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訪問,用佛法的智慧照亮我们的生活,开启我们的智慧人 生!

隨摘文: 「汝等比丘!當知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亦復如是,為大醫王出 ...

隨摘文: 「善現!諸菩薩摩訶薩不為無上正等菩提道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唯為諸法本性空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善現!是本性空 ...

入中論講記 月稱論師造頌 法尊法師譯講 隆蓮比丘尼筆記 前言 教乘所攝 欲釋論文,先明本論教乘所攝。釋尊證覺,初對小乘初 ...

No. 1858 肇論序 小招提寺沙門慧達作 慧達率愚,通序長安釋僧肇法師所作《宗本》《物不遷》等四論。但末代弘經,允屬 ...

No. 276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虬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灋,廣生眾教,含義不貲,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隨 ...

No. 235 [Nos. 220(9), 236-239]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 一時 ...

No. 2014 永嘉證道歌 唐慎水沙門玄覺撰 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

有人問大珠慧海禪師是怎麼用功的,他答道:「飢來吃飯睏來眠。」對方說:「大家都是這樣的啊!那他們都跟你一樣用功嗎?」大珠禪 ...

執有,是拘束,滯空,也是束縛。捨,是萬事萬物新生的動能,樂於無所住,便能遍遊時空做生命的主人。 ⠀〈心銘〉的作者牛頭法融 ...

人的心境,往往會因為受到環境的誘惑、刺激而產生情緒的波動,輕者覺得困擾,重者喪失自主的能力。如果有了心靈環保的措施,遇到 ...

一般人面對不如意的現象,總是試圖把負面情緒轉為正面情緒。 禪,則是不轉現象,直接從現象認得真心。 與人交談,或是對方給我 ...

禪宗的極致:以無門為門,不用任何方法。 禪修的觀念: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消融自我。以「有」為入手方便,以「無」 ...

荷澤神會禪師往見六祖惠能大師,六祖問:「從何所來?」神會答:「無所從來。」六祖又問:「汝不歸去?」神會答:「一無所歸。」 ...

默照禪法是最容易用的修行方法,不需要像修次第禪觀那樣,一個次第一個次第地修。 但是,默照禪法的功能是涵蓋著次第禪觀的。 ...

人的一生,總是在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做著適應及克服的努力。因此有人形容人生如戰場,勇者勝而懦者敗。 從生到死的 ...

「無常」是指世間現象,都在不斷地生生滅滅。 若能懂得一切現象都是無常,便能對未來充滿信心,對世間充滿希望; 對美好的抱持 ...

默照禪只有一個方法,就是放鬆!直到「默」與「照」顯現出來。因為方法很簡單,很多人反而會三心二意,常常想換一些更特別、新鮮 ...

「關懷」與「包容」很類似,但兩者之間仍有很大的不同。「關懷」是指單向對別人付出關心,不一定能夠包容;如果能進一步把心胸敞 ...

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有習氣,並且肯定自己有習氣,這樣才有調整的可能。 有的人是性格上的習氣需要改進,有的人則是外表上、 ...

慧,是睿智的意思。 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還是不得解脫。 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藥; 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