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雜阿含經》卷三三第九二七經等的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緊, ...
我常常想,現在這個社會真是不可思議,什麼事都講究快速,連修行也不例外。 很多人都以為找到一位大師,有一套秘方,就可以立即 ...
臨命終時見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可能是解脫,但多半不是。 所謂臨命終時顯現的瑞相,是指奇香彌漫、天樂鳴空、光環、光束、光團 ...
現代人強調EQ的培養,其實EQ就是情緒管理的人品修養。 有些人外表看似平靜,但內心卻充滿衝突與掙扎; 有的人在公開場合脾 ...
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範去生活,而且要比沒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積極 ...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人非常容易生氣,百分之五十的人每天都會生氣,百分之六十的人每個星期都會生氣,而他們最常生氣的對象就 ...
我們做事情要有效率,但並不是急著追求效率,面對工作的態度是「要趕不要急」。 在可利用的時間之內,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 ...
大家一定聽過‘敬人者,人恒敬之’、‘禮尚往來’這兩句話,只要我們主動地尊敬、讚歎、肯定他人,那對方也會尊敬、讚歎、肯定我 ...
不一定,要看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收弃; 有理由的享受,必須維持。 佛要金裝,是裝給眾生看的; 人要衣裝,是裝給一定的 ...
有與空,看似對立,實是一體的兩面,「有」代表因緣有,「空」則是指的因緣所生的任何現象,其自性畢竟是空。 因是主,緣是賓, ...
因果分為兩類:①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②無漏因果(聖人的因果)。 因緣亦分為兩類:①因緣有,②因緣空。 因緣有的有,是 ...
回向的意思是:1.回己向人,2.回小向大,3.回有限向無限,4.回有漏向無漏。 做任何好事,不論是無形的、有形的,為己的 ...
凡夫眾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自卑、自賤,看似兩種不同的毛病,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虛驕自負的人,多半 ...
佛在佛國淨土,也在我們心中。 佛是具足智慧與慈悲的人,如果我們念念活在現在,念念都與佛的智慧及慈悲相應,佛在念念與我們在 ...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 ...
人的內容是什麼? 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為色欲、形貌欲、威儀 ...
做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是學佛修行的基礎。 (1)戒: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 諸惡不作, ...
(一)對治妄念 不論是在坐禪、立禪或經行時,總會有雜念持續不斷的浮現,並且無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個時段之後, ...
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 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的 ...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