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向來有一種幾乎是根深柢固的觀念:以為修持辦道是出家人的事,佈施供養是在家人的事。 其實,佛法不是出家人所專利的, ...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 ...
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 至於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種種 ...
我常常想,現在這個社會真是不可思議,什麼事都講究快速,連修行也不例外。 很多人都以為找到一位大師,有一套秘方,就可以立即 ...
有與空,看似對立,實是一體的兩面,「有」代表因緣有,「空」則是指的因緣所生的任何現象,其自性畢竟是空。 因是主,緣是賓, ...
人的內容是什麼? 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為色欲、形貌欲、威儀 ...
問:整形美容在臺灣很風行,甚至有母親送給女兒的生日禮物,就是一對雙眼皮,或一個高鼻樑; 還有人為了「開運」、面相去整形, ...
中國佛教經歷了三個轉折:一是佛教的中國化,代表人物是東晉的道安法師; 二是佛教的生活化,代表人物是六祖慧能大師; 三是佛 ...
一、共修念佛 當我們要來寺院念佛的那一天,應該從早上就開始作好身心的準備。 這一天最好能不吃葷腥,至少也只吃肉邊菜,並且 ...
虛榮是指表面上的榮耀,虛假的榮名,是本身不存在的想像好的事物。 只有捨棄虛榮才能够得到真相。 弘一法師在講經說佛時教化世 ...
“惜”是愛惜,“福”是福氣。 就是我們縱有福氣,也要加以愛惜,切不可把它浪費。 諸位要曉得:末法時代,人的福氣是很微薄的 ...
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不要讓欲望和誘惑迷亂了你的心,人生沒有那麼長,何必跟自己過不去? 徹悟一生的人生真諦,幫你重遇未知的 ...
地低為海,人低為王,只有放低自己的心態,才能看到他人的成就,才能吸納別人的智慧。 弘一法師曾講過一個佛為老比丘穿針引線的 ...
佛陀也教我們心要自在,要八風吹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於心。 別人稱讚我,這不算什麼,因為做好人、做好事 ...
佛教勸人學習放下萬緣,不要執著感情,卻不是要人無情,因為,人本來就是有情眾生,只要把愛情的聚散當成因緣變化來看,明白“緣 ...
四如意足是什麼? 四如意足是基本的佛法,是四種定境,又名四神足或四如意分,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三科。 三十七道品是修道的重要 ...
禪宗所說的悟,是擺下萬緣、心無執著,既無可求,亦無可舍。 一念能够擺下萬緣,此一念就在悟中。 頓證、頓悟是沒有漸次、不假 ...
一、身心合一 身體在哪裡,心就在哪裡; 身體在做什麼,心就在做什麼; 手在做什麼,脚在哪裡,你的心就在哪裡– ...
第一篇 心经禅解──智慧度苦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梵文 般若~Şa 的意思是智慧, 《 六祖坛经》中说︰ “ 即定即 ...
江西大寂道一禪師雲眾雲: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何為污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