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欲速則不達,要急缓适中

欲速則不達,功到自然成

蓮池大師《竹窗隨筆》中有一段文,題為“換骨”,大意是:北宋詩人陳後山曾雲,學詩好比學仙,假以時日,自然會脫胎換骨。蓮池大師就此語說,學禪如同學仙,年深月久,鈸而不捨,自然能脫胎換骨。所以學禪之人不必擔心參禪不能悟道,只該關心修學時日是否已滿、功夫是否純熟。其實,也不必憂慮時日短淺,最該注重的是修學是否勤勉。

此文是在教導修禪者,只要肯付出耐心、時日和精進,功夫日漸成熟,終能脫胎換骨。換句話說,修行者要懂得欲速則不達,切勿急功近利。

《論語》中記載:子夏被派到莒父當地方官。臨上任前,他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孔子說:為政十分複雜,但要抓住根本,即,「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意思是,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僅追求速度,不講效果,反而達不到目的;如果只顧眼前小利,不注重長遠大益,那就什麼大事也做不成。

話說一個年輕人想學劍法,拜了一位名師。師父傳授他一套劍法,叮嚀他要刻苦練習。練了一段時間,徒弟問師父:「照這樣練習,需要多久能練成?」師答:「三個月。」徒弟又問:「如果晚上不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能練成?」師答:「三個月。」徒弟又問:「如果晚上不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能練成?」師答:「三個月。」徒弟又問:「如果晚上不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能練成?」師答:「三年。」徒弟很詔異,繼續問:「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來練劍,吃飯走路也想著練劍,需要多久?」師父微微笑道:「三十年。」徒弟愕然……

再講佛教經典裡的一個公案。 《四分律》記載,瞻婆城有位大富長者,其獨子守籠那出家後格外精進,經行勤苦磨破雙足,血流污地。守籠那比丘在靜處思惟,心自念言:我如此這般刻苦用功,佛弟子中沒有誰比我更精進,今為何還不得無漏解脫?我家中有很多財寶,可自娛樂、自恣作福。我今寧可捨戒還俗,不再修道。

世尊知其心念,便到守籠那比丘住處,問:「你是不是在靜處思惟寧可捨戒還俗,不再修道?」答言:「是的,世尊。」世尊言:「我今問汝,隨意答我。若緩,音聲好否? 」回答:「不好。

佛言:「如是守籠那!若太過精進,就會令心掉舉躁動;若太少精進,則會令心懈怠懶惰。所以應當正常精進,平衡諸根。」守籠那比丘依佛教導,平衡諸根,調整身心,勤修精進,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修學佛法,理可頓悟,事須漸修。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離不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所謂欲速則不達,功到自然成!

對於在家學佛之人,因為有家庭、社會等責任,誦經等功課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定,重點在於堅持。猶如登山,看好腳下,不能急。心平氣和,一步一腳印,定能成功登上山頂,脫穎出全新的自我!

可謂:

滴水穿石須練功,

鐵杵磨成繡針。

戒急用忍耐煩心,

心平氣和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