎮急難救助金及活動經費。法會以提昇人品,改善民風、導正民俗,以達成文化教育目的。(〈北海岸中元平安超度法會功德圓滿 達到心靈、禮儀環保教育功能〉,《法鼓》,106期,1998年10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72)
(〈北大國際處主任郝平來訪〉,《法鼓》,106期,1998年10月15日,版1)
(〈農禪寺剃度典禮 十九位菩薩發心出家〉,《法鼓》,106期,1998年10月15日,版1)
(〈二三、忙碌的行程〉,《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131-132[法鼓全集2020] )
(《人生》,183期,1998年11月1日,頁54-56[法鼓全集2020] ;今收《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71-174[法鼓全集2020] )
我們相信:如果人心不正,行為乖張,便會引起鬼神的忿怒,以致於也為人間社會帶來疾病和災難等種種的不安。我們舉辦平安祈福法會的作用,固然是以佛法召請幽冥界的眾生,前來接受佛法的開導而放下心中的執著,或者往生佛國,或者轉生善道,接受了佛法的感召,至少也會成為保佑人間安寧的護法善神。再者,更重要的是,我們參加祈福法會的全體大眾,在祈禱諸佛菩薩及護法善神的加被之外,也應當學習諸佛菩薩的智慧和慈悲,來做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以身作則,自度度人。人人若能如此,我們的人間社會,必定平安,必定祥和。(〈以佛法祝福大家〉,《法鼓》,106期,1998年10月15日,版2;另參見:《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421[法鼓全集2020] )
人間淨土的理念,我是依據許多佛經佛語的綜合研究而提出來的,主要的有:一、《增一阿含經》說:「諸佛皆出人間」。二、《四分律》有說佛陀初度五比丘,便叮嚀他們要分頭遊化人間。三、《維摩經》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四、《大般若經》說:「饒益眾生」,即是「嚴淨佛土。」五、《華嚴經》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六、《法華經》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七、《宗鏡錄》主張「一念成佛」之說:一念與佛的慈悲和智慧相應,此一念即已成佛;一念與佛相應,一念住於淨土;多念與佛相應,多念住於淨土;一人與佛相應,一人住於淨土;多人與佛相應,多人住於淨土;人人與佛相應,人人住於淨土。(〈繼往開來(下)〉,《法鼓》,112期,1999年4月15日,版2;另參見:《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138-139[法鼓全集2020] )
(〈凝聚悅眾力量 邁向法鼓山十週年〉,《法鼓》,106期,1998年10月15日,版1)
(〈法脈同源 茗山、性空長老來訪〉,《法鼓》,107期,1998年11月15日,版1)
法鼓山舉辦這個義賣會的目的有三:
一、向社會大眾傳達「法鼓山要辦一所精緻的人文社會大學」的訊息。
二、希望藉義賣會來傳達法鼓大學教育的精神,那就是「重視人品的提昇」、「淨化社會、淨化人間」,法鼓大學要負起文化的使命和教育的功能。
三、籌措龐大的建校經費。至於能籌募到多少經費,則不預先設定目標,多多益善,哪怕只有一塊錢,也值得感恩、感謝。
法鼓大學著重在人文思想和社會關懷,以人文教育達成提昇人品的目的,以社會教育達成建設人間淨土的目的。
我們是以佛教的精神和悲願心來創辦這所大學,並不強迫所有師生都成為佛教徒。(〈分享宗教與藝術的善與美―專訪聖嚴法師談藝術品及珠寶義賣會〉,《法鼓》,107期,1998年11月15日,版6、8[法鼓全集2020] ;收入《法鼓山的方向》,法鼓全集8輯6冊,法鼓文化,頁287-290[法鼓全集2020] )
當天之義賣分兩場次,上午的珠寶場次由高信譚主持,傳家拍賣總經理郭倩如主拍,下午的書畫場次,由張小燕主持,蘇富比前董事長衣淑凡主拍。這次義賣會,非常難得的是一五七件的珠寶全數賣出,而書畫藝術品則賣出了一五六件,超過了總數的四分之三。現場最令人感動的是有好幾位菩薩買了又捐出來再義賣,而主持人張小燕特別以二十萬元買下一幅名為「禪」的畫送給聖嚴師父;林惺嶽的「人間淨土」則以二百萬元賣出,購買者更當場將這件與法鼓山理念相合的作品轉贈師父,並希望師父帶著大家一起建設人間淨土。(〈結合藝術界力量 共同護持法鼓大學〉,《法鼓》,106期,1998年10月15日,版1)
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為菁英禪修營的學員,也是法鼓山護法總會副會長,這次更在他的推薦下,促成了這場講座。
聖嚴師父以:「超越主觀與客觀就是智慧,放下自我與非我就是慈悲」,勉勵主管在面對事情的時候,以慈悲與智慧調整自己、處理事情,永遠不要以對立的心態與任何人相處。尤其身處複雜而多變的社會環境,強調唯有改善自己的品質,以佛法的因緣、因果、無常、慈悲、智慧,來處理不同的人事物,才會永遠保持警覺和開創的心。(〈聖嚴師父應邀統一超商專題演講〉,《法鼓》,107期,1998年11月15日,版1)
法鼓山如同是一個專業的專賣店,不是能夠廣泛推銷一切商品的百貨公司,集中人力和物力,來做社會的啟蒙運動,當然沒有辦法平等普遍推廣顯密各宗各派所有的特色。我們的修行,是中國的禪和淨土;我們的生活,是依據戒律的倫理;而我們根本佛教思想的源頭,是《阿含經》的緣起性空。所以請大家不要把我們簡單的團體,帶失了方向,變成複雜化。有人希望我們樣樣都要兼顧,這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是我們所做不到的,也會變成樣樣要做,結果卻事事無法著力,那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四三、北美法鼓山年會.專題演講〉,《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50-251[法鼓全集2020] )
(〈惠敏法師、果品法師代表佛教界出席國際醫療會議〉,《法鼓》,107期,1998年11月15日,版1)
(〈四三、北美法鼓山年會.專題演講〉,《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51[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74-175)
(〈四三、北美法鼓山年會.專題演講〉,《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51[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應邀至羅格斯大學講說禪修之道〉,《法鼓》,108期,1998年12月15日,版1[法鼓全集2020] ;講詞今收《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179-186[法鼓全集2020] )
(〈紐約東初禪寺助念組聯誼會〉,《法鼓》,108期,1998年12月15日,版1)
(〈四四、不一樣的禪七.我又要得獎〉,《兩千年行腳》,法鼓全集6輯11冊,法鼓文化,頁253[法鼓全集2020] )
在以往每次禪七中,由於禪眾的程度不同,所以數息、隨息、話頭、默照配合著因人而異的指導,直到去年(一九九八)的十一、十二月,才有機會把禪七的內容精緻化,每一個禪七統一在同一類的方法上。(〈一、演講會與高峯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1[法鼓全集2020] )
Silent
Illumination,於二〇〇八年由香巴拉出版公司出版。而後,由單德興中譯為:《無法之法─聖嚴法師默照禪法旨要》,於二〇〇九年由法鼓文化出版。
(〈法鼓山臺東信行寺義賣園遊會〉,《法鼓》,108期,1998年12月15日,版1)
(〈自序〉,《探索識界─八識規矩頌講記》,法鼓全集7輯9冊,法鼓文化,頁3-5[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一九九八年度大事記〉,《法鼓》,109期,1999年1月15日,版5)
(同上)
(〈聖嚴師父指導歐亞美人士話頭禪七〉,《法鼓》,109期,1999年1月15日,版1)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六年 / 西元一九九七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八年 / 西元一九九九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