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三冊|第五卷 2000~2004 國際弘化‧以世界為江湖|民國九十二年 / 西元二○○三年

聖嚴法師


民國九十二年 / 西元二○○三年

聖嚴法師七十四歲

國內外重要大事

  •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
  •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全球大流行,臺灣因此症致死者有八十四人。
  • 伊朗巴姆古城大地震。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發表《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至第五十五冊暨第八十五冊校勘版成果,係全球首度問世之電子化校勘版大藏經。

法師大事

  • 應「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之邀,出席於日本京都舉行之「世界青年和平高峰會」第一次籌備會議。
  • 應聯合國祕書長安南之邀,於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辦之「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會議發表演說。
  • 代表「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至莫斯科與東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宗教領袖代表會面。
  • 偕同「世界宗教領袖理事會」宗教暨精神領袖代表,前往以色列、巴勒斯坦二地,進行宗教和平運動推展工作。
  • 於俄羅斯莫斯科郡,主持七天禪修。
  • 與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進行「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對談。
  • 推動法鼓山人文社會獎助學術基金會與中國大陸北京大學合作設置「法鼓人文講座」。
  • 開辦「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
  • 榮獲第二屆「總統文化獎─菩提獎」。
  • 出版:《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禪的智慧》、《真正大好年》、《五百菩薩走江湖》、《淨土在人間》。
  • 榮登「誠品書店二〇〇二年暢銷書:人文社會類暢銷作家榜」第三名。

可能的話,我還要寫一本有關華嚴的著作,因為天台、華嚴、禪是我們中國漢傳佛教的代表。對我而言,天台、華嚴是我的教理背景,禪是我的方法,戒律則是我生活的指引。

我們雖然提倡禪修,也提倡念佛,這也是漢傳佛教的特色。

其實,漢傳佛教對漢人社會、漢人文化有它的適應性、必要性和需要性,尤其是禪宗。……禪宗的適應性並不限於漢文化。……在西方的社會,禪是比較容易被接受的,這也是我不論在西方或東方,都以弘揚禪法為主的原因。

過去的人提到禪的時候,都認為是如來藏、真如,那是屬於真常唯心的禪法。我講的禪不是如來藏,我是把佛性講成空性,就是中觀的空。我指導禪修時,也是根據這一點。所以要證明人家見性很不容易,因為實證空性才叫見性。一般人所謂如來藏的體驗,譬如所謂的「打成一片」,或者前念與後念的統一,環境與自我的內外統一,那是統一心,是大我,並非真的空性。

這是佛教的危機,不與「空性」結合的禪,很容易變成「神我」外道。

很多人認為頭腦裡面空空洞洞,一片什麼也沒有,或者清清楚楚、明明朗朗,什麼也沒有,就是空性,這都是錯的!這不是見空性,這是空的經驗,空的經驗跟空性不一樣。(〈信心要足,心量要大〉《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177-183[法鼓全集2020] )

《隨師日誌》未刊稿

〈聖嚴師父三訪今能長老〉《2003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8月初版,頁64

一、從「整體性」及「未來性」大方向思考,須改革僧團現有人才培育方式,始能吸收將來僧大或僧才養成班之畢業僧。

二、從「因才施教、適才適任」,掌握僧眾教育原則,培養各種人才。如弘講、禪修、農場、殿堂、總務、典座、大寮等各種人才皆須培養。齊頭式平等發展,則可能重此失彼,將來會有危機。

三、依「階段性、層次性、分類性」,訂定課程。其中,禪修、法義屬共通基礎課程,基礎教育養成後,再依個人特性、所長,朝不同專才領域培養。

四、學僧是未來僧團的中堅分子,至於資深住眾,並非退居幕後,而是如同護法體系的關懷委員,於卸下職務後,仍與護法體系關係密切,以豐富的執事經驗及智慧,輔助後來者上軌道,發揮更大的關懷。

五、「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人人都須領執。《隨師日誌》未刊稿

案:此當是為昔日法師所撰相關書評近日引生爭議有關。見後七月一日「《法鼓》雜誌刊出更正啟事」條目。

當天研討會的焦點,「宗教信仰於災難後心理復健歷程中的功能─法鼓山的理念與實務研究」論文,是臺灣大學教授吳英璋帶領一群研究生,歷經兩年田野調查的初步成果。吳教授第一階段的研究,是以法鼓山九二一災後人心重建為例,抽樣對象為埔里安心站、東勢安心站。吳教授發表時指出,宗教信仰可以協助個人對災難賦與意義,進而轉化成智慧的成長。針對受訪者的分析,接受法鼓山安心站輔導者和懷有佛法信念者,在復原歷程中,情緒、價值、人際關係等逐漸呈正向發展,這也顯示了安心站慰訪員的存在意義。〈法鼓山致力人心重建受肯定〉《法鼓》,158期,2003年2月1日,版1

〈聖嚴師父探視羅光總主教〉《2003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8月初版,頁65

(參見二月一日譜文

〈聖嚴師父講授天台學要義〉《2003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8月初版,頁67

案:陳麗華導播,日後協助二〇〇五年法鼓山開山大典擔任節目活動策畫,並邀集國內數位資深導播、製作人、工程和後製人員,於大典現場全區十六處看台同步進行節目播放與呈現。(參見:〈活動幕後英雄 萬行菩薩〉《法鼓》,191期,2005年11月1日,版11

〈聖嚴師父三訪今能長老〉《2003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8月初版,頁64

根據「慕尼黑再保險公司」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二○○二),全球由於各項天然災害,損失財物高達五百五十億美元,奪走超過一萬一千條人命,其中包括中歐及東歐的大洪水、阿富汗的大地震、印度的熱浪等,使得許多人無辜地失去了家園、失去了親屬,比起以往六年,情況更加嚴重。

除了天災,尚有戰爭威脅、恐怖攻擊、交通事故,以及各種高死亡率的疾病,都使我們人類的安全,感受到極大的威脅。因此,我們要在這裡共同祈禱,並且呼籲全世界的每一個人,都能至誠地祈禱,「願世界和平、社會安定、國家安全、人人安心。」

我們從內心的觀念,到實際的行動,必須要跟我們祈禱的目標一致。如果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宗教、文化、政治、經濟、社會等各種族群,乃至各種個人的對立與矛盾,甚至個人內心也充滿了公益和私欲的衝突與混亂,便與我們的祈禱背道而馳了。

雖然有博愛的神、有慈悲的佛,永遠都給人類伸著救援的雙手,但如果人類的想法和作法,是仇恨而不是慈悲的愛,是自私的掠奪而不是公益的奉獻,是彼此對立而不是寬容,是相互歧視而不是尊重,是你我猜忌而不是信任,那麼,我們便與自己所祈禱的目標背離了。那並不是神不博愛,也不是佛沒有慈悲,而是人類自己搞錯了和平幸福的方向了。

所以,我們祈禱和平,並全力投入對於和平的奉獻,相信一定會有美好和平的明天,在我們的世界展現。〈危機與和平〉《致詞》,法鼓全集3輯12冊,法鼓文化,頁59-60[法鼓全集2020] )

《隨師日誌》未刊稿

《法鼓》,158期,2003年2月1日,版2;另參見:〈二○○三年新春賀詞─福慧平安過好年〉《法鼓山的方向Ⅱ》,法鼓全集8輯13冊,法鼓文化,頁13-20[法鼓全集2020] )

〈師父登誠品書店2002年暢銷作家榜〉《法鼓》,159期,2003年3月1日,版1

「再忙,也不能不顧老朋友!」師父說道,「一九七八年,我從美國回到臺灣以後,在臺北沒有人請我去講經,後來我到『法輪講堂』講經,那是一位居士在一個菜市場樓上設的道場,當我講經時,也沒有任何法師到場聽經,就是今能法師帶了一群信徒來聽我講經。」「從此以後,我和今能法師保持很密切的互動,中華佛學研究所成立時,今能法師就是我們的理事之一,到現在,他已經是我們的董事了。」〈再忙,也不能不顧老朋友!〉《法鼓》,159期,2003年3月1日,版5;另參見:〈聖嚴師父三訪今能長老〉《2003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8月初版,頁64

「所以這個展覽非常有價值,」師父有感而發:「漢人是一個總稱,其實漢人的血統是很多元的,漢民族是個大熔爐,從改變、吸收、融合,形成現今我們看到的臺灣。」

「我非常贊同師父這段話,」杜院長作為一個歷史學家,他認為:「漢文化隨著時空不斷在改變,臺灣近二、三十年來的覺醒是,尊重弱勢民族,而不是透過任何方式把他們同化、讓他們消失。」

「這就是現代化社會的多元性,文化若是單一,它將會僵化而死,唯有多元,才能有新生命。」師父這段話,總結了他與杜院長的一席對談。《隨師日誌》未刊稿

法師指出,在北臺灣,法鼓山已是一處代表性道場。第一期工程竣工啟用後,重要性及代表性將更加凸顯。因此亟須妥善呈現法鼓山特色,分享社會大眾。法師指示重點有五:

一、全山景觀規畫(含全山服務中心系統)。

二、全山朝山步道規畫。

三、推動自然葬法。

四、落實整體大關懷教育。

五、法鼓山年度活動規畫。《隨師日誌》未刊稿

導師的書,對我的影響非常深遠。早期我寫《正信的佛教》一書,就是受到導師的觀念啟發,從中運用了導師的觀點,主要是根據《阿含經》的立場。

我的基礎佛學思想與導師之間,應該是非常密切的,很可惜我始終沒有做過他的學生,但是他的每一本著作,我幾乎都看過,其中《印度之佛教》與《成佛之道》,對我的影響很深遠。也許這就是我與他的緣,透過他的書得到法義。

「人間佛教」是太虛大師的創發,也就是說,佛教必然要走這條路。而印順導師找到《增一阿含經》的根據,發揮人間佛教的思想,他比太虛大師更進一步,發揮得更紮實。

我現在提倡的「人間淨土」思想,就是順著這個脈絡一路下來的。然而「人間淨土」並不等於導師所講的「人間佛教」。往未來看,佛教為了適應社會,適應這個世界,絕對必須走這條路。所以導師在這方面著力很多,他花了很多的心血。

最早把印順導師的思想推薦到西方社會的人是我,我是透過英文,把近代中國佛教的四位思想家―明末的蕅益、近代的太虛、歐陽竟無及印順導師向西方學術界介紹,也大致上把印老的思想推薦予西方社會。《隨師日誌》未刊稿

我並不是要強調哪一個系統的佛教是最好的。我主要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精神與指標。未來的佛教是世界性的佛教,它必須要有適應性、融入性。環境的適應,包括時間與空間,能融入時空環境,然後帶動時空的環境而創新,這是漢傳佛教的一個特色。如果只是抱殘守缺,沒有適應、融入的特質,以及重新整合、重新出發的精神,不論是哪一系的佛教,都會受到地區性、民族性、時代性的限制。

禪宗之所以從唐朝一直到現在,能夠一代一代地傳下來,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就是有這種適應、融入的特質。實際上,禪宗也是不斷地在變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有南派、北派之分,有曹洞宗、臨濟宗之分,這就是因為祖師們為了要適應當時社會的時空環境,而以自己的所知、所能來開創。未來佛教為了生存,一定要走上這樣的一條路。

案:本主題曾於二〇〇二年十二月十八日講於山東大學。「前言」與「結語」部分,為今日所講增加。(見:〈漢傳佛教的特色〉《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一學年度年報》,法鼓山僧伽大學,頁80-104。講於山東大學者為〈漢傳佛教文化及其古文物〉,收入《學術論考Ⅱ》,法鼓全集3輯9冊,法鼓文化,頁79-113[法鼓全集2020] )

案:林聰惠居士完成之該尊石雕玉佛坐鎮禪堂,大殿三佛則另考慮以銅塑材質。(〈獨一無二的大殿三佛〉《法鼓山故事》,法鼓文化,2007年2月初版一刷,頁93-98;另參見去年(2002)10月10日譜文

第一要有出離心,凡是過去你們沒有上山以前的想法、習氣,全部都要出離,把你的包袱擺下來。出家,就是要放下自以為是的標準或判斷,然後以僧團的標準為標準、以僧團的判斷為判斷,不要用你自己的角度看。來到這裡,就是要磨你身上的刺,磨平那個傷人又傷己的刺。

不要老是憤憤不平,老是要申冤,老是覺得「這個人錯」、「那個人錯」,如果你們這樣子,那有問題的一定是你自己。第二是「菩提心」,菩提心是奉獻和服務。最後,要自治、自律,不要一定要人家來管。

在我們這個班裡,沒有要比學問、技術、專業,我們要比的是道心,也就是出離心、菩提心。如果能夠這樣子,那我相信你們都能成長,都能安心地往前走。〈道心〉《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131-138[法鼓全集2020] )

案:出家體驗暨僧才養成班後併入僧伽大學,自二〇〇三年開始招生,至二〇一二年停招,共招收十屆學僧。

〈學習出家人的心態〉《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一學年度年報》,法鼓山僧伽大學,頁51-52;另參見:《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145-147[法鼓全集2020] )

案:《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三~九十五學年度年報》註記為二〇〇三年三月二十五日;今據《法鼓家風》編入二〇〇三年二月二十五日。

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德華寺舉行開山百年重建啟用大典,現任當家師為禪文比丘尼。當禪文法師獲悉法鼓山急欲尋找新的安心站地點,即表示願意無償提供德華寺讓法鼓山舉辦活動使用。後來,禪文法師因為修行上的轉折,進一步向臺中分院表達,希望由法鼓山承接德華寺,延續漢傳佛教的薪火。《隨師日誌》未刊稿

找到了法鼓山這塊地之後,我們既沒有人也沒有錢,不知該怎麼辦?那時候就是謝淑琴菩薩率先捐款,把她的地和錢捐給我們。等到買了地以後,必須要分期付款,或者是幾個月內把錢還清。那時候我們沒有錢,就請臺中何太太替我們擔保。

因為九二一大地震,把法鼓山「心靈環保」的理念推展至整個社會,我們推出了「台灣,加油!」,如果不是因為中部地區菩薩的努力,我們動員不起來;如果缺少了這個著力點,法鼓山對於災後的人心重建工程,恐怕無法深耕。

由於臺中的寶貴經驗,面對翌年災情嚴竣的桃芝風災,已經可以感受到我們的救災關懷工作做得更加落實。後來,我們也把這樣的機制分享給花蓮,對見晴村及光復鄉提供援助,正好那時候陳治明菩薩因公派任花蓮,適時參與了花蓮的救災工作。

臺中就好像是太陽,不斷地向外照射、擴散光和熱。所以我說,法鼓山的道場在臺北,但是法鼓山的精神,是從臺中開始的。《隨師日誌》未刊稿

高雄縣佛教會理事長心茂法師強調:士農工商皆需心靈上的環保、佛法的寄託。紫雲寺由法鼓山來延續法務,可謂「名山得主,眾望所歸」,也是信眾的福報。高雄縣長楊秋興歡喜表示高雄縣有法鼓山來弘法,是高雄縣的福報,讓大家可以在此學佛共修。

法鼓山自二○○一年元旦承接紫雲寺法務以來,大力推廣法鼓山理念,不管在法務或硬體建築上,皆有大幅的進展。其中,新建大樓有五層,五樓是大雄寶殿,四樓為容納二百人的禪堂。〈高雄紫雲寺新啟用 將成南臺灣心靈環保重鎮〉《法鼓》,160期,2003年4月1日,版1〈紫雲寺文化大樓開光啟用致詞〉《致詞》,法鼓全集3輯12冊,法鼓文化,頁103-105[法鼓全集2020] )

人皆有情,而「有情」中最高尚的是「情操」,是精神層次的提昇,它屬於心靈層面,包含了人格修養、道德生活、藝術創作、宗教信仰等,因此心靈環保就是要發揮每個人原本具有的情操,找回放失的本心,清除心中的垃圾。心是一切行為的主宰,必須正本清源,社會才能美善。

至於做好心靈環保的方法,師父教導我們要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將自己所能做的,奉獻給至親及眾生,只有貢獻自己,利益他人,才能逐漸成為大家所要的、重要的人。在自己的本分裡盡心盡力,只問耕耘,以利人為利己之法,即使是卑微的小人物也有機會奉獻,實現自己的價值。〈心甘情願地奉獻自我〉《法鼓》,160期,2003年4月1日,版2

〈和尚.和樣.和闖〉《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56-69[法鼓全集2020] )

〈修忍辱行〉《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210-216[法鼓全集2020] )

〈不講情理,講悲智〉《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172-176[法鼓全集2020] )

(收入《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69[法鼓全集2020] )

(收入《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71-72[法鼓全集2020] )

來訪者包括司法院院長翁岳生伉儷,以及大法官蘇俊雄、曾華松、戴東雄、董翔飛、黃越欽、陳計男、孫森焱、楊慧英、施文森、吳庚、林永謀、王澤鑑等人。其中多位大法官夫人亦應邀出席。

師父並強調,禪修是不分宗教、民族的;禪修有助於放鬆身心、安定身心,是最能符合現代人穩定情緒。大法官們並提出希望師父能舉辦針對司法人員的禪修營,師父也當場應允這項提議。〈翁岳生院長與大法官一行訪師父〉《法鼓》,160期,2003年4月1日,版1

站在宗教師的立場,當然不希望、不贊成任何戰事的爆發。戰事爆發的主要原因,有的是為了挑釁而戰、有的是因為制裁而戰,也有的是為了自我保衛防禦而戰。當戰爭在所難免而非戰不可,我認為具有嚇阻作用,而能同時達成保護多數人生命財產安全的武力展現,是當中比較和平的一種方式。戰爭不應是為了殺人而殺人。

假使全人類能夠真正愛人如己,不僅愛自己、愛自己的民族,也愛所有的世人,戰爭自然就不會發生了。但是愛人如己的話,人人會說,但是卻把某些特定的人視為魔鬼、仇敵,而非無條件地愛人,那麼戰事仍將難以避免。

美伊戰火已經爆發,在這種狀況下,我祈禱這場戰爭能夠盡早結束,使傷亡情形減至最低。而在戰爭結束之後,我們應該協助那些因戰爭而遭受破壞的地區及人民重建家園。〈聖嚴師父的呼籲:祈禱戰爭盡早結束〉《法鼓》,160期,2003年4月1日,版1

老和尚之所以被稱為高僧,並不是因為蓋文化館、印《大藏經》。營造商、建築公司都會蓋房子,沒什麼稀奇;而印一部《大藏經》,現在的出版社、印刷公司出版的書多的是,也沒什麼了不起。我們要看的是事蹟背後的行誼,他沒有錢,怎麼能夠蓋文化館?他是靠著省吃儉用,一點一點地感動人,才能夠把文化館建起來,這些行誼在他的傳記裡是看不到的。〈東初老人行誼一二事〉《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217-219[法鼓全集2020] )

師父說明,從佛教觀點,一期生命結束後,讓身體四大復歸大地,也是生死觀的修行。推行灑葬,並不是將屍骨暴於荒野,灑葬公園也不是墓地,而是一處提供安心、寧靜與光明的自然公園。

師父認為,自然灑葬的觀念與做法,不僅體現環保,亦可減輕亡者家屬處理後事的經濟負擔,並推估三十年後,將成為臺灣社會處理「人生最後一件大事」主流模式。《隨師日誌》未刊稿

案:法師推動之灑葬,後更易為骨灰植存法;原提出之自然灑葬公園構想,至二〇〇七年十一月,植存公園首於法鼓山園區啟用,更名為「金山環保生命園區」。

我們投資的是辦「大學院」、「大關懷」、「大普化」,環環相扣連鎖的三大教育事業。我們辦大學院教育,是要培養人才;培養人才的目的,是為了大關懷,從每一個人出生開始、一直到臨終為止,甚至到臨終以後的關懷,不僅是關懷一個人,而是關懷我們整體的社會。大普化是要做對社會有影響力的、有啟發性的、有轉變人心功能的教育事業。而這三種教育事業最上層次的,就是大學院教育;如果沒有大學院的教育,大關懷、大普化就不容易做得起來。

所以大普化教育和大關懷教育,需要有更多的人才來做,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辦大學、研究所、僧伽大學、佛學院……等的原因,這都是為了培養後世的、未來的人才;這些人才的影響,不僅僅是影響我們的社會,也會影響我們的後代。

所以我們在去年九二八,就提出了一個建議,或者是一個想法,那就是「給個人自己一個大好機會,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希望」。

給我們自己大機會─我們去種福田;給我們後代大希望─我們辦教育;這樣子的話,我們花下去的錢,成本不是很高,但收到的效果,卻是無限的、是永遠的。普通辦的教育有用,不是沒有用,但是我們辦的教育,影響會更深遠、更廣大。所以請大家來支持我們法鼓山辦大學,這個功德是無限、無量的。

各位菩薩將存款存在法鼓山,這個是永遠的銀行,而這個銀行會不會倒呢?不會倒。法鼓山也許會倒、可能不見了,但是,我們法鼓山所產生的教化、教育的功能是永遠的、是無限的。所以是值得的。

有人問我,榮譽董事能享受什麼樣的權利?有什麼樣的福利?我剛才已經講了,我們榮譽董事是護持我們一項偉大的、不朽的、永恆的教育事業,這項事業就是我們的榮譽,這項事業就是我們的福利,而我們有這個因緣、有這樣的機會來做,是我們最大的光榮,最大的幸運。〈大願力 大希望〉《法鼓》,161期,2003年5月1日,版8

二○○三年三月,法行會黃平璋菩薩接引邱春木老菩薩次子邱仁賢菩薩與師父見面,並陪同師父到三峽看未興建前之天南寺空曠土地時,師父直說有種熟悉的感覺。天南寺有群山環抱,呈現太師椅的形貌,晚間往下可以看到一座繁華的臺北大學城;而施叔青菩薩在《枯木開花》一書中,描繪法鼓山總本山有千山來朝之勢,面對著金山平原,如太師椅般的安穩;而天南寺的坐落環境和氛圍,與法鼓山總本山相似,所以師父讚歎天南寺為小法鼓山,名副其實也。〈天南記事:承先發願
啟後願行(一)〉
,陳政峰,天南寺部落格,網址:http://ddmtn.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25.html

邱仁賢菩薩在作了要捐地給法鼓山的初步決定後,黃平璋菩薩更本著菩薩之悲願,為了讓天南寺之籌建能順利推展,即於民國九十二年(二○○三)四月一日召開「興建法鼓山三峽教育訓練中心」第一次籌備會議。〈天南記事:承先發願
啟後願行(二)〉,陳政峰,天南寺部落格,網址:http://ddmtn.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28.html

(收入《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73-75[法鼓全集2020] )

法鼓山僧伽大學佛學院是為培育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洞悉新時代需求,並能帶動社會淨化的僧才而創辦的。我希望有意願以出家身利益廣大眾生的年輕人,能來報考,因為做任何事愈早愈好,釋迦牟尼佛二十九歲出家,我自己是十三歲出家,在大陸時的出家人,多數都是年紀很輕就出家了;今天在西藏的喇嘛教育,也是從青少年時代培養起來的。

修行出家愈早愈好

在中國佛教的禪宗史上,有大成就的高僧,大都是在年輕時代打下了深厚的出家生活基礎。年過三十五,就已過了青年階段的黃金時代,若非體力、心力、毅力過人,得大成就的便少了,所以我鼓勵優秀的青年,把握因緣,出家愈早愈好。

法鼓山的僧伽大學,目的不在於培養大學問家,而是要培養大宗教家,也就是要培養真正能夠住持正法、弘範人天的人才,要在正知正見的正法律中,養成戒、定、慧三學並重,身、口、意三業清淨的大善知識;從身、口、心三種儀態的熏陶,完成高品質的僧格,方能負起淨化社會、廣度眾生的任務。

隨順因緣為佛法作舟航

僧大的學生,不比社會的經歷,而是要求「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在老師的教導和環境的熏習下,陶冶出身儀、口儀、心儀都很標準而受人尊敬的出家人。深明因果的道理,相信福德因緣,自己哪一方面的因緣夠,就做哪一方面的事。如果福德因緣夠,做什麼事情都做得起來;福德因緣不夠的,怎麼碰它也不會成就。所以我希望學生能夠精進不懈,隨順因緣為佛法作舟航,以利人為利己的最佳選擇。《楞嚴經》「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也唯有以身心奉獻,現出家相,才能徹底做到。眾生需要佛法,佛教需要培養青年出家人才。這也正是法鼓山僧伽大學的辦學宗旨。

為改善現狀盡心力

假如希望社會以及自己都有光明的未來,歡迎進入法鼓山的僧伽大學。僧大四年完成宗教師的基本教育,畢業時的學生都是出家人,合適的人可以進入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進修或出國留學深造,或者進入法鼓山僧團。無論往哪個方向發展,出家的人才,服務的對象,都是非常廣泛的,不是僅為一家公司或一個家庭,而是為整個社會,甚至是為整個的世界人類,因為我們做的,就是把佛法的悲智傳播給世人,那便是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盡一分心力。〈隋唐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菁英也是〉《法鼓》,160期,2003年4月1日,版7

〈聖嚴師父於日本出席世青和平高峰籌備會〉《2003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8月初版,頁282-283

〈威儀〉《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148-155[法鼓全集2020] )

〈換鵝書會參訪法鼓山〉《2003法鼓山年鑑》,法鼓山基金會,2004年8月初版,頁96

〈智慧、慈悲與方法〉《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94-100[法鼓全集2020] )

邱老菩薩以「樂善好施,勤儉持家」的身教,養育著邱氏子女。次子邱仁賢菩薩回憶道:「父親時常在外辦事,過了午飯時間,卻連一碗麵都捨不得吃,一定要趕回家用餐。」

邱老菩薩也曾經歷面臨倒閉的人生困境,幸而受到一位素昧平生的貴人相助。轉危為安後,卻再也找不到這位恩人。這份恩情奇遇,成為邱老克勤克儉,時時繫念利益他人的善行願力,並在往生前十多年立下以德教化人心的志業,開始在三峽買地籌建寺院,卻因為爬山意外放下萬緣,沒有預立遺囑瀟灑地走了。留下一生如實的身教行儀,成為兒女心靈言行典範,安身立命的依靠。子女果然個個事業有成,敦厚和敬,不但不曾為遺產鬩牆反目,反而更相互勉勵,通力將父親遺下的資產做了最妥善的規畫,同時積極尋覓高僧大德實現父親的大願。〈父母悲智傳家 兒女成就無盡福田〉《法鼓》,167期,2003年11月1日,版7;另參見:〈天南記事:承先發願
啟後願行(二)〉
,陳政峰,天南寺部落格,網址:http://ddmtn.blogspot.tw/2010/02/blog-post_28.html

正信的佛教存有著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就是有病的人,希望能趕快痊癒;發生災難的時候,希望災難不要太過嚴重;遇到了困難,希望能遇到貴人,或者是祈求神或是佛菩薩的幫助,幫助我們逢凶化吉。在這個層次上,佛教信仰的層次與其他宗教的層次是共通的。

第二個層次,就是理解,亦即在觀念上作調整,用佛法的觀念來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比如,法鼓山心五四運動中的四要:「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能要該要的才可以要,不能要不該要的絕對不要」,實際上就是因果觀念。把佛法的觀念融入我們的生活之中,便與民間信仰的層次不一樣了。

第三個層次,則是參加修行。法鼓山舉辦的各種修行活動,包括禪修、念佛、拜懺等等都是修行。勸募是福慧雙修的一份工作。因為我們在做勸募的時候,就是在分享法鼓山的理念,邀請更多認同的人一起來參與。不僅能夠淨化自己的人心,又能夠淨化周遭的社會。這個佛教信仰的層次,便是我們法鼓山推動生活佛法的另一種特色。

以上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任何一個宗教所共同的功能。第二個層次是能夠理解,但是很多人能知不能行。這種層次,並不是法鼓山所提倡的,我們所提倡的是提昇至第三個層次:理解多少,便有等同的實踐力。《隨師日誌》未刊稿

「禪修重鍊心,不在練腿。」法師舉中國禪宗集大成者六祖惠能大師悟道啟示說明,禪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忙碌與否,獨處或與人相處,「內心能夠經常保持平靜、安寧、清明的狀態,便是禪修。」鼓勵平日多練習,還要居安思危,臨事才不至於驚慌。並以近期SARS疫情為例,許多狀況原來並不嚴重,由於人心恐慌、抗拒,導致事情更加嚴重。因此勉勵大眾,「坦然面對,才能更有把握地度過難關」。《隨師日誌》未刊稿

今天,今能長老邀請我來妙雲禪寺主持開光,我的行程雖然非常地忙,但是無論如何,我都一定會把時間挪出來,因為我對於今公長老非常的欽佩,也非常的感恩。對於今老的道場,我談不上有任何的貢獻,也沒有絲毫的幫助,但是今老對於法鼓山信眾和出家弟子的關懷和照顧,可以說是有求必應。只要我們有任何事情來麻煩今公長老,他從來沒有說過「不」,除了他因病住院療養,否則不曾缺席。長老的這份恩情,我始終沒有辦法報答,假使這一生無法圖報,也許要到來世再報恩了。

在臺灣所有的長老之中,今老是最熱心於佛教大眾之事的,他也熱心於佛教教育,以及整個社會公益的事業,但是卻忘了對自己身體的照顧。他的身體狀況看起來比我好一些,但是常常生病,尤其這幾年他都是抱病弘法,廣結善緣,反而沒有餘力照顧自己的道場。在這方面,我覺得我……

(案:師父因動容哽咽,演說中斷。)

在我們這個時代,老和尚已經不多了,我和今老年紀也都不小了,但願今老能夠身體健康、長壽,這就是臺灣佛教與世界佛教的一種福氣。而我們法鼓山,還有我個人,往後都還需要今老的照顧。

我的老師與師父在十多年前都已經相繼往生了,老師和師父在的時候,他們會常常提醒我,而今我的長輩們都已經走了,現在靠的是誰呢?靠的是朋友。在我所有的出家朋友之中,最讓我靠得住的,給我支持力量最大的,是今公長老。這是為什麼我剛才感情脆弱而落淚,這是感恩的眼淚。諸位菩薩們,你們一定要非常珍惜親近今公長老的這份因緣。《隨師日誌》未刊稿

〈接受合理與不合理〉《法鼓》,164期,2003年8月1日,版7

〈師父赴美弘法前的叮嚀〉《法鼓》,161期,2003年5月1日,版2;另參見:〈對護法菩薩的關懷信〉《法鼓山的方向Ⅱ》,法鼓全集8輯13冊,法鼓文化,頁67-68[法鼓全集2020] )

(文見該月譜文

〈序《阿閦佛頭像專集》〉《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77-79[法鼓全集2020] )

〈祝福你平安〉《法鼓山的方向Ⅱ》,法鼓全集8輯13冊,法鼓文化,頁45-46[法鼓全集2020] ;〈安心法語〉收入同書,頁55-58[法鼓全集2020] )

如果我們進一步了解就會知道,比起其他曾經造成大流行的疫疾,SARS從去年(二○○二)十二月至今年的五月,不論是在臺灣、香港、新加坡或中國大陸,真正因為感染而去世的人,其實並不多。但是現在全世界的人,只要聽到SARS就會害怕,就會恐懼。遇到這種狀況,最重要的就是不能慌張,只要臨危不亂,危險的狀況就會減低,甚至於根本不會有危險。

事實上,人從出生到死亡,是必然的過程。有生,一定有死,每個人在出生時,甚至遺傳中就帶著各種不安全的因素一起來,這也就是生命的事實。我們必須認定,這個世界根本就是個不安定、不安全的環境,在任何時間以及任何地點,都沒有真正的安全,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危險。所以佛法又形容這個世界為「火宅」,在火宅中還會有安定、有安全的地方嗎?但是,在火宅中我們仍然要有慈悲心及智慧心,至少在心裡就會有安全感了,就會遠離恐懼。〈心安就能平安〉《聖嚴法師祝福你平安》,法鼓山慈善基金會,2003年5月,頁3-13;另參見:《法鼓》,162期,2003年6月1日,版8《法鼓山的方向Ⅱ》,法鼓全集8輯13冊,法鼓文化,頁49-53[法鼓全集2020] )

〈序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生死的勸言》中譯本〉《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81-82[法鼓全集2020] )

案:該書出版時書名為《達賴生死書》。

我們相信,世界任何一種宗教,都是主張人類應該和平相處的;我們也應該肯定,世界任何一種宗教,都是相信他們所崇拜的神,是最有愛心、最有正義、最有能力賜福給人類的。

但是,為什麼自有歷史以來的地球世界,總會有那麼多的矛盾與衝突、暴力與恐怖,竟然是發生在宗教信仰最強烈的民族之間?

我們相信,宗教的暴力和它的恐怖主義,都是起源於人類缺乏安全感,對於尚未知道的一切現象,因為猜疑而恐懼,因為恐懼而採取暴力的手段,企圖以先發制人的行動,達成為自己壯膽,使敵人驚恐的目的。

如何解決這個數千年來從未解決的問題?我的建議是,可以向如下的兩個大方向思考:

一、最快見效的方法是:

建議在聯合國通過一項國際法案,為了保障人類多元化的宗教信仰自由及生命的安全,對於任何個人、任何族群、任何國家,凡是利用宗教群眾,挑起暴力行動及恐怖主義者,均應接受國際法庭的審判及全人類的制裁。

二、最能徹底見效的方法是:

呼籲全世界每一位有愛心、有智慧的人士,通過各種管道、各種方式,持續努力,運用每一個適當的時機,規勸每一個宗教及精神的領袖們,對於政治要保持關心,不要對於政治抱有野心;並且約束宗教的信徒,勿受政治人物的挑逗、愚弄、操控,而成為政治人物的工具。規勸每一個國家的政治領袖們,可以有虔誠的宗教信仰及靈修經驗的宗教素養,千萬不可以利用宗教的群眾、煽動宗教的狂熱、挑撥宗教的仇恨、號召對異己者發動「聖戰」,或者恐怖攻擊,以取得他們的政治利益。否則,神與宗教雖不會有問題,難免會有許多的野心家們,利用了神的威名及宗教群眾,催生了族群對立的暴力行為;強勢的一方,訴諸於戰爭,弱勢的一方,則訴諸於恐怖主義的攻擊。以致為人類世界,帶來永無止息的災難。〈宗教的暴力與恐怖主義〉《致詞》,法鼓全集3輯12冊,法鼓文化,頁61-66[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建立全球倫理─聖嚴法師宗教和平講錄》,聖嚴教育基金會,2008年1月,頁8-18

目前因SARS病故的遺體,還有大腸癌患者的遺體,若不即時入殮殯葬,會對公共的衛生環境,造成汙染及感染。如果即時料理,是不是會對於往生者造成干擾而無法進入佛國淨土呢?

佛教的觀念是最富有彈性的,一般的狀況下,如果往生者尚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對於肉體尚有眷戀執著,甚至尚有若干觸覺,最好不要立即碰觸,而是經過助念,引導他們的神識,求生佛國或者轉生善道。

至於在特殊的狀況下,佛教徒是可以隨緣變通的。譬如有人問我,在生前預立遺囑,願將器官捐贈給需要的人,是否會妨礙往生佛國的路?我說:菩薩誓願,捨己救人,乃是往生佛國的增上緣。

在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一日,臺灣發生大地震,我到災區慰問,發現許多遺體已有腐臭的異味,便鼓勵遺屬們即早殯殮火化;尚有若干罹難的山村民眾,被移動的走山掩埋在數十公尺深處,我也勸勉那些遺眷們說,就當作回歸大地的自然葬法來看……

佛教尊重生命,不論遇到什麼狀況,救命延生是第一優先,對死亡的尊嚴,是在於後人處理後事的心態要莊重恭敬,不在於拘泥於某種一成不變的形式。〈學習臨終關懷〉《法鼓山的方向Ⅱ》,法鼓全集8輯13冊,法鼓文化,頁47-48[法鼓全集2020] )

這冊小書,原是我為中華電視台錄製的《大法鼓》節目,由資深主播陳月卿女士提問,我口述了七種觀世音菩薩的修行法門。雖然在這之前,我已寫過一冊贈送結緣的小書《觀世音菩薩》,已約略介紹了這七種法門,但未深入,故在《大法鼓》中,就這七種法門,一連講了十多集,特別是對於《心經》內容的修持法,以及《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的修持法,著力較多。

因此本書是由日常生活中的持名、持咒、讀誦,進而對於人生身心的觀照、對於由淺入深的禪定修行,乃至如何悟入自性,成就無上佛道,都作了簡明扼要的說明。〈《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自序〉《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177-178[法鼓全集2020] )

(參見該條項下

讚頌大會由法鼓山僧團以「開山住持」的儀軌進行。師父開示時表示,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法師的弟子,冠「南天台」的宗派名。而師父自己在日本修碩士、博士的論文,亦與天台學有關,近來所著《天台心鑰》一書,弘講天台教觀,如今接任紫雲寺住持,的確是不可思議的因緣。雖然法鼓山目前還缺很多經費,但為報答長老尼知遇之恩,法鼓山全體無不全力支持紫雲寺增建。

世界華僧會會長淨心長老,稱頌長老尼有捨有得,能禮聘到法鼓山承續紫雲寺法務,如今心願已了,含笑捨報,實是功德圓滿。〈紫雲寺開山住持演禪長老尼圓寂〉《法鼓》,163期,2003年7月1日,版3

由於世界各地天災人禍頻仍,人心浮動不安,師父從長遠角度,指出「三界如火宅」,並說明多變的現實世界,正是安心用功的菩提道場。

此外,師父又提出兩個禪的觀念,供大家參考:第一,逆向思考,譬如說,將危機當成轉機,視危機為考驗、成長的機會。第二,順勢而為,即是看機緣,舉例來說,假使需要渡輪,大家一起買或造條船,每個人都協力促成其事,一定成功。因為個人條件有限,若眾人從事,個人參與,才能順勢減緩危機。

師父以這次臺灣面臨SARS危機為例,法鼓山義工們把握住機會,先研究好自我保護措施,再為受感染病患及家屬提供服務,結果受到社會好評,義工們「沒有一個感染」,這正是「逆向思考,順勢而為」的最佳說明。演講會上,也當場發送了《聖嚴法師祝福你平安》小冊子,冊中詳述法鼓山提供的SARS對應之方,呈現法鼓山在SARS疫情中如何建立信心,並運用方法轉化危機的智慧。〈哥倫比亞大學說禪法〉《法鼓》,163期,2003年7月1日,版1

師父提醒大家,只要隨時隨地保持心的清明愉快,行住坐臥無一不是禪境的修行,能夠覺照而「不除妄想不求真」,便是禪修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練習身心的放鬆、統一、放下,便能做一個自利利人,而不是自惱惱人的人。這場開示由魏煜展夫婦、傅佩芳女士策畫,劉大偉英文翻譯,雖然講堂的座位只有六百席,卻湧進了近七百人,其中以西方人為主的青年知識分子居多。〈師父德州弘法關懷〉《法鼓》,163期,2003年7月1日,版1

目前是由聖嚴的人格中心在領導及護持我們的團體。後聖嚴時代,必須轉型為事業機制及僧團的和諧、穩定、清淨、精進,來接引做號召,所以必須預做準備。(〈聖嚴法師書信〉〔法鼓山僧團法師私人所存的單張書信〕,2003年6月27日,轉引自:〈嚴師慈訓─以《師父的叮嚀》書信為主〉釋常灃,《法鼓山僧伽大學畢業製作選集2006-2011》,法鼓山僧伽大學,2012年7月,頁379-393

《法鼓全集》第三輯第六冊之《評介.勵行》一書中所收錄之〈評慧嶽法師《天台教學史》〉一文,於142、143頁中部分內容有所誤刊,謹更正如下:

原文為:「可是諦閑大師於民國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所建萬年寺的天台宗法系相承譜,……走上依法不依人的路,才能開出無宗無派的大一統的佛教大局面來。」

茲更正為:「可是諦閑大師於民國十五年(西元一九二六年)所建萬年寺的天台宗法系相承譜,因蕅益大師弘揚天台教教觀功高而尊為三十一代祖師,由此還可看出諦老是尊師重道的風範!重法勿重系,重思想勿重人事,走上依法不依人的路,才能開出無宗無派的大一統的佛教大局面來。」

以上誤刊,特此謹向慧嶽老法師、天台法嗣法師們致最大的歉意,並將於再版時,一併修正。〈更正啟事〉《法鼓》,163期,2003年7月1日,版1

案:更正啟事係以法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具名。慧嶽法師為聖嚴法師日本立正大學前期學長,且指導教授同為坂本幸男教授。〈評慧嶽法師《天台教學史》〉一文係聖嚴法師於民國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博士生最後階段所寫,該年八月刊於《菩提樹》雜誌。發表多年後,近日有境外年輕法師反應,經慧嶽法師來訪調停(參見:《浮塵掠影:李志夫先生訪談錄》,國史館,2013年7月初版一刷,頁346),於是有此更正啟事。此一更正之直接因素固為人事考量,但亦略可透露法師對宗派法系的態度與當年有所轉變。

《七覺支》,法鼓全集7輯14冊之4,法鼓文化,頁5-53[法鼓全集2020] )

行政院蒙藏委員會為了照顧來臺灣弘化的藏傳佛教僧侶,協助他們加強漢文化的素養,以便利對於臺灣民眾的宣化功能,故自二○○一年起,委託法鼓山中華佛學研究所,承辦「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每屆為期一年結業。「漢藏班」的年輕喇嘛們,資質都很優秀,學習的興趣也都很高昂,他們之中,有的已具有格西、堪布、仁波切的資格身分,有的已有漢語基礎,所以進步相當快速。相信他們在深入臺灣的漢文化社會之後,來弘揚藏傳的佛法,將會為多元的臺灣佛教,帶來開創性及激勵性的效果。〈序第一屆.第二屆漢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結業紀念冊《札西德勒法鼓山》〉《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83-84[法鼓全集2020] )

(文見該月

〈序鄧美玲居士《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85-87[法鼓全集2020] )

「司法人員是代替菩薩執行因果律的人,所以也可稱為菩薩。」演說開始,師父即從司法人員在工作中因得見「因果報應」現象,對佛法較易領略和體會,勉勵聽眾「身在公門好修行」。

執法人員如何運用「心靈環保」涵蓋的觀念,平衡情、理、法三者,扮演好執行法律的角色?師父表示,心靈活動同時具有感性、理性兩個層面,倘若過度重視感情,容易事理不明;若一味要求理性,雙方則可能因想法不同,造成「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局面。「學習摒除自我立場,根據不同對象、狀況來應對」,師父謙虛地說,自己不懂法律,但相信最好的法律是既合情又合理,有感性與理性的調和,也就是融合慈悲與智慧。〈司法與佛法的相遇 師父司法院講心靈環保〉《法鼓》,164期,2003年8月1日,版1

自我提昇、相互關懷,當從每一人自身做起,然後由個人而至家庭、而至社會、而至全世界。

只要我們自己願做、肯做、隨時做、隨處做的話,一人做,一人見淨土;一念做,一念見淨土;一時做,一時是淨土;一處做,一處是淨土。

如何來作自我提昇、相互關懷的工夫呢?對於這點,我們法鼓山已經有了一套方法,那是我以數十年的學佛經驗,發現佛法本是指導人間生活的教材。只要照著它逐步練習實踐,便能離苦得樂、自利利人;因此,為了適應現代人的需求,我把實用而可活用的佛法,陸續地整理成幾個簡單、易懂、且容易做得到的單元,那便是〈四眾佛子共勉語〉、「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等。

只是,尚欠一種督促自己日日遵循、時時使用的方案,來協助大家自我激勵,把它當作每日必修的功課來做。

這,就是本方案產生的因緣。

從你所見到的這份「自我提昇日課表」,所標示的實踐項目來看,共有三十四項,若要求自己每天全部做到,開始的階段,似乎不太容易。但是也請大家不用擔心,你可以先選擇幾項自己覺得容易做而且已經在做的,試著做起;時間久了,就能夠自然而然地,每日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或深或淺地流露出來了。之後也許你會發現,你所圈選的項目,沒有機會做到,你未圈選的項目,卻有機會做到了,也就請畫上記號吧!

一項做到是一項的自我提昇;多項做到是多項的自我提昇;多次做到是多次的自我提昇;如能全部徹底做到,就是人成即佛成了。所以,在凡夫階段,不論選的項目有多少,做到的次數有多少,只要用心努力,常常想到自己是法鼓山菩薩,是正在做著自我提昇的人,你一定會滿意自己在增增減減的過程中,改善了自己,也影響了環境。你豈不就是提昇人品、建設淨土在人間的菩薩行者嗎?〈提昇人品從自我做起〉《法鼓山的方向Ⅱ》,法鼓全集8輯13冊,法鼓文化,頁133-136[法鼓全集2020] )

時常有人懷疑地問我:「聖嚴法師,你們為淨化人間所做的努力,真的有用嗎?為什麼社會還是這樣的亂呢?」我只好回答說:「我們在努力救火,是有效果的,只是火勢太大,還希望能有更多更多的人,來參與救火救人的工作。」〈「第二屆總統文化獎」得獎感言〉《致詞》,法鼓全集3輯12冊,法鼓文化,頁107-108[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文化獎得獎感言:我們在做著救火的工作〉《法鼓》,165期,2003年9月1日,版1

我在西方社會中弘揚佛法,也發行了一份英文的季刊《禪雜誌》(Chan
Magazine
),它的編者和讀者群,同樣希望我能就他們於西方社會的學佛生活中所遇到的疑難,給一些指點。他們有一組人,預先設想了一個一個的問題,每週一個晚上,用兩個小時,坐在紐約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又名東初禪寺)的地板上,圍繞著我,輪番發問。逐篇刊出後,編成一書,名為《禪的智慧》(Zen Wisdom)。

事先,大家已有共識,我早就聲明,我歡迎他們提出任何想問的問題,我雖不可能全部都有答案,但我一定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若不知者,便不作答。如果發現我解答得不夠清楚,允許他們反覆追問。

在西方文化中成長的人,畢竟比較直率,對於某一個感到困惑的問題,往往會從各自不同的層面來追求答案,他們不必顧慮適合不適合由我來解答,都會向我發問。有時相當深刻,有時極其敏感,也有時看來比較膚淺,卻又是大家都關心的問題,有時也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並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凡此種種,都能使我感到欣喜,甚至會發現我也有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的反應能力,縱然在平日從未想到過的答案,竟然會從我的口中流露出來。因此,我對那段日子的Dharma
View(法見)小組集會,直到現在,依舊記憶新鮮。
〈中文版序〉《禪的智慧》,法鼓文化,2003年10月修訂版一刷,頁3-5

法師表示:「希望大家將每位因SARS而失去生命的人,當成為大眾奉獻受苦的菩薩,衷心感恩他們,更要珍惜現有的一切。以正面的思考,去面對、解決問題,將災難當成『任務』去接受,並不忘將助人的心傳出去,如此,無論遇到何種災難,都一定能平安度過。」〈後SARS 師父、陳建仁、馬英九、葉金川心靈對話〉《法鼓》,165期,2003年9月1日,版1

許校長指出,臺灣每年約有六千位的病患,因器官衰竭而需等待器官移植來延續生命,但每年願意捐贈器官者,僅占病患總數的百分之三,因此希望藉由基因的改造工程培育特殊的豬隻,即體內長著屬於人類器官的豬隻,以達到廣為救人的目的。

師父在專注地聆聽完許校長、陳執行長的說明以後,提出了三個最感到擔心的問題做為回應:

一、所要移植的器官既是從豬隻而來,那麼這些器官或多或少都會有豬的基因存在,如果移植到人體,是否會產生後遺症呢?

二、當豬的內臟器官全皆長著屬於人類的內臟時(除了頭腦以外),如此培育出來的豬隻是否仍歸類於豬呢?「佛法講因緣,只要有一小部分的成分改變,其他的部分就會受到影響。」師父進一步指出,當這隻豬已含有人性的成分時,我們為了救人而殺了牠,就等於是在殺人。再者,當我們把這隻豬培育得很像人時,是否還忍心殺牠呢?

三、是否已有臨床的試驗報告,證明此種移植方式的成功率、排斥性、副作用等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許校長指出,臨床的試驗,尚待實際去做,至於前兩個問題也是他們很引以為憂的問題,希望師父能給予指導。

師父為此分享近年出席「世界經濟論壇」會議,參與生物科技發展小組時,所發表的意見:對於生物科技發展,不鼓勵也不反對,但若真的要推動,則一定要先解決各項問題。

師父表示,以此項研究計畫而言,是採用「操縱生命」的方式,因為我們所培育出來的豬,並不是出於自願來救人的,縱使目的是為了救人,但是對豬是不公平的。由於該計畫和佛法的原則有相違之處,因此師父婉拒出任董事一職。

師父強調:「尊重生命是佛教不變的原則,而且不論高等或低等動物,生命都是平等的。用一條生命來救許多的生命,誠屬可貴,但必須要在當事者自願的前提下才可行。」《隨師日誌》未刊稿

〈將佛法融入生命與生活〉《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70-80[法鼓全集2020] )

三天當中,學員們體驗最深刻的,莫過於禁語。臺北市議會副議長李新在分享時表示,要民意代表不講話是件很困難的事,但禪修中的禁語要求,卻是讓他學習面對自己的好機會,他期許自己每天都要練習禪修。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葉俊榮,對時時體會當下的感受尤深,「平時的工作與生活,難免遇到不順利,如果能運用禪修觀念,專注當下,不作價值判斷,一定能減少對立和衝突。」他說。

除了學習禪修,最後一天還安排了環山活動,行政院環保署副署長張祖恩,對法鼓山園區的汙水處理場讚譽有加;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耀宗,則是對園區建物的施工品質,給了高度評價。整個園區生態工法的運用,讓學員們對於心靈環保的落實,有了更深的體驗和認識。〈三十二位政界人士 法鼓山上學禪修〉《法鼓》,166期,2003年10月1日,版1

由於李連杰曾在電影《英雄》當中,飾演「無名」這個角色,座談會便巧妙結合「無名」及佛教名相「無明」一詞。

在主持人葉樹姍提問下,師父首先分享自己面對名利誘惑,如何不改初衷,一心一意只想當好和尚的經歷。李連杰則娓娓道出自己從小習武,一直視「名」為努力目標,進入演藝圈後,被冠上了「巨星」封號,讓他開始擔心自己無法面對挫折,而五年的學佛歷程,使他領悟到「名」不過是個符號,只要心不執著,抱持「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踏實態度,不管人生順逆與否,都能坦然接受。

此外,李連杰也提到,不管一個人的身分是什麼,只要運用佛法智慧,學習去檢視內心、自我觀照,擺脫一味埋怨外在事物的慣性思惟,即使身處紅塵世界,也能享受「知足常樂」的喜悅。「學佛人不一定排斥名利、地位,但要清楚知道,人的快樂不是來自名的大小、利的多寡,重要的是生命品質的提昇。」師父以「學佛即在教人知足感恩,藉此提昇生命品質」的觀點,來呼應李連杰的分享。

強調此行是向師父「問路」的李連杰,請師父為他指點修行方向,雖然如此,他也再三強調,學佛必須靠自己實修,才是究竟。師父讚許李連杰能以巨星的號召力,傳播正確的佛法影響別人,如此即是修行,亦是弘法的表現。兩人也同時鼓勵在場的年輕朋友親近佛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無名問無明 聖嚴師父與李連杰對談〉《法鼓》,166期,2003年10月1日,版1

〈法顯大師對於漢傳佛教文化的影響及啟示〉《學術論考Ⅱ》,法鼓全集3輯9冊,法鼓文化,頁25-39[法鼓全集2020] )

師父說,心念、觀念的轉變是相當重要的,每個人都需對自我價值進行認定。他勉勵在場聽眾,不要追求虛榮,認清自己的方向、走自己的路,努力到什麼程度就會有多少成就,師父並以幼年時,父親告訴他「大鴨游大路,小鴨游小路」的故事,與在場聽眾分享,「我們每個人的天賦、體能、智能,以及福報因果都不一樣,但是人人都要在社會上生存,要看自己走的什麼路,不要只是羨慕別人。」

談到「心靈環保」,師父說,人的生命包含有生理、心理、觀念、精神層面,而真正的精神層面是超越自我的,也就是不以自我的立場來看人、要求別人,就像現在大家講的多元文化,即是在共同規律體制下,允許每個人有各自的想法,並能在和諧中成長,如此便是「心靈環保」。〈中興大學惠蓀講堂講心靈環保〉《法鼓》,166期,2003年10月1日,版1

兩位大師首先針對主題,分別進行演說。「引發宗教戰爭的未來該如何避免?」兩位大師認為,隨著全球化腳步,國與國之間藩籬已經打破,唯有宗教間的誤解最容易形成戰爭,例如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因此,師父提到在「世界宗教理事會」中,已經和其他宗教領袖達成共識,希望藉由對各宗教、民族的彼此認識,協助伊斯蘭教徒走出宗教歧見;而單樞機主教表示,天主教也朝著相同方向作努力,希望不同宗教都能為世界和平共同合作。

至於在信仰價值觀方面,師父以為,在全球化趨勢下,宗教界在制度、共通性上是「多元而整體性」的,如同人體各個器官,在身體的整體運作下,彼此互補互動而不相排斥,所以,全球化就是不同宗教彼此尊重「存異求同」,交流時著眼於相同部分,即「信」的力量,做為世人靠山,將全球化視為關心人類問題的好機會,而非挑戰。〈師父與單國璽樞機主教 談信仰價值與教育〉《法鼓》,166期,2003年10月1日,版1;另參見:《全球化趨勢下的信仰價值觀與教育》,聖嚴教育基金會,2007年11月

〈奉獻自己,成就大眾〉《法鼓家風》,法鼓全集8輯11冊,法鼓文化,頁81-87[法鼓全集2020] )

〈悼美國法雲長老〉《悼念Ⅱ》,法鼓全集3輯11冊,法鼓文化,頁57-58[法鼓全集2020] )


案:此為殷董事長首次請法。爾後陸續進行,至二〇〇六年八月十九日,跨時三年,共十一次。問答對談過程,請作家潘煊記錄成書為《慢行聽禪:殷琪問法.聖嚴解惑》,於二〇〇七年一月由天下文化出版。

〈序李永然居士《法冷情深》〉《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89-90[法鼓全集2020] )

我們每一個人,來到人世間,都是為了完成兩大任務:一是為了償債與收賬而受苦受樂,二是為了還願與發願而盡力奉獻。

我們在受報及還願的今生之中,必須少作惡業多發悲願。便是福智雙行,便是自利利人;既能提昇自我的人品,也能淨化人間的社會。

這數年來,我們已把「心靈環保」的觀念,推展到國際間去,我們也主張:唯有人心的轉變,大家才有真正平安的希望。我們以心靈環保為教育理念辦的法鼓大學,則尚在起步階段,盼望大家來給我們伸出溫暖的援手。讓我們共同發願,辦成一所不一樣的法鼓大學,讓我們共同發願辦好一所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法鼓大學,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推動心靈環保的人才,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淨化世界。

說來使我非常感動和感恩,為了籌募法鼓大學的建校經費,二○○二年九月二十八日,已由法鼓山榮董會策畫並舉辦過一場圓滿兩千位榮譽董事的感恩晚會,引起了極大的回響。但是我也非常慚愧,因為我的福德力不足,距離建校所需的經費數額依舊很遠,還得請大家助我一臂之力。所以榮董會與護法會的「百萬人勸募」同步,今年將再度策畫號召「邁向三千」位榮譽董事的活動。

但願大家發願,勸勉他人發願,一人滿一願,多人滿一願,願願都是為給自己一個難得的機會,願願都是為給後代子孫一個大好的希望,願願都是給我們自己的未來播種無量的福田,願願都是圓滿救人救世的無盡大願。〈滿願發願:師父寫給我們大家的信〉《法鼓》,166期,2003年10月1日,版8

〈「兩岸佛教學術現況與教育發展研討會」開幕詞〉《致詞》,法鼓全集3輯12冊,法鼓文化,頁109-110[法鼓全集2020] )

案:擔任榮譽董事為護持捐款新臺幣一百萬元以上者,目前約有兩千五百餘位榮董,榮董護持款約占目前法鼓山建設護持總款三分之一。因此護法會去年起積極推動「超越二〇〇〇、邁向三〇〇〇」活動,已突破兩千位榮董,今年則「邁向三千」希望能達成三千位榮董的目標。法師於九月十四日已撰文勸請刊於十月出刊之《法鼓》雜誌,今日再度勸請,刊於十一月出刊之《法鼓》雜誌。

不容諱言,東亞思想之中的儒、道、佛三家,一進入近代世界思潮的大環境後,便顯出有點老邁而不切時宜的模樣,……但是,東亞思想,畢竟是歷經三千年漢、印文化的淬鍊,結集了無數先人的智慧,所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其中雖然也有不少已是古人的糟粕,卻也不能說沒有可取可用的思想結晶。

我在國內外,推動的心靈環保,分成兩個層面:

一是學佛禪修的層面:是以有意願、有興趣於學佛禪修的人士為對象,用學佛禪修的觀念及方法,使得參與者,從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而讓他們體驗到有個人的自我、家屬的自我、財物的自我、事業工作的自我、群體社會的自我,乃至整體宇宙時空的自我,最後是把層層的自我,逐一放下,至最高的境界時,要把宇宙全體的大我,也要放下,那便是禪宗所說的悟境現前。但那對多數人而言,必須先從放鬆身心著手、接著統一身心、身心與環境統一,而至「無住」、「無相」、「無念」的放下身心與環境之時,才能名為開悟。

二是「四種環保」及「心五四」運動:是以尚沒有意願學佛及無暇禪修的一般大眾為對象,盡量不用佛學名詞,並且淡化宗教色彩,只為投合現代人的身心和環境需要,提出了以心靈環保為主軸的「四種環保」及「心五四」運動。

心靈環保是應該不分古今的、不分地域的、不分宗教的、不分族群的、不分生活背景的。只要有心有願的人,都需要做,都應該做。〈從東亞思想談現代人的心靈環保〉《學術論考Ⅱ》,法鼓全集3輯9冊,法鼓文化,頁44-60[法鼓全集2020] )

為了保留二十一世紀初,所見中國東南諸省的佛教復興景象;為了追溯中國禪宗的祖源法脈;為了體驗祖師們開山建寺接眾、化眾、安眾的慈悲願力;為了走入祖師先賢們學法、護法、弘法的精神領域;為了激勵後進來賢,記取法門興廢的教訓,是繫於道風及人才的隆替;為了記錄我對這回巡禮的所見、所思、所感,緬懷古德,鞭策自己。

因此,本書是從佛教歷史、地理、人文的角度,介紹我們五百人的團體所經之處,所遇的人、事、景、物。時間所遺的,是佛教歷史;空間所遺的,是佛教古蹟;貫串其中的,是我們這個巡禮團的十四天行程。我所寫的,便是在這行程中的一個一個活生生的場景、人物,並且穿越時空的隧道,一窺禪宗祖師們的各家風光。

「走江湖」一詞,源出於禪門,江西及湖南,乃是中國禪宗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兩個地域,馬祖道一及百丈懷海,師徒兩代的本道場,都在江西,南嶽懷讓及石頭希遷,兩大禪師的本道場,均在湖南。禪宗的五宗七派,開花結果,主要也在這個環境中完成。所以形容禪門的行者,尋師參方,來往於各大禪師的門下,稱為「走江湖」。

我們這次的行程,的確也經過了廣東的珠江、湖南的湘江、江西的贛江及九江,安徽的長江、福建的閩江,洞庭湖則在湖南及湖北兩省的中間。我們雖因障重福薄,未能恭逢禪宗盛世,有緣前往巡禮江湖遺址,也可獲得不少的啟示。

我們法鼓山的僧俗四眾,都以「萬行菩薩」的心行悲願,來自勉勉人,此行五百人,也都以菩薩行自我期許,並且以現前的菩薩未來的諸佛,禮敬所見所遇的每一個人。這是本書之所以名為《五百菩薩走江湖》的因緣了。〈自序〉《五百菩薩走江湖》,法鼓全集6輯14冊,法鼓文化,頁5-7[法鼓全集2020] )

〈法雲法師─虛雲老和尚的侍者〉《悼念Ⅱ》,法鼓全集3輯11冊,法鼓文化,頁59-63[法鼓全集2020] )

〈萬別千差一掃空─管窺黃檗隱元禪師〉《學術論考Ⅱ》,法鼓全集3輯9冊,法鼓文化,頁115-126[法鼓全集2020] )

原來的象岡道場只有禪堂、齋堂及辦公的空間,並沒有寮房,而我們從二○○三年下半年,開始積極規畫加建寮房,這兩棟寮房可以容納八十人來修行,而這些寮房是規畫一個人一個小房間。可以說共有八十個小房間,再加上衛浴設備、公共的活動空間,這是一個相當有規模的兩棟宿舍,這個也是我們今年度一個大的成果,到了明年(二○○四)二月份,象岡道場的寮房就可以完工了。〈二○○四年新春賀詞─和喜自在迎新歲〉《法鼓山的方向Ⅱ》,法鼓全集8輯13冊,法鼓文化,頁21-33[法鼓全集2020] ;另參見:〈象岡道場募款義賣會 溫馨展開〉《法鼓》,168期,2003年12月1日,版1

睽違二十多年,在賓州大學博士班研究生呂文仁、賴婷鈴籌畫下,結合了當地的居士林佛學社、賓州大學臺灣同學會、美國法青會,以及過九齡、襲兆安夫婦、彭英、郭愛蓮等僑界人士的力量,共同成就了這次的活動。當天到場的三百多名聽眾,除了來自臺灣及大陸的華人居士及學生外,大多數為美國當地的居民及學生。果元法師也主持了兩堂初級禪修課,吸引了東、西方八十多位學員參加。

師父首先說明了無私的人所展現的特質。至於如何能夠做到無私?師父以禪修的方法和理論為基礎,為在場聽眾講解《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這一章的首段,做為修行和實踐的法門。

師父強調,修行「觀音法門」,即是從無私無我的慈悲心修起,只要能夠學習無私,不論在家庭、團體,還是在社會上,都能促進和諧、皆大歡喜的圓滿效果。修行「觀音法門」,就是學習觀世音菩薩傾聽一切眾生的心聲,並給予恰如其分的救助。〈禪的修行 無私與圓滿―師父賓州大學教觀音法門〉《法鼓》,168期,2003年12月1日,版1

中國傳統的僧界,大家主張:「若要佛法興,必須僧讚僧」,事實上「僧讚僧」固然需要,如果僧中無人值得被讚,也無人知道如何讚僧,那又怎麼辦呢?

僧伽,又名僧團,是以六種和敬共住同修佛法的出家團體,如果只有出家人的團體,卻沒有實踐六種和敬的生活規範,是不是還可稱為出家僧伽?是不是還值得自己讚自己呢?

如果一個出家人的團體,在形式上,已在實踐六種和敬的生活,對於人間社會的種種困苦,卻無動於衷,只知道接受恭敬供養而不會做服務關懷的普化工作的話,是不是只會有僧讚僧,而不會有俗讚僧呢?

所以,必須以「悲智」為出家人發心出家的基礎,也須以「和敬」為出家團體過出家生活的規範,才能培養出值得被四眾佛子共同讚歎的僧人,才能培養出菩提心及出離心並重的龍象人才。因此,法鼓山僧伽大學的校訓,便是用的「悲智和敬」四個字。悲智是大乘佛法的基本精神,和敬是僧團生活的基本原則。沒有悲智不能彰顯佛法化世的功能,沒有和敬不能安住出家僧團的十方大眾。

我們知道,佛教不是因為有了僧人,就有希望的,如果僅有形式的僧人而無實踐悲智和敬的僧格,如果僅有大量的僧人而不能產生佛法化世的功能,則僧人愈多,佛法愈衰,佛教的劫難就要降臨了!

我一向說,佛教不是缺少出家人,乃是缺少能夠實踐正法律的出家人,乃是缺少具有大悲願心的出家人。我又曾說:「今天不辦教育,佛教就沒有明天。」也就是當以今日的佛教教育,培養明日的佛教人才。佛教有了實踐佛法的人才,佛教才有人來護持。〈序《法鼓山僧伽大學九十學年度年報》─佛門興隆在教育〉《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63-65[法鼓全集2020] )

案:網站誤繫此文為二〇〇二年,應作二〇〇三年,據文末註記「九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寫於賓州日」可知。法師訪賓州為今年此時。

〈自序:祝願人間平安多〉《人間世》,法鼓全集8輯9冊,法鼓文化,頁3-5[法鼓全集2020] )

幻生法師與我,真可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從來不曾有過比較密切的往還。他是我上海靜安寺佛學院時代的同學。記得他是從杭州武林佛學院轉來靜安佛學院的,他也沒有認真在靜安佛學院讀幾天書。

使我最難忘懷的是一九七五年春天,當我在日本完成博士學位之後,曾經跟幻生法師通信,談到我要不要回臺灣的問題。因為當時臺灣佛教的僧、俗二界,對於我完成了學位的看法,頗不一致,多半的僧界朋友是持觀望及懷疑的態度,甚至有人談論、有人批評,看我這個洋博士,到底能有什麼花樣?俗界的許多居士,則很熱心,盼望我回到臺灣,給佛教帶來新希望。幻生法師知道我已確定先往美國弘化之時,便給我回信說:「老兄是考到了一張駕駛執照,國內卻沒有汽車可開。」他這句話,形容得真是傳神極了。因此,我一面以悲愴的心情遠渡太平洋,到了美國,一面發願我自己要在臺灣置汽車,給後人來駕駛。這也正是我念念不忘要辦佛教高等教育的一股動力。

幻生法師到了美國之後,便在大覺寺與我同住。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五日,當先師東初老人在臺灣示寂的訊息傳到美國,幻生法師見我十分悲傷,一邊在旁安慰,一邊也代我把這項消息向美佛會的諸位董事法師及居士們傳了出去,並且於同年十二月十六日上午,隨同敏智、仁俊、日常等諸師把我送到新澤西州的紐華克機場,趕回臺灣。到一九七八年元月十一日,他也寫了一篇〈我與東初老人〉的悼文,發表於《菩提樹》雜誌,後來被我收在《東初老人永懷集》。這份情誼,讓我難忘。〈幻生法師─滄海一孤僧〉《悼念Ⅱ》,法鼓全集3輯11冊,法鼓文化,頁51-54[法鼓全集2020] )

〈序二○○三慈善音樂晚會紀念特刊《法鼓之音》─獻給「法鼓之音」〉《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91-92[法鼓全集2020] )

〈法雲法師─虛雲老和尚的侍者〉《悼念Ⅱ》,法鼓全集3輯11冊,法鼓文化,頁59-63[法鼓全集2020] )

(見二○○四年一月一日

溫哥華新購道場土地占地二點四公頃,位於卑斯省列治文市五號路上,是溫哥華市政當局規畫的專用宗教區,土地購於二○○二年十二月,後於二○○三年三月過戶後,隨即成立道場籌建委員會,由何國標擔任主任委員,王國賢任總幹事,施建昌、陳照興、林美惠、曹昌桂、黃政文等人任委員;委員會負責土地規畫設計,稟承師父指示:「省事、省力、不複雜、實用、夠用、很快能用」原則精心規畫使用空間。

師父並強調興建道場期間要秉持法鼓山的一貫的作法:注意工程安全和工地環保;以做到不打擾鄰居、不製造垃圾和噪音為原則。用虔誠心把小工程當大工程來做。〈師父為溫哥華新道場建地灑淨〉《法鼓》,169期,2004年1月1日,版2

中國有兩句諺語,第一句是「出門要冒三分險」,意思是出門在外,本來就有危險;第二句是「人在家中臥,禍從天上來」,不論出門也好,在家裡也好,沒有一個地方能真正平安。這該怎麼辦?是不是每天都得緊張?其實無論出門或在家,「心安」就有「平安」。當一個人情緒波動不穩,就是處在最危險的狀況下;而當自己的情緒安定,心情非常平衡,才是最安全的時候,連帶身旁的整個環境都是安全的。

我是用禪修的觀念與方法來幫助人安心。禪的觀念,一定要相信因果和因緣;禪的方法,則一定要修禪定和智慧。

禪修的方法,首先是放鬆身心,之後身心才能統一,這時你的心理負擔和身體負擔就會消失,叫作「無事一身輕」,也就是從身安、心安,直到身心統一,你才會知道所謂「身心的安定」是什麼滋味。

進一步是我們的身心和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統一,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的、整體的。如果有了這種經驗,你會發現自己絕對是平安的。

其實將平安與和平分享給大家,並不是只有特定團體去做,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做、都應該做:首先,自己的心裡要平安;其次,我們每天要為全世界的人祈禱和平、祈禱平安;然後,見到每一個人都對他說:「我祝福你平安!」我們經常用喜悅的、友善的、關懷的心和態度,將自己的平安,分享給與我們接觸的人,以及所有的人,這樣的話,我們自己和周圍環境裡面的人,以及全世界的人,慢慢地都會得到平安。〈心安就有平安〉《法鼓》,235、236、238、239期,2009年7-8月、10-11月,版7

我在近一年內,接到過李元松先生兩次便條,一次是寄我一本新作的封面內頁,表示向我致歉,說他以往的態度,讓教界的前輩困擾。接著他也拜訪了法鼓山,可惜我不在山上,未能相晤。第二次是今年(二○○三)十月十六日,李先生發給教界的一份啟事,他說:

凡夫我由於生了一場病,九月下旬方覺過去的工夫使用不上,從而生起疑情;過去所謂的「悟道」,應只是自己的增上慢。我為往昔創立的現代禪在部分知見上不純正之一事,深感慚愧,特向諸佛菩薩、護法龍天、十方善知識、善男子、善女人至誠懺悔。

我今至心發願往生彌陀淨土,唯有「南無阿彌陀佛」是我生命中的依靠。

南無阿彌陀佛

李先生是佛教界的一位奇人,對於佛法有他獨特的認知及體驗,他有過人的閱讀能力和抉擇能力,也有他自己的思考模式。他的文字著述,有驚人的說服力和感動力,看來是理性的,又是充滿了感性的,因此而風靡於青年群眾。

我與李先生雖未謀面,他的著述,多少也看過一些,除了於證悟的知見不能茍同之外,他對於佛法的使命感和熱切心,我是很佩服的。在今天的佛教界,要想找到像李先生這樣有洞察力、說服力、群眾魅力、為法願力的人,還真不易。尤其他在得病後,悔悟到他的「悟道」,原係「增上慢」,才是他的人格的最高尚處。以此可見,李先生早期以為的悟道,是可以理解的,最後所承認的「增上慢」,不僅不會損害他一生的修為,實足以成為他一生中真誠面對自己的最高修養。如果他是一個作假的「未證謂證」者,他是絕對不會自我否定的。就這一點來看,李先生的確是一位近代佛教的高人。〈李元松居士─推廣佛法為使命〉《悼念Ⅱ》,法鼓全集3輯11冊,法鼓文化,頁119-121[法鼓全集2020] )

〈師父籲請各界協助伊朗震災〉《法鼓》,169期,2004年1月1日,版1

十二月二十七日,法鼓山大殿舉行「圓滿一個願─榮董感恩晚會」,節目中,由聲樂家張杏月、鄧吉龍演唱一曲《我們的師父》。《我們的師父》,是由作詞家黃瑩、作曲家黃佩勤兩人攜手合作,網羅十八至二十世紀的中外名曲,重新填詞。兩位音樂人以史詩般的氣勢、交響詩般的風格,運用流暢的音樂情境,述說師父在大時代中追求佛法的故事。

即使作詞功力已是頂尖,為譜出師父的音樂傳記,黃瑩一連數日,挑燈夜讀《歸程》、《聖嚴法師學思歷程》等書。某夜,莫名靈犀,〈慧塵出身〉、〈執劍護教〉、〈方寸海天〉、〈東攀靈峰〉等一首首令人驚歎的創作,於焉誕生。

編曲者黃佩勤,為中國大陸的國家一級指揮、作曲家。身體長期不佳的他,十分珍惜為《我們的師父》編曲的因緣。而他與堂兄黃瑩兩人的合作,也成為兩岸音樂界的一大盛事。

黃佩勤以堅毅的生命力,在圓滿其創作心願後,於去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遐昇極樂,也為《我們的師父》一曲,添上格外動人的一章。〈聽!聖嚴師父的歸程〉《法鼓》,176期,2004年8月1日,版7

案:經三年籌畫,法鼓山僧伽大學六年制禪學系於二〇〇六年秋成立招收新生。

人間淨土的依據,一是《彌勒下生經》,另外則是散見於阿含部及許多的大乘聖典。如果以中國漢傳佛教的兩大主流而言,信仰彌陀淨土的歷代善知識,大概是以求生西方淨土為修持的目標;禪宗的諸善知識,大概是以自心淨土的開發為修持的目標。可是,彌陀淨土的修行者,除了持名念佛及願生西方淨土,也必須先在人間修種種福業,乃至發大菩提心,利益眾生、修清淨梵行,才能成就往生上品淨土的功德。禪宗雖然是以開發自心淨土的明心見性為目的,卻以「道在平常日用中」為修行的原則,因此《六祖壇經》的〈無相頌〉之中,就有這樣的四句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足見不論是修的西方淨土還是修的自心淨土,他們的著力點,都不能脫離現實的人世間。

無可諱言的是,晚近數百年間的中國漢傳佛教徒們,由於不重視弘化人才的培養,普遍走向消極厭世的一面。例如以「了生死」三字為藉口,修淨業的人,就光靠念佛,求生淨土,竟忽略了修種種福德行;標榜禪修的行者,就知道坐破幾十個蒲團、走破幾千雙草鞋,唯求頓悟破關,竟忽略了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皆是禪。

我所主張的人間淨土,即是根據大小乘的佛陀遺教,同時也參考中國佛教史上幾位大善知識的思想。例如《阿含》、《般若》、《華嚴》、《法華》、《維摩》、《無量壽》等諸經典之中,均可見到人間淨土的印象。又如天台智者大師、法藏賢首大師、六祖惠能大師、永明延壽禪師、蕅益智旭大師等所說的,妄心濁世皆是與淨心淨土相即相應。到了現代的太虛、印順二位大師,便更明白地提出了人生佛教、人間淨土、佛在人間的主張。我不敢說,我有什麼新的看法,我只是依據佛經及祖語,希望把人間淨土的思想,推展成為人人都能實踐的一種生活方式。〈《淨土在人間》自序〉《書序Ⅱ》,法鼓全集3輯10冊,法鼓文化,頁193-194[法鼓全集2020] )

案:此書未收入《法鼓全集》,因本書多篇係輯錄自已出版之各書。然第六、七、八篇:〈人間淨土的實踐〉、〈人間淨土的展現〉、〈人間淨土對現代人的重要性〉等三篇未收入《全集》。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三冊|第五卷 2000~2004 國際弘化‧以世界為江湖|民國九十一年 / 西元二○○二年

下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三冊|第五卷 2000~2004 國際弘化‧以世界為江湖|民國九十三年 / 西元二○○四年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