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供養的意義 平日用齋前,大眾唱〈供養偈〉究竟是以什麼來供養?是以碗盤中的食物供養嗎?若是如此,用蓋子將盤中的食物蓋住是否 ...

梵唄和修行 梵唄和修行生活是連在一起的,也是大眾共修用的。 祖師們對梵唄的解釋是,用來歌頌三寶及讚歎三寶的功德。但很多人 ...

課誦與拜佛 修行最初的層次是禮拜、懺悔,以求得心靈的寄託和安定。佛殿、佛像的莊嚴與肅穆,能令我們肅然起敬,心自然不會胡思 ...

禮儀和威儀 禮儀是指禮敬、禮節和禮貌;威儀是莊嚴的容貌舉止,指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臥有臥態,行住坐臥之中均合宜適度。所以 ...

規約與恆課 任何的宗教都有共同修行的恆課和定課,很多學佛皈依,受過五戒、菩薩戒的在家居士,也都有早晚課誦。 你們大眾都尚 ...

接待禮節 當跟師父在一起,居士向師父頂禮之際,要站在一旁合掌。若是新入門的信徒,不知道要執弟子禮,可親自帶著他一起向師父 ...

第四篇 僧團的制度與規約 對供養物品的處理 假如有信眾第一次拿物品來供養,請諸位一定要先收下來,如果我們的倉庫已經有了同 ...

和光同塵的僧團 在僧團中不應有凸顯自我的心態。凡是凸顯自我的智慧、技能、性格、觀念,他的身上一定長刺,稜角多,鋒芒露,不 ...

團體的成功就是個人的成功 一個團體真正的成功,不是少數個人的成功,應該是團體中每一個人都是成功的因素。團體成功的時候,每 ...

僧事僧斷 如果僧團中發生了一些問題,而藉用居士的外力來解決問題,那一定會對僧團造成很大的傷害。 如果援用外力,在家人會覺 ...

以和成事.以敬安人 團體之中,人與人的相處偶爾有摩擦在所難免,即使過去的大陸叢林也有這種問題。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僧團,為什 ...

尊戒、盡分 上下要有次序,僧俗要有分別,長幼要有次第。 尊戒就是尊法,戒臘低者要尊敬戒臘高者,清眾要服從執事。 每個人都 ...

師兄弟相處之道 常住眾彼此相處,應有溫馨的感受,但是溫馨並非指一般性的噓寒問暖,譬如「昨晚被子蓋好沒有?」「今早有沒有吃 ...

謹言慎口 所謂人多嘴雜,通常議論紛紛之後,本來無事也會變成有事。俗話說:「一犬吠影,百犬吠聲。」吠聲吠影都是疑神疑鬼的形 ...

依眾靠眾 有人對出家人的生活與修行的觀念,感到很困惑。為常住的事務工作,和拜佛、念佛、打坐、拜經、誦經,究竟哪種算是修行 ...

如何適應常住的生活 出家人的想法與在家人正好相反,在僧團中若要和合無諍,應設法將自己融入團體中,不要求他人或團體來適應自 ...

以師父為中心 在僧團,首先以師父或方丈為中心;其次,以僧團、常住為依歸。 雖然大家都是隨佛出家,但要相信師父或方丈,是代 ...

法統和僧倫 如百川入海,當任何一條河川流入大海時,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名字和特性;所以說,不論任何種姓、階層的人,出了家後, ...

依共住規約而住 常住大眾是依律、依法而住。具體言之,律是由大家同意,經由師父或方丈認可的共同生活規約。但是中國的寺院,從 ...

第三篇 僧團的共住共修 愛惜常住 什麼是常住?是三寶住世的代名詞,是由三人以上的比丘眾或比丘尼眾共住的道場,是依法住、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