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主旨是宣扬大乘菩萨道。认为虽然身不著僧衣,只要心不污著,便是真出家。主张可由行菩萨道而达不退转位,而诋毁菩萨道者死后 ...
隨摘文: 導師說難遇,聞者喜亦難; 大人所樂聽,小人所惡聞。 眾生可愍傷,墜老死嶮路; 野人恩愛奴,處畏癡不懼。 世界若 ...
爾時東方過七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清潔,佛號日月光如來、應供、正遍知,今現在其佛土。有菩薩梵天,名曰思益,住不退轉。見此 ...
隨摘文: 佛告持世:「諸菩薩摩訶薩見四利故,勤修習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章句。何等四?當得具足念、當得不斷念、當以安慧 ...
爾時,眾中有菩薩名自在王,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問,若蒙聽許乃敢發言。」 佛告自在王: ...
隨摘文: 爾時,淨威力士白言:「世尊!以何等法能得成就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 佛言:「善男子!成就一法攝此集一切福德三昧 ...
隨摘文: 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起已,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事先皆善自決定,無有過、無分別,清淨明了,廣大如法性 ...
隨摘文: 爾時,大王復起作禮,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薩云何護佛果?云何護十地行因緣?」佛言:「菩薩化四生,不觀色如,受想 ...
隨摘文: 佛知眾會已集,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 ...
隨摘文: 于時親友語憍尸迦:「有縛則有解,汝說無我則無有縛,若無有縛誰得解脫?」憍尸迦言:「雖無有我猶有縛 ...
隨摘文; 今明菩薩修禪波羅蜜。所為有二。一者簡非。二者正明所為。第一簡非者。有十種行人。發心修禪不同。多墮在邪僻。不入禪 ...
○六明觀心者,從標章至料簡,悉明觀心。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 ...
九卷。取材于澄观自著的《随疏演义钞》。分为十门论述,特别列有华严列祖之说。书中还批驳了慧苑《华严经刊定记》中的一些说法。 ...
宗密一生著述颇丰,核心的著作乃是对《圆觉经》的注疏。他不断地对禅和华严进行思考与体悟,最终从《圆觉经》中找到了完美的切入 ...
《佛地經》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 ...
隨摘文: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 ...
隨摘文: 時,長老阿說示答優波底沙曰:「善哉!快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便說偈言: 「煩惱業因緣,世間如是轉, 煩惱 ...
隨摘文: 時尊者優陀夷具諸威儀,結跏趺坐,涌在虛空,高七多羅樹,即現種種神通變化。時淨飯王遙見尊者乘空而來,心生歡喜,合 ...
夫勝義無差。經論起平等之說。俗諦有異。諸聖流四一之談。隨相理智星分。歸性心言并絕。或真或俗。乍實乍權。量為應物示因符機趣 ...
隨摘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云。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