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懺,種類繁多,以觀音為主的《大悲懺》僅是其中之一。是與觀世音菩薩的甚深因緣罷,整個飄搖、動盪的青春,我日日所拜、所持的 ...
在《楞嚴經》中有提到,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修行得到耳根圓通,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然後進入無我、寂滅的境界; 之後,體 ...
所謂「本來面目」,禪宗的意思是說:在沒有生與死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已經進入了生死,這是一種現象,是身體的現象、心理的 ...
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 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 ...
說到超度亡靈,先要說明亡靈的性質。 人死之後的生命主體,稱為亡靈。 民間一般的觀念,認為人死之後即是鬼,而且永遠做鬼; ...
偏心是正常的,就看我們自己怎麼想。 舉個例子,我曾和一比特父親及他的兩個兒子談話,這對兄弟年齡相差四歲,弟弟已經結婚。 ...
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近代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也就是 ...
在禪宗裏有一則公案:當初,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是在梁武帝主政的時候。 梁武帝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平常建築寺院、廣度僧 ...
因果,不只是佛門各宗所弘示的道理,更是每一個人衣食住行之中,隨手可拈、隨處可證的真理。 ‘你為什麼要吃飯?’ ‘因為肚子 ...
我們世間上的每一個人,出生的國家和地方都不同,你不認識我,我不熟悉你,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關係,其實你我他都是有緣人。 佛 ...
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但凡人皆好生惡死,新生的喜悅常常令人忘記死亡的哀慟; 而面對死亡時又往往過度沉溺在 ...
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必須為生命的存在與意義而奮鬥。 因為,人活著不應該只是追求屍位永存,生活也不能只是為了三餐溫飽; ...
追求開悟證果是一般人學佛的最高目標! “悟”是什麼? 悟了以後又是什麼樣的境界? 悟的那一刻,整個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 ...
一個人做人成功、事業成功,要靠很多的因緣幫助。 就如樹木花草,需要有陽光、空氣、水分等因緣,才能開花結果; 高樓大廈,需 ...
經常聽人抱怨說:生活的擔子壓迫得讓人透不過氣來! 也經常有人說:心裡的壓力讓我快要受不了了! 「心中的罣礙」的確讓人不得 ...
這是明代憨山大師〈醒世歌〉裏的一段偈語,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明白。「休將自己心田昧」,意思是要我們不可違逆天地、人情,昧著良 ...
佛经难懂,这个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因为它是从印度的梵文翻成了中文的。所谓难懂的部分是什么呢?是专有名词,还有呢,人名、地 ...
《續傳燈錄》,明代僧錄司圓極居頂編,共三十六卷。 為接續《景德傳燈錄》而作,集錄禪宗六祖慧能以下第十世至第二十世1203 ...
《景德傳燈錄》為北宋真宗朝,吳僧道原所作之禪宗燈史。 其書集錄自過去七佛,及歷代禪宗諸祖五十二世,共一千七百零一人之傳燈 ...
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傅的理解 禪宗不立文字,主張教外別傅。 但是,中國佛教的大乘諸宗之中,禪宗所留下的文字最多,在大正大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