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智慧的心,就可以隨緣來成長自己、成就他人,隨緣為自己處理困難,為他人解決麻煩。諸位有沒有看到我們農禪寺的照壁上,有一 ...
「關懷」與「包容」很類似,但兩者之間仍有很大的不同。「關懷」是指單向對別人付出關心,不一定能夠包容;如果能進一步把心胸敞 ...
一般人認為,活著的時候,自己的生命就是‘我’; 死亡以後,雖然身體消逝了,但是靈魂還在,就轉而把靈魂當成‘我’。 但是, ...
為什麼看不清自身的錯點? 要看清自己的缺點是很不容易的,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沒有殺人放火,沒有做土匪強盜,當然是個好人, ...
每個人都應該要知道自己有習氣,並且肯定自己有習氣,這樣才有調整的可能。 有的人是性格上的習氣需要改進,有的人則是外表上、 ...
解脫的原則是性空,解脫的目的是無我,至於要真正地實際證驗解脫的境界,那絕不是單憑紙上談兵,說說道理就能辦到的。 因為理論 ...
慧,是睿智的意思。 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在求得解脫,如果只修戒定而不修智慧,還是不得解脫。 戒的作用,像是治病的藥; 定的 ...
戒的定義是不當作的不能作,應當作的不能不作。 總括起來就是《增一阿含經》卷一的迦葉佛偈,也就是一般通稱的《七佛通誡偈》: ...
定,也就是禪定,如果說戒是為善去惡,定便是心的收攝,所以禪定的名稱叫作禪那(靜慮或思惟修),又叫作三昧(等持)。 總之, ...
我們中國向來有一種幾乎是根深柢固的觀念:以為修持辦道是出家人的事,佈施供養是在家人的事。 其實,佛法不是出家人所專利的, ...
在一般人的觀念中,多以為“居士”這個名稱,是佛教稱呼在家男女信徒的專有名詞,其實不然。 在佛教的原始聖典中,尤其是在律部 ...
佛法所講的因果,就是指自然力的平衡。 災難現象的發生或幸福的來臨,就是因果的酬償。 善因的酬償是富貴壽考,惡業的酬償是災 ...
是的,佛教深信祈禱的功能。 事實上,從靈驗的程度及靈驗的比例上考察,佛教遠比其他神教的祈禱功能,更顯著、更有力、更可靠。 ...
一、民間信仰 中國人填寫履歷等各種表格時,對“宗教”一欄,多半會填“佛教”二字; 換句話說,多數的中國人自認是佛教徒,除 ...
除了《阿彌陀經》裏一至七日念佛,可以往生極樂世界,《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經》還說到另外的方便法門,就是臨終十念。 《 ...
原則上說,不殺生戒的重心在不殺人,所以,殺人是重罪,殺其他動物是輕罪。 眾生固然一律平等,但唯有人類能够造惡業,而墮為鬼 ...
沙彌的生活軌範,共有十條守則,名為沙彌十戒,是從五戒的基礎上,加了五條與世間俗欲隔離的規定,而成為養成出家人格的訓練。 ...
佛化婚禮,在佛教的三藏典籍中,找不到明確的根據。 所以,佛教並不強調佛化婚禮的重要性,凡是公開的婚姻,都會受到佛教的認可 ...
放下,需要智慧。 沒有智慧,就放不下。 有位法師在公車上讓座給一位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是跟著一比特中年人、一個小孩一起上車 ...
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長,一天走的路,看的書、寫的文章,一天的任何生產都比過去新增很多,不過還是覺得時間不够分配,不够使用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