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心的方法 如果心不安、不穩定,應該多拜佛、多懺悔。有方法最好用方法,若用不上,就注意自己的心在做什麼,將身心放鬆,感覺 ...
保重身體 什麼叫保重身體? 吃,不要過量,要吃飽不要挨餓;睡覺時睡覺;工作時工作;休息時休息;運動時運動;打坐時打坐;髒 ...
多念佛.勤拜佛.堅固信心 諸位菩薩既來出家了,就要記得以多念佛、勤拜佛、常懺悔、恆感恩,來提振自己的信心。 大家因為打坐 ...
煩惱消歸自心 諸位必須多多學習向心內觀照,平時尤應注意心念的活動,是否與貪瞋癡慢疑等相應,即使不能在當下覺知,也須於事後 ...
拜佛懺悔求安心 養成一位身心安穩的出家人約需十年的時間,但亦視各人的善根而定。善根深厚者,未出家前已經很穩定,業障少,住 ...
海綿精神 我們學佛修行的人,應該具備兩種態度——內方、外圓。 「內方」是指應把握佛法的原則和自己的身分、立場,不要放棄自 ...
學佛的清淨三業 大家都是來學佛修行的,所謂學佛修行,據蕅益大師的解釋是,以佛的清淨無礙身口意三業,做為標準來學習。雖然凡 ...
彼此體諒.互相關懷 有些人因為關心他人,反而失去了自己,把他人的問題變成了自己的問題,這實在是愚癡的作法。 原則上,我們 ...
心不隨境轉 心隨境轉,即是煩惱,即是凡夫,會為自己也為他人帶來困擾。學習佛法的人,不可以心隨境轉;可是我們卻經常陷在境中 ...
第二篇 如何調身與調心 調適身心 出家的本身就是出家的目的。出家以後,若想一級一級地往上攀爬,成就什麼名位,結果當然是煩 ...
穩固出家的心態 諸位既然決定要出家就出家,不要三心二意,一會兒想出家,一會兒又想讀書。若真的很想讀書就先去讀,讀完了再說 ...
居安思危 居安思危、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意義,就是要我們平時持有危機意識。所謂「不見魔,不易見道」,道從魔的對比而生,魔 ...
除夕夜好懺悔 除夕來臨時怎麼辦?也就是指一年的最後一天到來時怎麼辦?假使我們的生命到了最後一天,我們會怎麼辦?古時候到了 ...
守己與守分 出家人通稱在家人為居士,既已出家離俗,對俗家眷屬親戚,便不可以有伯伯、叔叔、兄、弟、姊、妹等的稱呼。不論他們 ...
男女.僧俗.內外之分 「男女有界、僧俗有別、內外不同」,這是我再三叮嚀的一句話。 臺灣的佛教,從日據時代起,多半已成了俗 ...
和闖.和樣與和尚 出家人大致上有三種類型,即和闖、和樣與和尚。 「和闖」是指出家以後不久,便到處去闖碼頭、找道場,東奔西 ...
第一篇 出家的心態與觀念 落髮的意義 從行者身分而成為沙彌,有落髮剃度的儀式,但落髮並不等於升級或升等,而是象徵將以前種 ...
自序 從一九七八年起,我在臺灣有了道場,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農舍,僅一棟上下兩層的樓房,總共一百建坪,我就用它來主持禪七, ...
校註 1 歌詞先後經過修訂,版本略有不同。 上一篇: 《法鼓全集》第九輯 理念願景類|09-09 法鼓山故事|附錄|編輯 ...
編輯後記胡麗桂 十二月初的傍晚,師父開始說法鼓山故事,而我是聽眾,專注且好奇:為什麼師父說法鼓山的一切,如果此刻不講,從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