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貴知見,不貴行履,是什麼意思?

但得心不執著,便離生死苦海

因此禪宗有一句口頭禪叫:「貴知見,不貴行履。」「知見」即是佛知見,即是親證實相,「行履」即是身、口二業的行為。修行之前的行為如何不重要,只要修行時努力於淨心的工夫,若得明心見性,則如偈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已不為煩惱所染,業報罪報之事,自然消失。但得心不執著,便離生死苦海

所以,重視慧業增上的禪法,是出生死海的靈丹妙藥。當然,若得慧心自在之後,自然不犯世戒,絕沒有一位禪師,能以「不貴行履」為理由,變成一個無賴漢的;相反地,倒是由於心地清明,慈悲自然流露,度生護生,席不暇暖,濟世利物,應機教化。「不貴行履」是重於「悟」,悟後自然有行,不是不須修行,而是強調實證。形式的瑣碎行為,是枝末問題,心悟是根本問題,若解決了根本問題,枝末問題當然也被解決了。

人要做到念念不與煩惱心相應的程度,必得付出艱苦修行的代價。人在艱苦修行之時,常會生起「喜新厭舊」、「喜舊厭新」的心態。「喜新厭舊」,就是期待開悟、明心見性,或是希望有特殊的突破,以及想嘗一嘗「大死一番」是什麼滋味的心理。這在禪的修行來講,是忌諱的事;凡是期待、希求、厭惡、厭倦都是阻礙心。

有人是「喜舊厭新」,就是曾經有了一次好經驗,希望能夠一次再一次地重現,比如坐了一炷好香,下一炷香坐下之後,老是揣摩著,如何能夠再來一炷好香,這是很糟糕的。真正在禪修之時,既不可考慮身、口的行為,也不可存心修正心的行為。只有一意抱住方法,沒有所謂好或不好、新或舊。所謂方法,便是用境鍊心,心的前念與後念的交替,是從境產生的,若有前念後念,尚有新和舊。因此修行時,用心止於一境,久久前念不滅後念不起,即成定境,即是念頭沒有交替。禪的目的,不僅定於一境,且要心不緣境;不僅心不緣境,且要歷歷分明,這便是即定即慧的禪境。

佛教各宗的修行方法,都是鍊心法,不過有些是借外力來助長自己的信心,禪法則直接用境來鍊心。境分心內與心外,觀行初步多用外境鍊心,禪法則直接從截住內境做起,比如菩提達摩所說的「心如牆壁」,11又有祖師說「蚊子叮鐵牛,沒有下口處」。12用話頭、參公案、起疑情、破疑團,便是擒賊先擒王;攫住妄心,破卻情執,直顯佛性。

鍊心鍊到「見性」時,是「無心」,當時心不動,故能見本真的佛性,煩惱消失,智慧顯現。大悟徹底的人,其悟境不會消失,不會為境所動,他的心很穩定。若在定中,空間不會有範圍,時間不會有前後。禪的悟後,空間和時間,照常在他面前,只是跟他沒有關係。對他而言,無所謂新舊來去,他卻仍在新舊來去之中,穿衣吃飯,救濟眾生。

 

——聖嚴法師《拈花微笑|新與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