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是睿智的意思。 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還是不得解脫。 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藥; 定的 ...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 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七佛通誡偈》: ...
定,也就是禪定,如果說戒是為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禪定的名稱叫作禪那(靜慮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 總之, ...
我們中國向來有一種幾乎是根深柢固的觀念:以為修持辦道是出家人的事,佈施供養是在家人的事。 其實,佛法不是出家人所專利的, ...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 ...
很多人以為吃素念經、禮佛拜懺、做慈善工作,甚至修神通、修到有未卜先知的能力,或是把身上的氣脈打通了,就叫作修行。 其實, ...
佛化婚禮,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確的根據。 所以,佛教並不強調佛化婚禮的重要性,凡是公開的婚姻,都會受到佛教的認可 ...
人的五大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會帶來許多情緒的困擾,如何以佛法消解情緒煩惱,開創幸福人生? 從佛法的觀點來看, ...
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長,一天走的路,看的書、寫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產都比過去新增很多,不過還是覺得時間不够分配,不够使用 ...
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 至於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種種 ...
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鬆身體 1、頭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輕鬆,無論是睜眼或閉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臉部肌肉鬆弛 ...
一些禪修多年並有所體驗的人,可能會認為自己已經證得清淨的智慧,不再有對自我的執著,並進入了涅盤境。 事實上,凡是自認為開 ...
我們做事情要有效率,但並不是急著追求效率,面對工作的態度是「要趕不要急」。 在可利用的時間之內,衡量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 ...
大家一定聽過‘敬人者,人恒敬之’、‘禮尚往來’這兩句話,只要我們主動地尊敬、讚歎、肯定他人,那對方也會尊敬、讚歎、肯定我 ...
不一定,要看情形,無目的的享受,應該收弃; 有理由的享受,必須維持。 佛要金裝,是裝給眾生看的; 人要衣裝,是裝給一定的 ...
有與空,看似對立,實是一體的兩面,「有」代表因緣有,「空」則是指的因緣所生的任何現象,其自性畢竟是空。 因是主,緣是賓, ...
因果分為兩類:①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②無漏因果(聖人的因果)。 因緣亦分為兩類:①因緣有,②因緣空。 因緣有的有,是 ...
回向的意思是:1.回己向人,2.回小向大,3.回有限向無限,4.回有漏向無漏。 做任何好事,不論是無形的、有形的,為己的 ...
凡夫眾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自卑、自賤,看似兩種不同的毛病,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虛驕自負的人,多半 ...
佛在佛國淨土,也在我們心中。 佛是具足智慧與慈悲的人,如果我們念念活在現在,念念都與佛的智慧及慈悲相應,佛在念念與我們在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