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楞嚴經》中有提到,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以前,修行得到耳根圓通,從聞思修而入三摩地,然後進入無我、寂滅的境界; 之後,體 ...
所謂「本來面目」,禪宗的意思是說:在沒有生與死之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 已經進入了生死,這是一種現象,是身體的現象、心理的 ...
咒的作用應該是被肯定的; 它是用特定的音符和特定的語句所組成的符號,代表著特定神明或佛菩薩的尊稱和力量,從原始民族的宗教 ...
說到超度亡靈,先要說明亡靈的性質。 人死之後的生命主體,稱為亡靈。 民間一般的觀念,認為人死之後即是鬼,而且永遠做鬼; ...
偏心是正常的,就看我們自己怎麼想。 舉個例子,我曾和一比特父親及他的兩個兒子談話,這對兄弟年齡相差四歲,弟弟已經結婚。 ...
一般人的觀念中,除了他是唯物論者,往住都會相信人人都有一個永恒不變的靈魂,近代歐美倡行的“靈智學會”,他們研究的,也就是 ...
佛经难懂,这个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因为它是从印度的梵文翻成了中文的。所谓难懂的部分是什么呢?是专有名词,还有呢,人名、地 ...
一、不立文字,教外別傅的理解 禪宗不立文字,主張教外別傅。 但是,中國佛教的大乘諸宗之中,禪宗所留下的文字最多,在大正大 ...
《禪的體驗:臺灣一高僧聖嚴法師教你身心康寧的禪修之道》包括禪宗的歷史、禪修的具體方法、禪修的開示和指導三部分,是聖嚴法師 ...
對於中國人而言,不論他信不信佛,在日常生活及習俗之中,多多少少,均有佛教的成分在內。 相對地,中國的佛教,也不全同於印度 ...
《心經》的心是指什麼? 這個心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六點,或者是六個名字來介紹; 在佛經裡面有如下的解釋,有關於心的這個字:第 ...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心中有長短、好壞、多寡、善惡之分的是忙人。 他們牽掛太多、計較太多; 已經做了的好事記得牢牢的 ...
在任何一個團體中,都難免會有是非,若能够在是是非非的環境中保持平靜與和諧,這就是個人的成長。 社會上的任何一個團體,都會 ...
提問: 有一句諺語說:「當你怨恨一個人的時候,你就成了他的奴隸。」那麼怨恨心究竟因何而起? 怨恨心對我們又有什麼不良的影 ...
人在心理上的衝突、身心的衝突以及個人和他人的對立,還有我們的身心和環境的一些衝擊,這是正常的事。 因為不和諧,所以彼此才 ...
肯定人家,人家才能够成為我們的朋友,如果我們否定人家,人家一定是跟我們是做仇人、做對頭。 許多人都知道自己要什麼,要人家 ...
提問:師父說很多的懶人,其實他們覺得很忙,有好多事他們永遠沒有完成,就讓我想起人多多少少都會喜歡拖,該今天做的事拖到明天 ...
我講佛法,叫人家生兒不為防老,積榖不為防饑,這個是超越自我才做到的,普通的人做不到,普通的人積榖一定是為了將來保障自己不 ...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 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渾沌。 然而,佛法是要我們從有分別的執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因為 ...
江西大寂道一禪師雲眾雲: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