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在佛國淨土,也在我們心中。 佛是具足智慧與慈悲的人,如果我們念念活在現在,念念都與佛的智慧及慈悲相應,佛在念念與我們在 ...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 ...
人的內容是什麼? 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為色欲、形貌欲、威儀 ...
做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是學佛修行的基礎。 (1)戒: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 諸惡不作, ...
(一)對治妄念 不論是在坐禪、立禪或經行時,總會有雜念持續不斷的浮現,並且無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個時段之後, ...
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 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的 ...
禪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離開 ...
所謂佛事是學佛之事,弘揚佛法之事,主要物件是人。 課誦、聞法、講經、佈施、持戒、修定、八正道和六波羅蜜,都是佛事。 但是 ...
有人問起,做生意不能說實話,所謂老王賣瓜,自吹自誇,如果賣瓜的不說瓜甜,那就無人問津了。 既然如此,佛教徒能不能做生意? ...
問:有人因為被朋友傷害而不肯相信朋友,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有沒有什麼應該注意的事情和需要掌握的原則? 聖嚴法師答:交朋友 ...
有一句話說‘恩將仇報’,一般人往往記怨不記恩,能够記住的恩情總是比怨恨來得少,就如俗諺所說:‘人心不足蛇吞象。’ 別人對 ...
在一般人的觀念裏,所謂成功,就是要有大事業、大名望,而且還要地位高、財產多,有許多羣衆簇擁著他。 這種人,大家才認為他是 ...
在混亂、緊張匆忙的時代裏,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 ...
不,佛教中沒有這一項迷信的規定。 中國人用紙錢焚燒的習俗,是自漢朝以後開始,比如唐朝的太常博士王嶼說:‘漢以來,喪葬瘞錢 ...
問:整形美容在臺灣很風行,甚至有母親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對雙眼皮,或一個高鼻樑; 還有人為了「開運」、面相去整形, ...
佛教團體經常舉辦各種法會,包括祈福平安法會、消灾祈福法會等,可是有人會疑惑為何還是發生了這樣的大災難,那麼,舉辦法會有用 ...
有人作如此說,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緣的眾生受報。 比如有人說,虛雲老和尚遭受雲門事件,拷問毒打,遍體鱗傷,幾乎致死,是代全大 ...
1.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們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才能充滿喜悅、充滿幸福、充滿團結與和睦。 2.念佛不是數位念得 ...
中國佛教經歷了三個轉折:一是佛教的中國化,代表人物是東晉的道安法師; 二是佛教的生活化,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大師; 三是佛 ...
有些不熟悉佛法的人,一聽到無常觀,說一切都是短暫的,便誤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值得在乎的事。 如果因此而變得懶惰、消極,什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