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後 2009~2015
(〈師志己志 僧僧不息〉,《法鼓》,231期,2009年3月1日,版8)
這些老照片代表著我生命的過程,代表著我們這一代的生命過程,也代表著臺灣佛教界僧俗四眾的生命過程,特別是我們剛到臺灣時篳路藍縷的狀況。
這是相當不容易的!因此我看到這些古老的鏡頭時,往往都會流淚,因為我感恩他們,也感恩自己,走過了這一段如此艱困的路,不但沒有退縮,還繼續往前走。(〈創辦人序:因緣聚合成現代佛教的一頁〉,《一缽千家飯》,法鼓文化,2009年2月初版一刷,頁2-5)
(〈分享師父最珍貴的身教〉,《法鼓》,233期,2009年5月1日,版1)
師父常對弟子說,要將自己的心得分享給世人,《從東洋到西洋》記錄了在日本留學的見聞、《五百菩薩走江湖》、《真正大好年》……等書,收錄了師父在每個時間點上對世人的提醒,而這本《美好的晚年》,則是一位推動人間淨土的當代思想啟蒙者,在晚年抱病為淨化人間而努力的記錄。(〈編者序:美好晚年的本來面目〉,《美好的晚年》,法鼓文化,2010年2月初版一刷,頁2-5)
本書最大的特色是,聖嚴法師回歸佛法鍊心的本質,以禪為全體佛法,而念佛實為佛法修行法門之一,並以四種淨土來概括念佛的功能。修行最終目的是完成自心淨土而建設人間淨土,是菩薩道的實踐,佛國淨土乃是之間的中繼站。(〈編者序〉,《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法鼓文化,2010年2月初版一刷,頁3-4)
(〈承先啟後 傳燈續願〉,《法鼓》,243期,2010年3月1日,版1)
(〈南通設立聖嚴師父展示館〉,《法鼓》,246期,2010年6月1日,版1)
此時弟子多為西方大專青年,認真勤學,師父也盡心盡力,傾囊相授。縱觀全書,清楚地呈現禪宗「直指人心」的頓悟法門,然在頓中開出層次化的漸法教學,明確的階段進程,讓禪眾對禪修天地有全面性的了解,利於現代人學習。一九八二年的二篇開示,指出修心的過程從散亂、集中,身心與內外環境的統一,直到最後捨去「我」的念頭,雖尚未以數目標示四個或五個層次,但名目與進程已昭然揭示,並非是一些人士認為的在一九九○年代以後,才逐漸形成的教學方法。(〈譯者序〉,《心在哪裡?》,法鼓文化,2011年10月初版一刷,頁3-10)
農禪寺成為合法登記的寺廟法人,除可保有原來一百坪的原始建築和三門之外,市政府也希望農禪寺增建,成為臺北市的代表性寺院。
我們對大業路六十五巷及怡和巷的近鄰舉行公聽會,了解到鄰居的意見主要有二。一是希望農禪寺的進出不再走六十五巷,包括工程期間乃至增建完成以後。二是要求農禪寺增建時不可填土,因為他們擔心填土之後,農禪寺的地勢變高,颱風豪雨季節,他們所處地勢較低,會有淹水之慮。
我說:「不填土也無妨!那就蓋一座水月道場。」我們不但不填土,反而要蓋一棟水上的房子,叫做「空中樓閣,水月道場」。房子建在水上,離水面有數公尺,就像一座空中樓閣;水底則可養魚、植蓮、種水草,便是一幕幕的水月道場。這樣的道場應該是滿特別的。(〈法鼓落成,農禪增建,雲來不思議〉,《法鼓山故事》,法鼓文化,2007年2月初版一刷,頁203)
上一篇: 《法鼓全集》相關著作|聖嚴法師年譜|第四冊|第六卷 2005~2009 示疾‧開山立宗|民國九十八年 / 西元二○○九年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