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隨摘文: 將釋此文七門分別。初明名體。二明宗用。三明教攝。四明受法。五明傳譯。六略料簡。七隨文解釋。初又二。初釋名次出體 ...

道不能自鳴。假人而鳴。鳴雖不同。道則未嘗不同也。苟不同不足以為道。如仲尼之一貫。老聃之無為。釋氏之空寂。人異道同。此其證 ...

隨摘文: 言異說者。異說非一。晉武都山隱士劉虬說言。如來一化所說。無出頓漸。華嚴等經。是其頓教。餘名為漸。漸中有其五時七 ...

隨摘文: 佛者,於一切所應知中得覺,此為佛義,如所應知而知故。又於無智睡眠中覺故。覺者,覺寤為義,以離無智睡故。又諸釋梵 ...

隨摘文: 菩薩云何發菩提心?以何因緣修集菩提?若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 ...

隨摘文: 論曰:虛妄分別有者,謂有所取、能取分別。於此二都無者,謂即於此虛妄分別,永無所取、能取二性。此中唯有空者,謂虛 ...

隨摘文: 問:何故論端先辯蘊等?答:欲令學者於幾何因等諸思擇處得善巧故。所以者何?由此善巧能得二種稱讚利益,所謂作意稱讚 ...

隨摘文: 大義因成就者,八句示現此義應知。何等為八?一者欲論大法;二者欲雨大法雨;三者欲擊大法鼓;四者欲建大法幢;五者欲 ...

隨摘文: 古昔諸大師,於諸甚深法, 多聞見聖跡,已說一切義。 精勤方便求,未曾得異分, 阿毘曇心論,多聞者已說。 或有極 ...

隨摘文: 爾時眾中有一苾芻,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合掌禮佛,白言:「世尊!云何無明所緣殊勝?」 世尊告曰:「無明所緣,即是一 ...

隨摘文: 菩薩摩訶薩如是應知,有其十法能解如來、應、正等覺真實理趣,說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為十?一者、諸佛如來究竟斷盡諸 ...

隨摘文: 問:如是壽行,當言有為、當言無為?答:應言有為。問:如是壽行,當言常、當言無常?答:應言無常。問:如是壽行,當 ...

隨摘文: 「汝等比丘!當知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出 ...

本書主要包括三層意義:出離心、菩提心、清淨見(空性)。出離心,就是厭離三有,希求涅盤之心,也名「求解脫心。」學佛的人,若 ...

中国佛教禅宗史书。20卷。宋理宗淳祐十二年(1252),一说绍定间杭州灵隐寺普济编集。有宋宝祐元年(1253)和元至正二 ...

由說甚深緣起門中稱讚無上大師世尊善說心藏略名「緣起讚」(共五十八頌) 宗喀巴大師造 民國苾蒭法尊譯 敬禮尊重妙音菩薩 由 ...

辨法法性論 彌勒菩薩造 民國苾芻法尊譯 頂禮曼殊室利菩薩 由知何所斷。有餘所應證。欲辨彼等相。故我造此論。 此等一切。二 ...

現觀莊嚴論中八品七十義略解 民國法尊師法述 法舫兄。朗禪法師的遺稿我看了一遍。牠裏頭的科目不一致。有時按全書的文義分排。 ...

No. 617 思惟畧要法 姚秦三藏鳩摩羅什法師譯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重,動有劫數受諸苦 ...

七十空性論科攝 弘悲 七十空性論本論有七十三個頌,以少從多或以整攝零,所以叫做「七十」。七十頌為能詮的文字,畢竟空的「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