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作如此說,大修行者能代替有緣的眾生受報。 比如有人說,虛雲老和尚遭受雲門事件,拷問毒打,遍體鱗傷,幾乎致死,是代全大 ...
1.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感恩,我們的人際關係、社會關係才能充滿喜悅、充滿幸福、充滿團結與和睦。 2.念佛不是數位念得 ...
1、一次只專注於一件事情。 當你行走的時候,專心行走。 當你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 2、慢慢地並謹慎地做事。 你可以一次 ...
中國佛教經歷了三個轉折:一是佛教的中國化,代表人物是東晉的道安法師; 二是佛教的生活化,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大師; 三是佛 ...
有些不熟悉佛法的人,一聽到無常觀,說一切都是短暫的,便誤認為這個世界沒有什麼值得在乎的事。 如果因此而變得懶惰、消極,什 ...
通常,初學佛的人,必須要有厭離心,才能够真正體會到修行佛法的重要和必要。 要厭離什麼呢? 是對於來自心理、生理、人際關係 ...
佛法對‘苦’有相當多的闡述,它將人生分為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愛別離、求不得、怨憎會、五蘊熾盛等,就形成了‘八苦’ ...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 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 方法很多。 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 ...
人的一生,總是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做著適應及克服的努力。 因此有人形容人生如戰場,勇者勝而懦者敗; 從生到死 ...
人當在出生的時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運。 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 以佛法來說,若不出離生死,都是可 ...
佛教只說結緣和了業,那是指結善緣了惡業,沒有‘了緣’的說法。 結緣的意思,是對沒有善緣或善緣不足的人,使他主動或被動地接 ...
生活如何減壓? 人往往因為沒有認清自己,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我做得到嗎? 失敗了怎麼辦? 別人會怎麼想? 壓力怎 ...
站在佛教的立場,並不否定算命看相、星象、地理、風水的原則,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也就是命有命理、地有地理、天有天理。 大 ...
欲得現前,莫存順逆。 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若要至道、佛道現前,就不該存有“順”“逆”兩種心。 何者是“順”? 何者是“ ...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 ...
佛陀在弘法時,須面對芸芸眾生,以及各種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斷地為人解惑。 若有人提出問題,佛陀就為他們詳細解釋說明。 佛 ...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放低身價,絕不討好大多數。 其實人根本就沒有什麼身價,一切都只是虛幻的光環而已。 物質條 ...
人活著不是為了用處,而是為了活著本身。 每個人的價值,都是絕對的。 只要堅持自己崇高的價值,接納自己,磨礪自己,給自己成 ...
佛陀也教我們心要自在,要八風吹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於心。 別人稱讚我,這不算什麼,因為做好人、做好事 ...
以慈悲心對待這個世界 佛教的覈心要旨就是慈悲二字,離開了慈悲就不是佛教。 所以,作為一個佛教徒,或者對佛教感興趣的人,就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