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摘文: 金剛藏菩薩即從三昧起,起已,告諸菩薩言:「諸佛子!是諸菩薩事先皆善自決定,無有過、無分別,清淨明了,廣大如法性 ...
隨摘文: 爾時,大王復起作禮,白佛言:「世尊!一切菩薩云何護佛果?云何護十地行因緣?」佛言:「菩薩化四生,不觀色如,受想 ...
隨摘文: 佛知眾會已集,佛告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以一切種智知一切法,當習行般若波羅蜜。」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薩摩 ...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緣三佛梵行不久住,三佛梵行久住?」 佛告舍利弗:「三佛不為弟子廣說法、不結戒、不說波羅提木叉 ...
隨摘文; 今明菩薩修禪波羅蜜。所為有二。一者簡非。二者正明所為。第一簡非者。有十種行人。發心修禪不同。多墮在邪僻。不入禪 ...
○六明觀心者,從標章至料簡,悉明觀心。 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 ...
《佛地經》者,具一切智、一切種智,離煩惱障及所知障,於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 ...
隨摘文: 一切聲聞、辟支佛皆由佛出,若無諸佛,何由而出?若不修十地,何有諸佛?若無諸佛,亦無法、僧。是故汝所說者,則斷三 ...
隨摘文: 時,長老阿說示答優波底沙曰:「善哉!快哉!諦聽!諦聽!當為汝說。」便說偈言: 「煩惱業因緣,世間如是轉, 煩惱 ...
隨摘文: 大佛頂密因了義首楞嚴經者,乃竺乾之洪範、法苑之寶典也。昔能仁以出震五天、獨尊三界,假金輪而啟物、現玉毫而應世, ...
夫勝義無差。經論起平等之說。俗諦有異。諸聖流四一之談。隨相理智星分。歸性心言并絕。或真或俗。乍實乍權。量為應物示因符機趣 ...
隨摘文: 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云。 ...
維摩經玄疏 第一卷 維摩經玄疏 第二卷 維摩經玄疏 第三卷 維摩經玄疏 第四卷 維摩經玄疏 第五卷 維摩經玄疏 第六卷 ...
隨摘文: 初入道者。故曰蒙學。由慨狂愚罔諳戒法。故於沙彌律儀經中錄取十戒。略為解釋。誨彼未聞。離無知苦。俾初入道者。有所 ...
隨摘文: 言異說者。異說非一。晉武都山隱士劉虬說言。如來一化所說。無出頓漸。華嚴等經。是其頓教。餘名為漸。漸中有其五時七 ...
隨摘文: 佛者,於一切所應知中得覺,此為佛義,如所應知而知故。又於無智睡眠中覺故。覺者,覺寤為義,以離無智睡故。又諸釋梵 ...
隨摘文: 菩薩云何發菩提心?以何因緣修集菩提?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 ...
隨摘文: 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無者,謂即於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 ...
隨摘文: 問:何故論端先辯蘊等?答:欲令學者於幾何因等諸思擇處得善巧故。所以者何?由此善巧能得二種稱讚利益,所謂作意稱讚 ...
大乘莊嚴經論 第一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二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三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四卷 大乘莊嚴經論 第五卷 大乘莊嚴經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