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八年 / 西元一九九九年

聖嚴法師


民國八十八年 / 西元一九九九年

聖嚴法師七十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澳門政權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 九二一集集大地震,造成二千多人死亡,數萬人受傷。
  • 法鼓山舉行「1999法鼓山第一屆全球僧團大會」,討論「法鼓山寺組織章程」。

法師大事

  • 獲中華民國公益團體服務協會第一屆「國家公益獎」。
  • 首度前往德國柏林舉辦禪七、指導禪修。
  • 九二一大地震後,赴臺中、南投等地關懷,成立安心服務團,推動「法鼓山安心系列—關懷專案」,提倡「人心重建」工作。
  • 增補出版《法鼓全集》,全套共七十冊。

法鼓山教育園區第一期工程的奠基大典,吳京先生以部長身分前來致賀並主持儀典後,我向他提出教育工程的報告,認為教育並非僅靠學校教育的設施,宜將之延伸到人的一生中去,當由青年男女決定結婚之前,就要開始討論如何準備迎接孩子的來臨。父母有了健康的身心,才能孕育具有健康身心的孩子,接下來是父母共同努力的胎教、嬰教、幼教、家教,加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成人教育,乃至臨終教育,總名之為人的終身教育。〈序吳京居士《讓孩子快樂成長》〉《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22[法鼓全集2020] )

我們的社會裡,有許多人沉迷於對宗教現象及信仰效果的追求,因而失去了自立自信的能力,也混亂了正常人的生活秩序,甚至招致族群之間的相互殺伐、家人之間的口角戰爭。

也有許多人認為:宗教信仰,僅是愚夫愚婦的行為,求神、拜佛、許願,無非是原始人類所殘留的風俗習慣及神話傳說,縱然有若干奇蹟的效應,也不過是出於信仰者本身的心理作用,充其量也是自然現象的巧合,根本沒有什麼鬼靈神明與佛菩薩的存在。

其實,這兩者都不是現代知識分子對宗教信仰所應有的態度。因為人類的高度文化及其智慧的產生,多是淵源於宗教,人類之有心靈生活與精神領域的開發,也多是來自宗教信仰的實踐。

宗教信仰之所以在我們的社會中,造成沉迷氾濫及否定排斥的兩種極端,乃是由於知識分子對於宗教所持的態度不明確,所做的正面關懷太少,對於宗教的常識不足,也無法給宗教信仰多做一些疏導性的工作,因此使得我們的社會大眾,若不是一窩蜂地盲從,便是一面倒地批判。加上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新聞媒體的爭相報導,以致讓大家一方面錯認為宗教信仰非常發達,另一方面又誤以為宗教信仰是給社會帶來了更多不安的因素。這也正是現代知識分子們應該加以深思的一個課題。〈知識分子與宗教關懷〉《聯合報》,1999年2月26日,副刊

〈十大傑出平安貢獻獎選拔開始〉《法鼓》,110期,1999年2月15日,版1

中華佛學研究所大力支持「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的成立,希望加快電子佛典的發展速度。該協會自去年二月成立以來,已完成六冊《大藏經》的電子化,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二十三冊,而整部五十五冊的《大正藏》,將在五年內全部完成。

中華佛學研究所在去年成立了「網路資料室」,網羅國內外優秀的佛典電子化人才,在軟、硬體上全力配合電子佛典的進行。相信透過這次的會議研討與互動,佛典電子化有突破性的開展,也可擴展我們的視野;未來,中華佛研所將會把有關電子佛典的製作、運用、研發,作為我們的重點與特色。〈CBETA協辦國際電子資訊聯合會議〉《法鼓》,110期,1999年2月15日,版1;另參見:〈三、學術會議─人的素質與電子佛典〉《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24-26[法鼓全集2020] )

〈二、受獎和頒獎〉《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9-20[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榮獲國家公益獎〉《法鼓》,110期,1999年2月15日,版1

〈法鼓山承續齋明寺法務〉《法鼓》,110期,1999年2月15日,版1

案:齋明寺於清朝道光末年(西元一八四〇年)間創立。一九三九年由江張仁居士接任第六任住持;六十年後,今年(一九九九)一月二十二日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工作。
江張仁居士等十年來努力於齋明寺回歸佛教正統法脈,不斷尋覓恰當之正信佛教團體接續齋明寺法務,經了解法鼓山及聖嚴法師所推動之理念與作法,確定法鼓山為接續齋明寺法務最適合之佛教團體,因克服種種障礙,並親撰三封至誠懇切萬言書予法師,成就如此因緣。

〈日本立正大學派代表訪問法鼓山〉《法鼓》,111期,1999年3月15日,版1

〈自序〉《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3[法鼓全集2020] )

〈一、演講會與高峰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4[法鼓全集2020] )

〈一、演講會與高峰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2-14[法鼓全集2020] )

今日歐美科技發達的國家,都不會否認宗教的存在與需要,而身為宗教徒者,必須從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到人與宇宙的關係思考,才能觸及到宗教的本質。凡是人類的文化都叫作人文,科技也是人文的一部分,因此人文和科技是一體的兩面,如果科學少了人文的指導,就會帶來毀滅的危機,因此,全世界的人類都有責任,共同避免人文與科技對立的風氣。〈一、演講會與高峰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3-14[法鼓全集2020] )

我今天提出一個新的想法,大家未來也可以朝這方向去摸索、思考:二十一世紀的五十年代,佛教會是什麼面貌?請大家思考一下,我們如何創造、如何迎接?

現代佛教很明顯是藏傳、漢傳、南傳這三個大系統;……未來五十年以後的世界佛教則是整體的。

我們要有宏觀、有遠見,把釋迦牟尼佛整體的教理和教義整合,成為世界的佛教。

高層社會有一批人在思考、在釐清,從歷史源流、義理來呈現開、合的現象,而開合之後,世界上的人需要的究竟是什麼,逐漸形成一個趨勢,這個趨勢可以代表整體的、正統的佛法。中華佛學研究所紀錄稿

〈法鼓山受邀參與植樹節活動〉《法鼓》,112期,1999年4月15日,版1

〈佛化婚禮締結菩提姻緣〉《法鼓》,112期,1999年4月15日,版1

〈一、演講會與高峰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4-15[法鼓全集2020] )

案:原計畫為主持三場專題演講,因法師健康問題,於是籌備單位改採「祈福法會」、「名人對談」以減輕負擔。對談型態仿自《不一樣的聲音》,除貴賓之外,邀請中華電視公司資深主持人陳月卿女士串場發問。

〈一、演講會與高峰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5[法鼓全集2020] )

〈序曹敬三居士《中國佛教各山各寺》〉《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25-126[法鼓全集2020] )

〈一、演講會與高峰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5[法鼓全集2020] )

人必須先跟自己的內心和諧相處,然後跟環境裡面的人和諧相處;進一步跟大自然和諧相處;再進一步以宇宙為自我,萬物與我同根,天地與我同體;最後必須超越個人的小我和宇宙的大我,那才是絕對的自在。所謂賢人和聖人的境界,也不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只要能一念清淨、一念超越,就能在一念之間體驗到聖賢的心境。這是人人都可以試著體驗,如果大家願意體驗,常常體驗,那就是我們在提倡的「人間淨土」的實現,也就是大家所祈求的社會平安,那並不是一個空洞的信仰和理想。〈一、演講會與高峰座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6-17[法鼓全集2020] )

與會貴賓有:來自大陸北京,北大前副校長、現任北京大學教授之中國人文學泰斗八十八歲的季羨林先生;現任北京圖書館館長、北京大學教授八十一歲的任繼愈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前副院長汝信及現任北大副校長的郝斌教授等二十位大陸學界代表,及三位香港中文大學的學者,專程趕至臺北參加這場盛會。

臺灣地區的與會代表,則包括前教育部長吳京先生、臺灣大學陳維昭校長、師大代理校長簡茂發博士、實踐大學謝孟雄校長、元智大學王國明校長、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張凱元校長、東吳大學劉源俊校長、北師院吳清山校長等多人。〈法鼓大學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研討會 季羨林等重要學者首度來臺〉《法鼓》,112期,1999年4月15日,版1

案:季羨林先生,德國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原先專攻西洋文學,後主攻印度梵文,精通東西方八種語文,回國後擔任北京大學東方語文學系主任,於胡適先生擔任北大校長期間,已是備受尊崇之年輕學者。
任繼愈先生,為中國哲學史權威,對於中國佛教思想史研究,有其獨到成就,原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中國佛教之領導人物。
法師於一九九一年四月訪問北京時,經冉雲華教授與季老初識,並邀得為其出版發行《季羡林佛教學術論文集》,列為「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第四種。
去年(一九九八)九月六日及七日,中華佛研所與北京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佛教與東方文化學術研討會」。會議期中,法師與季先生及任先生多次接觸,因邀約其出席在臺灣召開之學術會議。(參見〈三、學術會議─人的素質與電子佛典〉《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28-31[法鼓全集2020] )

聖嚴師父在開幕典禮中特別對「人文關懷」的意涵進行闡述,重點就在於以「人」為重心的思考方式,是對個人尊嚴與價值的尊重。但是現今科技的發展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及思維方法,造成環境汙染,使生態失去平衡,甚至引發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對立不安;而這種環境失調、人心不安的問題,恐怕在二十一世紀產生嚴重的影響。

有鑑於此,師父提出落實回到人的立場的作法,這也是法鼓山近年來推行的「四環」運動的主要理念,從每個人在心靈環保、禮儀環保、生活環保及自然環保的學習中,體現對人與自然的尊重與關懷。〈法鼓大學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研討會 季羨林等重要學者首度來臺〉《法鼓》,112期,1999年4月15日,版1

團體的出現、團體的持續─所謂永續經營所應具備的條件是什麼?

中國二十世紀上半葉出現了太虛大師,可惜他只有思想,沒有形成永續的團體。而他的思想帶動後人的方向,影響中國的佛教,甚至也影響越南的佛教,但還談不上對世界佛教的影響。二十世紀下半葉有印順法師的出現,印順法師雖然也沒有帶出團體,但他有帶出思潮,影響了佛教的整個風氣。

在臺灣來講,從六○年代,或更早從五○年開始,星雲法師最早帶動風氣,至今約五十年。慈濟功德會約三十年。法鼓山也是一個團體,至今不到十年,甚至比香光寺還短。

團體的創始人去世後,此團體還會不會存在?若不存在,是因為此團體沒有制度、組織,沒有一定的理念,只以開創人為標準而做事,將他當神來看、當偶像來供養。

不斷回到法的源頭與本義,是一個團體不會滅亡的原因。

我們這個團體也一樣。當我逝後,我們這個團體應該還會存在,但應朝這些方向去準備:

一、榮譽:參加此團體的人,會不會感到光榮?就是以身為法鼓山的一員為榮。

二、成長:參與此團體,除了榮譽的分享之外,自己本身是否有成長?團體對自身有何助益?個人學到了什麼?若有成長的感覺就會感到值得。

三、成就:成就是從你個人的奉獻中而來。對團體、對社會、對自己的家庭等,將自己的價值奉獻出來。

很重要的是,一個團體,雖然創辦人逝世了,若能繼續保有此三者,則此團體不會垮台。

有救亡圖存的心,以及榮譽、成長、成就,是今天提出來給大家分享的。中華佛學研究所紀錄稿

《中華佛學研究》,3期,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1999年3月,頁1-17

去年(一九九八)九月,在臺北榮民總醫院作定期健康檢查,發現白血球、紅血球、血小板指數偏低很多,而腎臟功能衰退,脾臟肥大,心臟瓣膜擴張、造血功能不良。

三個多月以後,回臺灣再度檢查,腎臟、脾臟、心臟都沒有惡化,可是發現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的指數繼續下降,我也常常有疲倦的感覺,再加上緊密的日程,逼得我喘不過氣來。

而且,一顆臼齒,做根管治療時,不小心消毒液滲漏到舌頭右下方,造成嚴重傷口。不要說吃飯時會碰到,凡是開口講話,傷口就會被那顆臼齒摩擦,猶如刀割。

由於這一番折騰,身體上的其他毛病紛紛出現。本來每晚睡眠四至五小時之間,只要起身小解一次,到了這個階段,晚上小解的次數頻繁到五次之多,而白天每三十分鐘就要上一次廁所。經過超音波及各種腹腔內視鏡檢查的結果,發現攝護腺肥大,膀胱發炎鬆弛無力。有人建議我一勞永逸去做手術切除,據說老年人都會有類似的病症,以現在的科技,不需要大驚小怪。可是看到我的驗血報告,醫生勸我免了,以免造成流血不止,加上我的免疫系統也不夠強,很容易發生感染的病變,所以還是勸我充分休養,定時吃藥。〈四、健康出狀況.累及許多人〉《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32-34[法鼓全集2020] )

得獎者包括比利時籍的潘爾溫神父、人稱「柯媽媽」的柯蔡玉瓊居士、創辦瑪利亞啟智學園的莊宏達醫師、在高雄消防隊設立愛心基金的歐國忠先生;團體部分則有嘉邑行善團、婦女救援基金會、陽光文教基金會、創世基金會、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及救國團的張老師等六個團體。

其中,嘉邑行善團更將所獲得的二十萬元獎金又回贈給法鼓山,做為建校基金。〈法鼓山平安貢獻獎 十傑大愛照亮人間〉《法鼓》,112期,1999年4月15日,版1

〈藏傳四十世薩迦崔欽法王來訪〉《法鼓》,113期,1999年5月15日,版1

〈五、訪新加坡的因緣〉《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39-40[法鼓全集2020] )

案:本次行程原於三月已通知取消,因新加坡、德國等地殷勤勸請,法師於是勉行。所幸健康情形亦已趨好轉。

〈六、連場爆滿〉《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41[法鼓全集2020] )

〈闊別十七年 聖嚴師父再度踏上新加坡〉《法鼓》,113期,1999年5月15日,版1

〈迢迢千里傳法音 聖嚴師父新加坡弘法行〉《法鼓》,113期,1999年5月15日,版2

因果的道理,應該從兩個方向去認識:一般的佛教徒認為現在遭遇災難是由於過去造了惡業,所以罪有應得,自作自受,應該好好地懺悔。若從菩薩行的觀點來看,許多的不幸和災難,都是正面的慈悲行,正所謂現身說法。

對受災難的當事人來講,這是一份任務,為了使他有機會生起更大的慈悲心和精進心,使其智慧與慈悲成長得更多更快。對於四周相關的人來講,是幫助他們面對災難與困苦,然後學習如何解脫災難與困苦的問題。特別是親人,由於家中有了這樣的人,需要照顧關愛,使得他們都能成長成熟得更多一些,也沒有機會去浪費光陰、消耗金錢於無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中,同時也會以同理心去看待社會上有同樣遭遇的人士和家庭。由於這樣的原因,所以說這是出於菩薩在過去世中所發的大悲願心,現身化作活生生的教材,來自利而利人。

因此我勉勵歐陽夫人,不要以為自己是前世做了壞事,今生才得這個傷殘的惡報,要相信自己是來現身說法,自利利人的,天底下有許多堅強樂觀的殘障人士,都是從絕望中走過來的。〈九、歐陽代表官邸說因果〉《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59-61[法鼓全集2020] )

隆根長老是我的江蘇同鄉,早期先從香港到臺灣,也常常到中華佛教文化館看我的先師東初老人。他在編輯《海潮音》雜誌時,我也是他的作者之一,彼此關係匪淺,尤其這次弘法大會,原來說好是由佛總主辦,所以應該要去向他表示歉意。

一同受戒的戒兄淨空法師,雖然他提倡淨土宗,我提倡禪法,我們兩人在法義的認知上或有什麼偏重偏輕之處,但我一向對他很尊敬,因為他真是一位現代的法匠。近四年來定居新加坡,訓練了一批又一批的講經弘法青年人才。特別是在我閉關期間,他替我找全了《弘一法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借給我研究,這是我畢生感激的事,所以我應該去看看他。〈八、拜訪兩位長老法師〉《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56-57[法鼓全集2020] )

〈七、在新加坡接觸到的菩薩們〉《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53[法鼓全集2020] )

〈我與現代雕塑大師楊英風先生─附楊美惠女士〉《人生》,191期,1999年7月1日,頁38-41[法鼓全集2020] ;今收《悼念.遊化》,法鼓全集3輯7冊,法鼓文化,頁175-181[法鼓全集2020] )

我被他們邀請,是因為我有兩本書被譯成了波蘭文及德文,又因前年(一九九七)我去波蘭主持禪七,以及到克羅埃西亞指導禪修,也有幾位德國人去波蘭和克羅埃西亞跟我學過禪。這回是透過我的英國弟子約翰.克魯克博士邀請我的。〈十、飛到德國〉《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63[法鼓全集2020] )

〈一五、柏林國立博物館〉《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88-91[法鼓全集2020] )

〈一六、集中營紀念館〉《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92-100[法鼓全集2020] )

〈一二、一場精簡的演講〉《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72-75[法鼓全集2020] )

這次在柏林舉辦的禪七場地,是租用一座古堡,位於柏林東部境內,距離市區大約兩百多公里,兩個小時的車程。

這次禪七,實際報到了四十九人。其中除了十七位德國當地人之外,其他的人員分別來自於波蘭、美國、瑞士、英國、澳洲、沙烏地阿拉伯、南非、葡萄牙、以色列、克羅埃西亞、加拿大和臺灣,共十二個國家,包括了全球五大洲的人士。這是自從我主持禪七指導以來涵蓋區域最廣的一次。〈一三、在古堡中打禪七〉《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76-79[法鼓全集2020] )

我先介紹了修止修觀,入定發慧的基礎觀念,然後引導他們從心的集中、身心統一、內外統一而進入中觀的次第過程;用話頭也可以用默照,雖然這兩種都是頓悟的禪修法門,但介紹時,也都分成了幾個次第,所以讓禪眾各取所需,分別選用對他們適合而能用的方法。同時我也配合著方法,講出慚愧、懺悔、菩提心和出離心、感恩和迴向的修行觀念。

尤其為他們指出:修行方法,不論任何人、任何宗教信仰者,都可以練習,也都可獲得利益,唯其如果沒有依照佛法的原則和基本的因緣觀,便對無我、性空的認知不相應,即無從完成明心見性、頓悟成佛的目的,最多只可以經驗到統一心的大我境界而無法窺知無心境界。這是我反覆向他們一再說明的。

我又告訴他們:禪修最好當然是能開悟,但如果不能開悟,只要願意練習禪的方法,運用佛法的觀念,就可隨時隨地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平安的利益,也能長養慈悲心和智慧。同時,縱然在開悟之後,也不等於不必再修行了。「悟」是體驗到當煩惱脫落時,心非常的自在,但還是凡夫,需要繼續地修行,那是從明知煩惱、調伏煩惱、斷滅煩惱,才算轉凡成聖。

禪七的最後一天下午,也在古堡後庭草地上指導禪眾如何從直觀的觀法,進入中觀的觀法。因為不論用話頭、默照或數息等的哪一種方法,如果到了只有方法沒有妄念的程度,參話頭不見疑團,用默照不能到自我中心脫落,用數息到了無息可數、或無數目可數,而我執依然之時,最好是採用直觀而進入中觀。

所謂直觀是以心觀境之時,不給名字、不加形容、不做比較。這個自我和一切境界,本是非常平安的、了無差別的,直觀法便能使你把相對的境跟你合而為一。再進一步,用中觀法觀相對的境是空,觀與境合一的我也非真有,故中觀也就是空觀;雖有境,但既不把它當成與我對立,也不把它當成與我統一,境非真有,我是假相;一切都有,就是沒有我,也沒有非我,空去一切執著,便是觀空成就。它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裡所說的「如來」就是無我的大覺智海,是以般若的空慧,照見五蘊無我。〈一四、如何指導禪修〉《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80-84[法鼓全集2020] )

〈一八、給歐洲禪修者的叮嚀〉《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09[法鼓全集2020] )

〈一七、凱旋門與柏林圍牆〉《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02-107[法鼓全集2020] )

我指示了三個原則:一、傳授的一定是我所教的方法。二、不可以夾雜其他教派的任何方法來混同著談和用。三、中國禪法一定不會違背基礎的佛教思想:緣起性空、因果不空,同時絕對不可涉及神通、感應以及所謂特異功能的現象,否則就會誤入歧途,偏離正統禪法的宗旨。不然名字叫作西方人的中國禪學會,結果又弄氣功、灌頂、加持、神通,那就對不起我,也對不起中國禪宗歷代祖師了。因為中國禪法是非常乾淨、落實在正常人的現實生活中,過正常人的精進而有智慧的生活。〈一八、給歐洲禪修者的叮嚀〉《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08-109[法鼓全集2020] )

〈一八、給歐洲禪修者的叮嚀〉《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10[法鼓全集2020] )

〈序梁寒衣居士《元曉.義湘傳》〉《書序》,法鼓全集3輯5冊,法鼓文化,頁128-130[法鼓全集2020] )

〈東初禪寺浴佛
聖嚴師父為大眾祝福〉
《法鼓》,114期,1999年6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86

同上

〈法鼓山再獲金壺獎肯定慈善〉《法鼓》,115期,1999年7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87

此稿是寫我在抱病中的弘化經歷。

本書命名「抱疾遊高峯」,乃因這一陣子,算是我歷年來衰老病弱的頂點;接觸高層人物的機會之多,參與場面,往往就是標明為高峯(summit),都是我生平的首遇;多場暢談及演講,被視為具有國家層級乃至國際水準。在這期間,我有三本英文著述被美國香巴拉、雙日、牛津等三家名出版公司接受出版;增訂的《法鼓全集》共七十冊面世;林其賢編著的《聖嚴法師七十年譜》鉅著成書出版;施叔青為我撰寫的傳記《枯木開花》成為市面的暢銷書;到了十月底,又知道我得到行政院文建會頒發的「國家文化獎」,是對文化工作有傑出及終身貢獻者的肯定。類似的許多事件,都破了我生命史的紀錄。

曾有一位傑出的登山家,於聖母峯歷劫歸來後告訴朋友們說:「高峯絕無坦途」。我以老病之身,活到七十一歲,才經歷到人生的高峯,旁觀者可能覺得風光,而我自己,雖非攀登極峯與死神賭命可比,由於體力不濟、學問淺薄、德養未充、業障太重,所以一路顛顛沛沛。博得這些榮譽,對於佛法的普及當然有用,於我個人的幻軀來說,無非是虛名而已!〈自序〉《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3-6[法鼓全集2020] )

《佛遺教經》,法鼓全集7輯13冊之2,法鼓文化[法鼓全集2020] )

《八大人覺經》,法鼓全集7輯13冊之1,法鼓文化[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88

同上

〈蕭萬長、施明德、宋楚瑜、許信良相繼拜訪聖嚴師父〉《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89

〈中華佛研所辦佛學與資訊研討會〉《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89

〈北五區勸募會員授證暨法鼓傳薪〉《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89

〈蕭萬長、施明德、宋楚瑜、許信良相繼拜訪聖嚴師父〉《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鄭丁旺校長提出校園規畫的建議案,李亦園院士則提出了師資儲備的建議案,陳伯璋校長則提出了招生的建議。另外則是普遍的如何與國外建立相關的交流計畫,以及及早規畫網路等問題。

聖嚴師父則期勉法鼓大學應積極與大陸和世界各國知名學府、機構,建立交流關係,以提昇該校學術地位。

最後,曾校長說明,圖書館為大學之心臟,為學校預作綢繆,公開接受各界捐贈圖書。目前已接受臺灣大學等機構或個人捐贈圖書超過二萬冊。今後繼續接受各界之捐贈,以充實未來之館藏。〈法鼓大學董事會議 曾校長談校務〉《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返國首次皈依祈福法會盛大舉行〉《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89

同上

〈蕭萬長、施明德、宋楚瑜、許信良相繼拜訪聖嚴師父〉《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南臺灣關懷迴響熱烈〉《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同上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0

聖嚴師父在開示時,不但說明了皈依三寶的意義,更提出了法鼓山所推動的「心五四」運動,亦即「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希望大眾從自己做起,然後影響他人,共同推動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運動。師父強調,要將每個人都當成菩薩看待,如此慈悲心會增長。師父更勉勵每個人,不要和自己過不去,也不要和別人過不去,只要人我之間沒有對立,那就是觀自在菩薩。

隨後,師父期許在場的菩薩「以每個人,接引十位新勸募會員」為目標,如此,公元兩千年時,就有兩千位勸募會員。師父鼓勵大眾發願,只要肯發願,行菩薩道,就有可能做到。師父更勉勵在場的會員,什麼時候臺南有五百位勸募會員接受授證,師父就什麼時候再來臺南。這番話讓與會者受到極大的鼓舞,也響起如雷的掌聲。〈聖嚴師父南臺灣關懷迴響熱烈〉《法鼓》,116期,1999年8月15日,版1

〈聖嚴師父展開弘化行程〉《法鼓》,115期,1999年7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0

〈衛星傳訊新啟用 可在各分院同步聽經〉《法鼓》,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0-191

〈農委會彭作奎主委輕鬆學禪〉《法鼓》,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1

同上

同上

榮董聯誼會召集人陳盛沺表示,「圓滿一○○○」的目標是希望在八月二十一日前再接引七十五位菩薩發心加入榮譽董事的行列,讓原本的九百二十五位榮董人數能夠圓滿至一千位。而在此案全體工作人員的全力推動下,反應相當熱烈,人數很快就到達三百人,是原來預期的四倍。

晚會由名新聞主播葉樹姍、名演員陳亞蘭擔任主持人,她們兩位不但是新任榮董,更發心義務擔任主持人。前來參加盛會的貴賓還包括臺北市長馬英九、台視總經理詹春柏、中視總經理江奉琪、華視總經理楊培基、民視總經理陳剛信,名電視製作人周遊、楊佩佩、張光斗、陳麗華、趙大深,演員陳麗麗等人也都來共襄盛舉。〈圓滿1000達成目標 再向圓滿2000邁進〉《法鼓》,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1

〈法鼓山法行會〉《法鼓》,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8

案:自一九九二年,法鼓山首次舉辦「社會菁英禪修營」以來,迄已十五屆,接引八百五十位以上在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文教、企業、政商界的社會菁英。
這群社會菁英,其中女學員及男學員的眷屬,組成「法緣會」,除定期聚會、關懷之外,並在法鼓山許多重要活動擔任引禮工作。
一九九六年,禪修營的學員為了護持、推動法鼓山的理念,發願成立「法行會」,邀請每一位「菁英禪修營」學員加入,提供個人專長與人脈,作為法鼓山的支援與協助。

今年是我們法鼓山成立第十週年。多年以來,我們為國家、社會,乃至於全球所做的奉獻,是以心靈環保來導正人的觀念,以禮儀環保來轉化人的氣質,以生活環保來鼓勵勤勞儉樸,以自然環保來愛惜自然資源。

我們是以「成就他人來成就自己」的奉獻精神,以終身學習、終身成長、終身奉獻的感恩的心態,來從事全面教育工作。如果有人要問:「法鼓山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團體?」我要簡單地告訴諸位:是「精神啟蒙運動的生活教育的團體」,也就是以心靈的淨化為主導的終身教育。

多年以來,我們在心靈建設方面,展開了一連串的實踐的活動,每一項活動都負有淨化人心的教育功能。把以往各項的活動整合起來,總名之為「心五四」運動,因為我們所提倡的「心五四」運動,是不分宗教、種族、年齡,所以適合於我們全世界的每一個人。〈心五四運動─新世紀的生活標竿〉《法鼓》,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2

法鼓山十年來,從佛陀的智慧出發,以心為主,推出了一系列淨化人心、淨化社會的理念。從「心靈環保」觀念的推展開始,法鼓山陸續推出了安身、安心、安家、安業的「四安」;需要、想要、能要、該要的「四要」;感化、感動、感謝、感恩的「四感」;知福、惜福、種福、培福的「四福」等心靈運動。加上法鼓山長期倡導: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的「四它」運動,成為五個「四」的心靈淨化運動,總結成為「心五四」運動。

從心靈環保開始,我們還提倡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的「四環」運動,以「四環」來積極改善人類生活的品質。現在我們還要以「四環」來落實「心五四」運動的生活主張,以「心五四」運動來完成「四環」所推動的任務。〈心五四運動 法鼓山揭示21世紀人類生活新主張〉《法鼓》,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1;講詞見〈「心」五四運動─21世紀生活新主張〉《人生》,194期,1999年10月1日,頁18-21

〈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上)〉《法鼓》,119期,1999年11月15日,版2〈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下)〉《法鼓》,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2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1

〈第一屆法鼓山全球僧團大會召開〉《法鼓》,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2

〈法鼓山主持臺北市中元普度法會〉《法鼓》, 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1

案:法鼓山自一九九四年起,與市政府合辦聯合奠祭,迄已二十多場次,並帶動風氣,影響其他團體和社會大眾對死亡觀念和處理方式。今則首度與臺北市政府合辦中元普度法會。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2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2

中國的禪宗,不是宗教的信仰,不是哲學的理論,更不是神奇古怪的法術;乃是生活的智慧、身心的修養、開發精神領域的指導原則、影響環境淨化的不二法門。

中國正統的禪宗修行,不以神蹟顯靈作號召、不以身心的異象為著眼、不以急功好利作目標,乃以平實的人生為基礎、少煩少惱為宗旨、輕鬆自在過生活。對於過去,無怨無悔;對於未來,積極準備;對於現在,步步踏實。這些便是修習中國正統禪法的好處。〈自序〉《動靜皆自在》,法鼓全集4輯15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3

佛陀告訴我們的佛法,是不管有無學問、知識,任何人都可以用來開發自己的心智,轉化自己的觀念,改善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當下的生活環境。所以「心五四」運動就是將佛法深奧難懂的名相和學理,轉化為一般人都能夠理解、接受,並在生活中運用的觀念及方法。名詞雖是新創的,而其精神和內涵,依舊是佛陀的本懷。

「心五四」運動包含了「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五大要項,而每一要項又涵攝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故稱「心五四」。這是我們法鼓山多年來的努力所累積而成的具體教材。從最初只有一個「心法」,漸漸地有了「心靈環保」,再發展變成「心靈、禮儀、生活、自然」等四種環保。接著就慢慢地出現了「四安、四要、四它、四感、四福」。這些都是我歷年來佛學講座的內容主題,而這些主題的運用,就是要淡化佛法玄深化及神奇化的色彩,使佛法讓人一聽就懂,一懂就可以運用。〈心五四運動的時代意義(上)〉《法鼓》, 119期,1999年11月15日,版2

〈十六位發心出家〉《法鼓》, 117期,1999年9月15日,版1

案:中華航空班機於今年八月二十二日降落香港機場時,因颱風影響發生意外。

〈繼往開來
開創新機〉
《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4

案:齋明寺創建已一百五十年,被列為國家三級古蹟,今年一月二十二日由法鼓山承續法務。參見該條目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3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4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慈悲行腳 撫慰苦難大地〉《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2

同上

在瀰漫著遺體味道的臨時停屍棚中,師父堅持在每一個靈位前分別為亡靈祝福,堅毅的腳步、微駝的背、凝重的神情、一顆救拔眾生苦難的大悲心,這一幕景象,讓旁觀的人都忍不住又掉下淚來,這時候有許多媒體記者希望師父接受採訪,但都被師父一一婉拒了,因為師父說:「我是抱著贖罪的心來的,我很慚愧能做的太有限了!」

走過一間間的停屍間,師父忍不住說:「一生從未見過這麼多遺體,看到他們的家人在一旁痛哭失聲,我雖然沒有流下淚來,但是,我的心也跟著哭了。」〈慈悲行腳 撫慰苦難大地〉《法鼓》,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2〈附錄一:慈悲行腳.撫慰苦難大地〉《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頁128-129[法鼓全集2020] )

〈罹難者以火葬最好─給罹難者親屬〉《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頁54-55[法鼓全集2020] )

〈慈悲行腳 撫慰苦難大地〉《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2

聖嚴師父於二十二日到災情最嚴重的中部各區關懷回來後,即提出了災後人心「心靈重建」的重要,並立即召集了相關常住法師、護法總會陳嘉男會長、葉榮嘉副會長、基金會祕書長戚肩時、法行會執行長劉偉剛、《廣告》雜誌董事長段鍾沂、《點燈》節目製作人張光斗、琉璃藝術家王俠軍、漫畫家朱德庸、東吳大學社工所教授楊蓓等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約二十多人,共同商討如何運用法鼓山多年在心靈、教育啟蒙的專長,以「四安」、「四環」的觀念,整合相關的資源,發起「災後人心重建運動」,一起為臺灣社會人心的重建工作努力。〈心靈重建 你我的責任〉《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3

師父語重心長地告訴與會者,救災工作不只是物質援助、助念關懷和家屬的安頓,更重要的是「人心重建」的部分。「房子倒了,但是心不能倒!」地震後不只是物質的毀壞,還有人心的不安,這都要花很長的時間重建。硬體的重建,政府和專業人士會做,但是人心重建的部分,則是我們法鼓山的任務,法鼓山僧俗四眾要發揮自己的專長和資源,未來重建工程的時間是無限長遠的。〈慈悲行腳 撫慰苦難大地〉《法鼓》,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2〈附錄一:慈悲行腳.撫慰苦難大地〉《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頁131[法鼓全集2020] )

案:法鼓山於災後十天內同步展開系列災後人心重建工作,包含:安心手冊、平安校園、臺灣生命日、心五四運動等十餘項心靈環保社會重建活動。詳後。

江張仁居士法號會觀,民國二十四年畢業於臺北曹洞宗中學林(現今泰北中學前身);民國二十八年九月十二日接任住持至今整整六十年。

為了感恩江老居士六十年來的奉獻,法鼓山僧團依寺院住持往生奠祭方式,為他處理這場佛事。除了停柩於大殿,由常住法師、蓮友為其助念八小時之外,並配合九月二十一日大地震往生者的超度法會,在農禪寺舉行一場三時繫念的佛事,由其家屬擔任齋主;聖嚴師父特別開示,江老居士慈悲,不忍地震往生的大眾,所以,在這場佛事中帶領所有的罹難者往生西方淨土。〈圓滿心願 無憾人間〉《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4

〈慈悲行腳 撫慰苦難大地〉《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2

同上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4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5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4

我們什麼都損失的時候,你還有一口呼吸,表示你還非常的富有;在受苦受難當中,還能夠把自己的苦難放下,還能夠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那就是大菩薩。事情已經過去,我們一定要面對現實,樂觀奮鬥,這次在災難之中,受苦受難的人都是菩薩們。〈聖嚴法師人心重建法語之一〉《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頁19[法鼓全集2020] )

在一幅師父合十祝禱的公益廣告中,師父具攝受力的法相,配合著這則法語,對目前正處於悲傷、沮喪、焦慮、惶恐的臺灣民眾而言,既是鼓勵,也是一股深深的撫慰力量,真切的安定了許多的人心!〈心靈重建 你我的責任〉《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3

在利用廣告媒體傳達安定的訊息與心理輔導之外,法鼓山還印製了二十萬冊的《災後人心重建―安心手冊》與「安心卡」,透過7-11統一超商、學校、網路等媒體發送出去,以期幫助所有的人做自我的心靈重建。

而深入災區接觸受難者的「安心服務團」也已經成立,除了邀請專家、福田會和助念團原本受過訓練的一百多位慰訪員協助災民的心靈輔導之外,「安心服務團」還設計了義工菩薩成長研習營,持續的訓練義工成為慰訪員,並安排到法鼓山災區服務站和全省各分院,協助做個案的基本關懷與訊息轉介給專家處理,以能提供「心靈重建」的長期服務。除了國內專家的輔導之外,還將引進五年前阪神大地震的重建經驗,邀請日本的專家來協助。

除了藉由這一連串外在的協助之外,法鼓山佛教基金會並延續持誦〈大悲咒〉的祈福活動,印製了持咒卡,發起大家一起為臺灣祈福的持咒活動;因為,每個人都具有安定他人的力量,自我安定也會影響到他人的安定,所以,希望受難者藉由持咒的力量來照顧自己的身心,並可以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也包括所有罹難的亡靈。〈心靈重建 你我的責任〉《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3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5

〈來自國際友人的援手〉《法鼓》,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3

菩薩都已知道空花水月似的一切世界現象,是幻非真,仍以菩提心大悲願,在做空花佛事、在建水月道場、用來利益眾生。我是何許人也,只是明知如幻如化,猶在多此一舉而已。〈自序〉《空花水月》,法鼓全集6輯10冊,法鼓文化,頁3-4[法鼓全集2020]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與老瓊、蕭言中對談〉《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法鼓文化,頁75-80[法鼓全集2020] )

〈永遠抱持希望〉《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法鼓文化,頁92-100[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僧俗四眾全力投入921救災行列〉《法鼓》,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3

〈獎勵莘莘學子 開創運作先例〉《法鼓》, 119期,1999年11月15日,版3

〈讓挖掘不到的遺體真正入土為安〉《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法鼓文化,頁56[法鼓全集2020] )

九二一大地震的所有罹難者是大菩薩、是老師,用生命作教材,現身說法,代替二千二百萬的臺灣人受災受難,救了我們下一代;我們應該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重生、感恩,讓社會充滿祥和與善良。〈二二、百年大地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43[法鼓全集2020] )

案:十月十一日政府為全國罹難者舉辦追悼大會,李總統登輝先生特舉稱「一位宗教家」言,而引用本段文字致詞。(〈二二、百年大地震〉《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43-144[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6

〈無常人生〉《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法鼓文化,頁81-90[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6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6

〈安心服務團舉辦訓練課程〉《法鼓》,119期,1999年11月15日,版1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昨日在捷運臺北車站水景舞台區舉行記者會,並邀請臺北市長馬英九、中華民國宗教與和平協進會神父馬天賜、聖母聖心會代會長侯發德等人,除宣布將創設和平鐘的計畫外,也為臺灣的未來祈福。

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的精神領袖聖嚴法師在記者會中首先指出,平安的基礎在於人心的安定、社會的和諧及大自然的災變不起,只要人心安定、社會和諧,大家自然可以安居樂業,他感謝因為九二一集集大地震罹難的同胞,因他們的犧牲教導大家平安的重要,也祝福臺灣加油,不再有災難。〈法鼓山、捷運公司 平安鐘祈福慰心靈〉,張國政,《中央日報》,1999年10月16日,版4;另參見:〈敲響平安鐘 記取921血淚教訓〉,邱恬琳,《中國時報》,1999年10月16日,版5

兩千多位不幸往生的亡者,我一個一個為你祝禱,人間種種的苦難,原本就是逃不掉、躲不過的,但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我只盼你們沒有受太多苦,而如今離開塵世,一切的苦難也終告結束,願阿彌陀佛接引你們到佛國淨土,蓮花化生,早日成佛。

每一位罹難的亡者,我知道你們必定會不捨,你們在世的親人也頻頻問我,「他在哪裡?現在好不好?」你們一定也看到了生者的淚與悲,但是意外畢竟發生了,你們捨不得肉身也要捨,放不下人世也要放,唯有能捨、能放,生者和亡者才能繼續走未來的路;傷痕不要再去抓,愈抓會愈痛,只有讓它慢慢癒合,心靈才能真正平靜,苦痛才會停止。〈能捨能放.走未來的路─給罹難的亡者〉《台灣,加油》,法鼓全集8輯7冊,法鼓文化,頁52-53[法鼓全集2020] )

在這場大災難中,我們大家都是受了重大傷害和慘痛損失的人,憂愁、悲傷是正常的,雖然是正常的,但是災難發生了,只有勇敢的面對它,才能真正增長你的智慧和發揮你的慈悲心。如果不能夠調整心的想法,就會受到第二次的傷害,好像是你的身體中了一箭,不要讓你的心再挨一箭。

正在災難中受苦的人,只要勇敢地處理災難,就會有無限的希望等待著你。遇到災害和苦難發生的時候,只要想到所有你自己的關係人都在關懷著你,諸佛菩薩以及你的先亡親友,都在為你祝福,你就會平安無事,度過難關。不論遇到多大的傷害和損失,只要你還有一口呼吸,就有無限的生機。心安就平安,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關懷人,就能心安。遇到危難的時候,只要臨危不亂,就能夠因禍而得福。〈讓心靈平靜 讓苦痛不再〉《法鼓》
118期,1999年10月15日,版1

〈第十五章 利益眾生建設人間淨土〉,施叔青,《枯木開花》,臺北:時報文化,2000年8月,頁394

最早提出「人間淨土」的,是太虛大師。這個思想、觀念,對我影響滿深的。

我這個思想主要的根據是《阿含經》、《維摩經》、《華嚴經》及《法華經》,不過仍根據《阿含經》所謂的「佛在人間」,也就是印順長老所說的佛在人間成佛,成佛以後,永遠是在人間教化眾生,以這一點來銜接的。

釋迦牟尼佛希望我們在這個人間行十善法,希望我們這個世界有一位轉輪聖王出現,來推行仁政行十善法,這個世間可以說就是太虛大師信仰中的人間淨土的實現。這一點就是我們法鼓山推廣人間淨土的根據。〈心佛相應當下即淨土〉《人生》,195期,1999年11月1日,頁19-20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197

〈護法會感恩餐會首次舉辦〉《法鼓》, 119期,1999年11月15日,版1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成立〉《法鼓》, 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1

自殺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這個情形在大地震發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並不是災難之後才突然出現的現象。自殺的人經常是沒有勇氣面對生活的人,缺乏安全感,認為沒有人了解他們,不願意自己的問題成為別人的負擔,而自己也不願擔負問題,所以才走向自殺一途。

事實上,根據研究調查,從來都沒有自殺念頭的人,其實是很少的,有自殺念頭的人反而占多數,只是理智強的人很快就轉過念來,還覺得自己真傻,其實,很多人從青少年時期開始,都曾有自殺念頭,但從來沒有這樣做。我認為現在的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機構應該要多多關懷這些在自殺邊緣的人。〈走出悲情〉《民生報》,1999年10月20日,現代生活版

〈追念狼山的育枚長老〉《人生》,196期,1999年12月1日,頁50-53〈育枚長老―狼山上的恩人〉《悼念Ⅱ》,法鼓全集3輯11冊,法鼓文化,頁9-16[法鼓全集2020] )

〈結論〉《四正勤》,法鼓全集7輯14冊,法鼓文化,頁42[法鼓全集2020] )

〈新世紀的邀約─一九九九北美年會紀實〉《法鼓》, 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2

〈一幅墨寶,見證著人間佛教的精神傳承:臉書留言錄之101〉,釋昭慧,《佛教弘誓電子報》,277期,2013年7月16日

〈東勢、南投、竹山、埔里設立安心站〉《法鼓》,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1

〈11月日誌〉《法鼓》
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5

〈二五、在美國的禪與生活〉《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59[法鼓全集2020] )

〈11月日誌〉《法鼓》,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5

〈聖嚴師父第十度前往羅格斯大學演講「禪與生活」〉《法鼓》, 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1

〈11月日誌〉《法鼓》,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5

〈聖嚴師父於象岡主持第三期默照專修禪七〉《法鼓》, 120期,1999年12月15日,版1

〈二五、在美國的禪與生活〉《抱疾遊高峰》,法鼓全集6輯12冊,法鼓文化,頁158[法鼓全集2020] )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200

同上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成果發表 完成藏經前32冊電子資料庫〉《法鼓》,121期,2000年1月15日,版1

〈大事記〉《1989-2001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5年10月出版,頁201

七十年病弱奔波,懶得計得失功過;

三寶作指路明燈,隨緣建人間淨土。

〈聖嚴師父七十自題〉《法鼓》,121期,2000年1月15日,版1

〈跨宗教人士 站前敲響平安〉《法鼓》, 121期,2000年1月15日,版1

我在七十歲那年,身體狀況很差,身旁總有許多人擔心我一旦往生,法鼓山怎麼辦?當時法鼓山文教基金會祕書長戚肩時菩薩建議我準備後事,因為我隨時可能就走,屆時法鼓山這個團體怎麼辦呢?我也的確有了打算,也做了安排。事實上,我是隨時準備走的,還沒有走的時候,活著一天就做一天的事,該走的時候就走了。因此,我不只一次地講:「我自己的法鼓山已經建好,你們大家的法鼓山,還要不要繼續建呢?」那時醫院檢查出我的腎臟功能很差,造血功能很低,紅血球不足,而白血球和血小板也都偏低。因此,首先要控制我的飲食,凡是對腎臟有負擔的飲食全都禁止。從此,我的飲食和大眾不同了,太鹹、太油,油炸、生冷、涼性及燥性食物全都禁食,只能吃溫和的食物;又因我的脾臟與腸胃不好,經常好像有感冒的樣子。〈一、我的病〉《美好的晚年》,2010年2月,法鼓文化,頁16-17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二冊|第四卷 1989~1999 創建法鼓山|民國八十七年 / 西元一九九八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三冊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