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摘文: 大佛頂密因了義首楞嚴經者,乃竺乾之洪範、法苑之寶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獨尊三界,假金輪而啟物、現玉毫而應世, ...
夫勝義無差。經論起平等之說。俗諦有異。諸聖流四一之談。隨相理智星分。歸性心言并絕。或真或俗。乍實乍權。量為應物示因符機趣 ...
隨摘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云。 ...
維摩經玄疏 第一卷 維摩經玄疏 第二卷 維摩經玄疏 第三卷 維摩經玄疏 第四卷 維摩經玄疏 第五卷 維摩經玄疏 第六卷 ...
隨摘文: 將釋此文七門分別。初明名體。二明宗用。三明教攝。四明受法。五明傳譯。六略料簡。七隨文解釋。初又二。初釋名次出體 ...
隨摘文: 言異說者。異說非一。晉武都山隱士劉虬說言。如來一化所說。無出頓漸。華嚴等經。是其頓教。餘名為漸。漸中有其五時七 ...
隨摘文: 佛者,於一切所應知中得覺,此為佛義,如所應知而知故。又於無智睡眠中覺故。覺者,覺寤為義,以離無智睡故。又諸釋梵 ...
隨摘文: 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無者,謂即於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 ...
隨摘文: 問:何故論端先辯蘊等?答:欲令學者於幾何因等諸思擇處得善巧故。所以者何?由此善巧能得二種稱讚利益,所謂作意稱讚 ...
大乘莊嚴經論 第一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二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三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四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五卷 大乘莊嚴經 ...
隨摘文: 大義因成就者,八句示現此義應知。何等為八?一者欲論大法;二者欲雨大法雨;三者欲擊大法鼓;四者欲建大法幢;五者欲 ...
隨摘文: 古昔諸大師,於諸甚深法, 多聞見聖跡,已說一切義。 精勤方便求,未曾得異分, 阿毘曇心論,多聞者已說。 或有極 ...
隨摘文: 爾時眾中有一苾芻,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禮佛,白言:「世尊!云何無明所緣殊勝?」 世尊告曰:「無明所緣,即是一 ...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莾無為 ...
隨摘文: 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 ...
隨摘文: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為。問:如是壽行,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常。問:如是壽行,當 ...
隨摘文: 問曰:於不樂中可生捨想,云何於中能生樂想?答曰:善修心故,於惡口等不樂法中不以為礙,於餘神通天眼、天耳、知他心 ...
隨摘文: 今欲解入大乘義。問曰:何故說入大乘義?答曰:我為眾生欲遮苦因故,汝今當知。或復有人近惡知識,為惡所誤,偏執己法 ...
夫以有情之本,依智海以為源;含識之流,總法身而為體。只為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達本情亡,知心體合。今此大方廣佛華嚴經者,明 ...
《般舟三昧經》:原註二名《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般舟三昧經》,又名《佛立三昧》;修此三昧而得成就之人,能見十方諸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