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編案:本書部分選文曾收錄於《法鼓山僧伽大學年報》、《僧林悟語》,其他選文則曾發表於《人生》雜誌與《法鼓》雜誌,但皆未集結 ...

校註 1 參見《大智度論》卷四〈序品〉(T25, no. 1509, p. 88a10-11)、《止觀輔行傳弘決》卷三( ...

行誼化世,風範長存 高僧的生命,可以從「思想」、「行誼」、「事蹟」三個面向來看,其中的行誼,大要地說,就是高僧一生處世的 ...

東初老人行誼一二事 我的師父東初老人,有很多行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譬如他一生省吃儉用,從來不叫窮。一個出家人沒有信徒,當 ...

修忍辱行 臺灣有一位很有名的大苦行僧——廣欽老和尚,因為他只吃水果,所以後人都叫他「水果師」(臺語)。我當時曾經開玩笑地 ...

安住道場,行同事攝 首先,想問諸位一個問題:「臺灣有許多道場,為什麼你們要來法鼓山出家?」 當你們還沒有進法鼓山之前,有 ...

第三篇 長者行誼 佛的慈悲與智慧 「精神」是非常抽象的名詞,到底精神是存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如果生病或死亡,還有精神嗎? ...

出家人的身心健康 人一出生就是跟老病死連在一起的。多活一天就是多老一天,多老一天就多接近死亡一天。但是,許多人都認為出生 ...

信心要足,心量要大 佛教講男女平等,而我們這個世間也開始強調男女平等,男女的貢獻也受到同等的重視,但女眾在工作上往往仍居 ...

不講情理,講悲智 出家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會受到障礙自己的牽絆而沒有辦法成功。我們的障礙可分為業障、報障和煩惱障,「業」 ...

在家怎及出家好 有人問我:「如果年紀輕輕就出家,對社會沒有貢獻,不是把父母、社會多年來的投資教育給浪費了嗎?」其實社會也 ...

入眾、出眾、隨眾 今天,我首先要和大家講的是「入眾」,「眾」是群體的意思,這裡指的是「僧伽」,簡稱「僧」,也就是「僧團」 ...

威儀 今天要講的主題,是「威儀」。出家人如何保持威儀,在「沙彌律儀」課程會有系統地教授,所以今天我主要是說明日常生活中與 ...

學習出家人的心態 《一夢漫言》是明朝見月律師的著作,從字裡行間,我們可以看出他不記恨、不記仇的慈悲心,而且也不會怨恨、嫉 ...

何謂梵行? 在娑婆世界的三界之內,有兩個天國淨土,一個是彌勒內院,另一個是五淨居天。彌勒內院在彌勒淨土,而彌勒淨土是在三 ...

道心 出家人有許多型態,對諸位菩薩來說,可能還不是非常清楚究竟要做一個怎樣的出家人。有些人可能已經有一些想法,或者是想像 ...

奉獻與關懷 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做為一個未來的出家人,必須要具備哪一些條件,才不會被環境所淘汰。 持戒謹嚴、生活簡 ...

第二篇 出家心行 要出家,先學三年婆娘 記得我在狼山出家當小和尚的時候,因為清晨要起板、撞鐘、打鼓,所以一定要起得早。但 ...

珍惜出家的福德因緣 歡迎諸位菩薩來參加我們第二屆的出家生活體驗班,一年之後,各位將正式進入僧才養成班學習。去年此時,我也 ...

智慧、慈悲與方法 今天是僧伽大學的考生輔導,歡迎諸位菩薩專程來參加。我們這次招生的海報上,有這麼一句標語:「隋唐時代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