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原始佛典以及比丘戒律,凡是損毀、傷害、虐待自己的肉體,均非佛所允許。 至於印度苦行的外道,用火、用水、用刀,以及種種 ...
如何使用方法 一、放鬆身體 1、頭部 ①眼睛不用力就是放輕鬆,無論是睜眼或閉眼,不用眼球看,不用眼球想。 ②臉部肌肉鬆弛 ...
‘緣’是關係的意思。 建立關係稱為結緣,彼此曾有交涉的關係稱為有緣,自利利他的關係稱為善緣,不涉私欲的關係稱為淨緣; 造 ...
心意識的研究,是學者重要的課題。 佛法以有情為本,談佛法是必談有情問題。 而“心識”卻是有情問題的覈心,“心識”是有情的 ...
在《雜阿含經》卷三三第九二七經等的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一)信具足 信心第一要緊, ...
臨命終時見瑞相就表示解脫嗎? 可能是解脫,但多半不是。 所謂臨命終時顯現的瑞相,是指奇香彌漫、天樂鳴空、光環、光束、光團 ...
根據一份調查報告指出,人非常容易生氣,百分之五十的人每天都會生氣,百分之六十的人每個星期都會生氣,而他們最常生氣的對象就 ...
有與空,看似對立,實是一體的兩面,「有」代表因緣有,「空」則是指的因緣所生的任何現象,其自性畢竟是空。 因是主,緣是賓, ...
凡夫眾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自卑、自賤,看似兩種不同的毛病,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虛驕自負的人,多半 ...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人去 ...
做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是學佛修行的基礎。 (1)戒: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 諸惡不作, ...
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 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的 ...
在混亂、緊張匆忙的時代裏,人的情緒時時刻刻都在浮動,所以懂得如何控制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我們的日常生 ...
人生在世,總有許多煩惱。 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要教人斷除煩惱,怎麼做呢? 方法很多。 當我們追究煩惱的根源時,會發現有一種 ...
人當在出生的時候,就已决定了死亡的命運。 所以,生的情景未必可喜,死的情景也未必可哀。 以佛法來說,若不出離生死,都是可 ...
‘放生’典出於大乘佛經,盛行於中國內地,西藏亦然,也流傳於日本和鄰近的韓國與越南等地。 放生的活動是基於眾生平等的慈悲精 ...
生活如何減壓? 人往往因為沒有認清自己,而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壓力。 我做得到嗎? 失敗了怎麼辦? 別人會怎麼想? 壓力怎 ...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有放低身價,絕不討好大多數。 其實人根本就沒有什麼身價,一切都只是虛幻的光環而已。 物質條 ...
佛教的恩德浩如大海,只要能有一念信心,均可進入佛門,成為三寶的弟子。 雖然佛教的五戒之中禁止邪淫、殺生、飲酒,同時也將上 ...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 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 ...
幸福生活
幸福感源於心中無事
生活中鎖碎,在無形中會讓我們感覺到壓力與煩惱,如果能看淡生活的發生的事情、降低慾望、便會少些煩惱。健康的身體源於健康的心態,活在當下,不過於執著外在的人與事,實現身心輕鬆的自在生活。